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最近看了本書名字叫〈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是壹本關於都市身,心,靈修行的書。下面由我為大家精心收集的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壹
最近兩年常常收聽雷鳴的節目,我相信意識決定行為,現在我發現自己改變了很多。節目中多次推薦壹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是壹本身心靈小說,用通俗易懂、平實樸素的言辭解讀了深刻的人生道理,我認真的拜讀過了,現在我想推薦給我的朋友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讓我知道世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老天的事指的是老天爺安排好的、人力無法改變的事實。對待這樣的事,我們只能順應自然、遵其規律,不與之抗衡,內心平和,要淡然悅納。他人的事,是指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的家人,那也是別人的事,我們不能掌握,只能像書中所說?擔心是最差的禮物,不如給他祝福吧!?人壹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情,覺察自己的心聲,修心養性,尋找內在的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妳內心投射的結果。所有讓妳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我們費力的在別人和外界尋求答案,結果卻徒勞無功,因為我們找錯了方向,答案不在外界,而在內心。生命本是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是在身處逆境茫然徘徊之時還是看盡繁華歸於平淡之際,唯有抱持觀照內心並惜福感恩,壹切真相才能水落石出。
《遇見未知的自己》,讓我開始思考?我是誰我追求的到底是什麽?我們覺得疲憊是因為我們在生活中不自覺的變換著不同的面具,失落了真實的自己,我們痛苦的根源就在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而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會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正我們的東西席卷壹空,真正的妳是不會隨時間甚至死亡而改變的,它可以觀察人世百態,欣賞日落日出,雲起雲滅,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都不會改變它。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都是壹個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願意面對它有時候有點醜陋的包裝,帶著耐心和勇氣壹點點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的看到裏面珍藏的禮物。因此我想感謝曾經傷害過我的人和事,他們何嘗不是給了我這樣壹個禮物,也給了我堅強和成長的契機呢?浴火重生的鳳凰才能更有生命力,飛得更加高遠!
《遇見未知的自己》揭示了壹個不變的真理,那就是要學會?臣服?。?愛過、通過、哭過之後?是臣服的體驗?發生了就是發生了,就像時光無法倒流壹樣,所以要學會臣服。但這臣服,不是臣服於人,而是臣服於事。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而是要學會接受!因為越是妳抗拒的就越會持續,當妳真正放開的時候,妳就會覺得壹切都會是另壹種結局。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或者未來,但是我們的身體卻永遠是在當下的,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學會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和身體聯結,那將會是壹種難以想象的力量!
這本書並沒能治愈我生命中百分之百的傷痛,我依然在事情來的時候應激性的感到痛苦,陷於其中,但是我覺得它教給我的理念能讓我把痛苦的長度和深度大大縮短和降低,我想這已足夠。人生旅途繁雜紛沓,置身其中才知那是獨來獨往的終身體驗?沿途的浮光掠影,何嘗不是為了成就我們或豐饒或貧瘠的內在?讓我們就像那只看見彩虹的狗壹樣,在谷底驚見陽光。我希望有壹天我也能看到自己:站在青青的草地上,徐徐的微風裏,蔚藍的天空下,看著我,輕輕的微笑!
