馬的成語典故
1、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壹個辦法,準備試壹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壹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壹只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壹匹好馬。?秦二世壹看,心想:這哪裏是馬,這分明是壹只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裏壹只鹿,妳怎麽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壹匹千裏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麽會長角呢趙高壹轉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壹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裏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麽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壹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說明書而不是馬。還有壹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壹匹千裏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2、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壹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幹脆稱他為伯樂,壹直到現在。
壹次,伯樂受楚王的委托,購買能日行千裏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裏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壹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壹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壹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壹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麽。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壹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妳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於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裏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妳找到了好主人。?千裏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擡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鐘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裏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壹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妳會看馬,才讓妳買馬,可妳買的是什麽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裏馬,不過拉了壹段車,又餵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餵養,不出半個月,壹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壹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餵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裏之外。
後來千裏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3、馬革裹屍
馬援是東漢名將。他年輕時當官。有壹次,他放走了壹個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肅壹個僻遠的鄉村。
漢光武帝時,他奔赴沙場抵禦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屢建戰功。光武帝封他為?伏波將軍?。
不久,?威武將軍?劉尚在貴州陣亡。消息傳來,光武帝十分擔憂那裏的戰局。馬援年過花甲,卻自願請求出征。他說:?好男兒為國遠征,以馬革裹屍還葬!?他出兵貴州,勇挫敵兵,後來不幸病死在戰場。
?馬革裹屍?是指犧牲在戰場上,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形容英勇殺敵,不怕死在疆場上。
4、馬首是瞻
春秋時,晉國聯合齊魯等國壹起伐秦。晉國大將荀偃任三軍統帥,指揮聯軍。聯軍人多心雜,到了涇水邊誰也不肯先渡河。後來魯軍帶頭泅渡,聯軍才隨後跟上。
秦軍為了阻止聯軍渡河,悄悄在河裏投下毒藥。聯軍飲了河水,大批士兵中毒身亡。於是,人心惶惶,聯軍亂作壹團。幾天後,聯軍才渡過涇水在榆林紮營。
荀偃下令道:?明天雞鳴出兵,唯余馬首是瞻!?聯軍說:?幹嗎都要跟著荀偃的馬頭跑呢!?荀偃哭笑不得,只好隨他們各行其是。
5、馬踏飛燕
、踏飛燕為東漢青銅器,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壹足踏飛燕著地。壹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壹只正疾馳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淩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膽的構思,浪漫的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令人叫絕。藝術家巧妙地用閃電般的剎那將壹只淩雲飛馳、驍勇矯健的天馬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出漢代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該作品不僅構思巧妙,而且工藝十分精湛;不僅重在傳神,而且造型寫實。按古代相馬經中所述的良馬的標準尺度來衡量銅奔馬,幾乎無壹處不合尺度,故有人認為它不僅是傑出的藝術品,而且是相馬的法式。
6、馬不停蹄
釋 義 奔波忙碌,不得休息。比喻不停頓地向前走。
出 處 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二折:?贏的他急難措手,打的他馬不停蹄。?
示 例 ~的走至天色大明,看看追兵已遠,方始勒住馬。(清?吳趼人《痛史》第三回)
7、塞翁失馬
它是壹則寓言故事,語出《淮南子?人間訓》。它是為闡述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禍福倚伏觀服務的。
東漢班固的《通幽賦》,有壹句?北叟頗知其倚伏?的話,即提示了它的寓意。靠近邊塞的地方,住著壹位老翁。老翁精通術數,善於算蔔過去未來。有壹次,老翁家的壹匹馬,無緣無故(大概是雌馬發情罷)掙脫羈絆,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鄰居都來安慰他,他心中有數,平靜地說:?這件事難道不是福嗎 幾個月後,那匹丟失的馬突然又跑回家來了,還領著壹匹胡人的駿馬壹起回來。鄰居們得知,都前來向他家表示祝賀。老翁無動於衷,坦然道:?這樣的事,難道不是禍嗎老翁家畜養了許多良馬,他的兒子生性好武,喜歡騎術。有壹天,他兒子騎著烈馬到野外練習騎射,烈馬脫韁,把他兒子重重地甩了個仰面朝天,摔斷了大腿,成了終身殘疾。鄰居們聽說後,紛紛前來慰問。老翁不動聲色,淡然道:?這件事難道不是福嗎又過了壹年,胡人侵犯邊境,大舉入塞。四鄉八鄰的精壯男子都被征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參戰,死傷不可勝計。靠近邊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戰爭中喪生。惟獨老翁的兒子因跛腳殘疾,沒有去打仗。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殘年余生。所以福可以轉化為禍,禍也可變化成福。這種變化深不可測,誰也難以預料。
宋魏泰《東軒筆錄?失馬斷蛇》:?曾布為三司使,論市易被黜,魯公有柬別之,曰:?塞翁失馬,今未足悲,楚相斷蛇,後必有福。陸遊《長安道》詩:?士師分鹿真是夢,塞翁失馬猶為福。?後又發展成為?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頻頻出現於文學作品或日常口語中,或用來說明世事變幻無常,或比喻因禍可以得福,壞事可以變為好事。壹切事物都在不斷發展變化,好事與壞事,這矛盾的對立雙方,無不在壹定的條件下,向各自的相反方向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