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之中,四川子弟到底做了多大的貢獻和犧牲?
對我們而言,戰爭的硝煙離得太遠太遠了,遠到我們都不記得我們的國家民族是靠什麽才保留至今的了。
抗日戰爭爆發前,四川軍閥混戰二十多年。但國難當頭,川軍毅然停止內戰,出川抗日。
1937年9月,中華民國革命軍事委員會任命四川省主席、川康綏靖公署主任劉湘為第二路預備軍總司令,轄兩個縱隊,第壹縱隊(後改稱22集團軍)司令鄧錫侯、副司令孫震,下轄41軍(孫震部)、45軍(鄧錫侯部)、47軍(李家鈺部),經川陜公路開赴抗日前線;第二縱隊(後改稱23集團軍)司令唐式遵、副司令潘文華,下轄21軍(唐式遵部)、23軍(潘文華部),順長江東下至武漢。此外,川軍第20軍由軍長楊森統率,由貴州出發赴凇滬戰場支援。從此,川軍先後***組織了12個軍,30余萬人,分批出川投入抗戰。
如果妳去過成都人民公園,妳會看見在公園大門前,默默矗立著這麽壹尊雕塑:壹名年輕的士兵,腳蹬破爛的草鞋,穿著短褲,身著舊式軍服,打著綁腿,胸前掛著兩只木柄手榴彈,背上背著壹把大刀和壹只竹編鬥笠,手裏端著壹支上著刺刀的老舊步槍,前傾著身軀,面龐正對東方——這是“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歷史數據告訴我們:八年抗戰中,***計有350萬川軍出川抗戰,其中64萬多人傷亡。川軍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首!八年抗戰中,四川還提供了全中國近三分之壹的財政糧賦。
川軍著名將領、122師師長王銘章奉命駐守滕縣,日軍主力阪垣師團猛攻滕縣不下,以重炮和飛機猛轟,炸毀城墻。王銘章寧死不屈,跳墻殉國。王銘章殉國後,所部官兵抵抗戰至最後壹人,城內傷兵不願做俘虜,以手榴彈與沖進來的敵人同歸於盡。滕縣壹役,122師5000余人幾乎全部傷亡,但也斃日軍4000余人。在滕縣以北的界河、龍山壹帶布防的131師陳離部也傷亡四五千人。川軍的巨大犧牲,換得了臺兒莊戰役的勝利。
這場戰鬥,川軍將士們穿得單衣、草鞋,與日軍的飛機大炮進行了激烈的戰鬥,是他們拖住了日軍,為臺兒莊戰役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李宗仁曾說:這壹戰是川軍史上最光榮的壹戰,沒有他們,怎可能有臺兒莊的大捷。此戰過後,無人不知道川軍,也沒有人說他們是最糟的軍隊。
八年抗戰,川軍之功,殊不可沒!毛澤東曾揮毫寫挽聯哀悼川軍將領王銘章:奮戰守孤城,視死如歸,是革命軍人本色;決心殲強敵,以身殉國,為中華民族爭光!
名將名語
壹、“川軍在民族大義面前絕對不做孬種!”民國時期的壹代梟雄劉湘:“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壹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壹日誓不還鄉!”
二、“我們過去打內戰,對不起國家民族,是極其恥辱的。今天的抗日戰爭是保土衛國,流血犧牲,這是我們軍人應盡的天職,我們川軍決不能辜負父老鄉親的期望,要灑盡熱血,為國爭光!”-四川省主席,川軍將領楊森
三、“過去打內戰,都是害老百姓。這回抵抗日本侵略,我就是傾家蕩產,拼命也要同妳們在壹起,把日本人趕跑。”時任第八十八軍軍長的範紹增(樊哈兒原型)在戰前動員會上對官兵們講。
四、“只要開始抗日,我就站在戰爭的最前線”川軍將領饒國華代表幾百萬川軍將士向日寇的侵略,作了最有力的回答。
光陰荏苒,山河依舊,雕敝的戰場遺跡靜靜沐浴在夕陽裏。這片遠離天府之國的異鄉故土上,沈睡著數千川軍將士不屈的英魂。也許,當他們穿著草鞋、背上簡陋的武器踏上離鄉之路,穿行在槍林彈雨裏時,就再也沒有抱回歸的念想。
盡管抗日戰爭距今已達半個世紀之久,但歷史,我們是永遠也不會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