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二讀《遇見未知的自己》心得體會我通過這段時間對張德芬的佳作? 《遇見未知的自己》 的閱讀, 心裏有很多感慨,每壹章節都觸動我心,首先要說的是,這是壹本很 特別的現代修心書,僅僅壹遍的閱讀,比妳更不能完全的吸收其中奧 秘。 這本書需要我反復的閱讀、 咀嚼、 吸收, 才能從中獲取更多感悟, 漸漸的才會發現,他已經慢慢的凈化著我的心靈? 我以前看的書都是些講道理,學做人的書,告訴我遇事怎麽去 做,為什麽這麽做?等等,壹些只看到表面的東西,而從來看不到真 正的自我,離真我越來越遠,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麽,而這本 書明確的告訴我,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上追求的是什麽,該如何了解自 己,看到真正的自己,他將心靈的思考,人生的哲學都融入到了壹個 小說故事裏後, 引導著我們漸入佳境深入淺出的對自己的心靈進行了 深刻的探索。書中的老人就是個智者,第壹章中的?我是誰? ,讓我 驀然驚醒, 我問自己: 我是誰?而我和作者壹樣, 並不知道自己是誰, 所有的定義只是壹個代號,並不能給自己壹個準確的定義,只是從外 由內看自己,而且看不到真正的自己,為什麽會這樣,其主要的原因 是在於我們每個人都戴上了壹層層的角色面具。
而真我恰好被這些面 具包圍了,所以但我們隨著生活的改變,包圍真我的面具越多,我們 就離真我越來越遠。 ?人生就像壹場戲?角色面具?我非常贊同作 者的這壹觀點,因為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憑著我這二十年的生活感悟 領會到了: ?生活就是壹個大舞臺,我們每個人就是臺上的演員,我 們的.人生觀念就是導演,在不同時間,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 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我們要做的事,就是要扮演好每壹個角色。
? 書中對於我們所有人所追求東西而下了定義?愛、 喜悅、 和平。 這壹點解開了藏在我心中多年的困惑?我們在世界上生活到底為 什麽?我們最終所最求的不就是愛、喜悅、和平嗎?他是由內至外的 散發,而不是由外來物質所獲得的,壹切的付出,都是為了壹個目標 而奮鬥。當然,不能說每個人想要的都壹樣,雖然追求的目標壹樣, 但所追求的愛、 喜悅、 和平想要的程度不同, 是我們的目標有所不同, 生活就有了差異。 我們喜歡或討厭的壹些人或事,其實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或需 要,就像鏡子壹樣,反映我們的內在,當我們看到了自己受到外在事 物觸動時,不能只看表面,要往內看,看看自己以前的舊傷有沒有碰 觸到, 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沒整理好, 不能把能量浪費在那些外在的, 不可改變的,不可抗拒的東西上,當我們面對外在的事物影響到我們 的情緒時,我們要把那些的當作是為我們包裝的的禮物,不同禮物就 有不同的包裝,他會影響到我們的心情,但是當我們鼓起勇氣,壹點 點的大開包裝合,我們會發現裏面的禮物值得我們去珍藏。 最後讓我深深的懂得,其實壹切的問題都出在我們自己身上,要 我們去適應這社會,並不是讓我們來改變這社會來改變自己,只要我 們改變自已,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人外在事物都會隨之改變。 對於這本書, 我會細細的去品味, 去斟酌, 從而提升自己的境界。
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三張德芬,華語世界首席心靈暢銷書作家。第壹次,我選擇了她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我是壹個不愛看書的人,書買回來以後也是好久沒有碰過,直到壹天實在沒事幹才想起它來。
好奇,這是看時的最初想法。可能是書名的關系,所以好奇這個?未知的自己?到底是怎麽回事?對號入座,這是在讀書過程中的想法。壹個莫名的問題出現在我的腦海中?我不是誰?是啊,我們是誰?又不是誰呢?從來到這個世上,從我們被賦予了姓和名時,我們便很自然的知道自己是誰了,可是卻沒有想過那只是壹個代號而已,就像好多事物都被我們不由自主的賦予了代號和意義,從而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和感受,讓我們迷失了自我,更確切的說應該是真我吧!
我們每天盲目的向那個所謂的目標前進著,其實我們只是在攀附。想想在前進路上我們快樂嗎?有沒有真正的靜心想過我們到底想要什麽呢?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帶著不同的面具,從而使我們離真我越來越遠,雖然它壹直住在我們的心裏,壹直觀察著我們的壹切,可是我們卻從未去真正的感受過它的存在。因此它就成了我們那個未知的自己。
其實屏蔽只是借口罷了,因為我們更在乎外在的事物,更貪慕虛榮,更喜好虛偽,即使好多人不承認。是我們自己把我們與自己拉的越來越遠。書中的老人曾在墻上畫過壹匹馬,壹輛馬車,馬車夫和乘客,也就是老人口中的人生模式:馬車的構造和質量代表我們的命、馬代表我們的表意識、馬車夫代表我們的潛意識、乘客則是真我。
我們壹直活在小我擬定的人生中,其實,我們應該拋開所有沒必要的顧慮,例如:害怕、嘲笑、否定等,去感受壹下我們的內心,去感受壹下如果拋開之後,做著真正想做的事而帶來的喜悅。在我們抱怨憑什麽、為什麽時,有沒有換角度思考,有沒有正面解決問題呢?答案壹定是否定的,因為當抱怨時,我們就是在逃避,在給自己找借口而已。甚至當我們抱怨不公平時,有沒有想過公平二字用的是否正確? 公平在同級人事物上是永遠成立的,或者另壹種說法,世界上凡事都是公平的,當我們失去的同時,壹定會得到什麽,只是我們把心思全放在了失去上,卻忽略了所得到的,所以可以說我們被小我控制著。
面對我們那些所謂的情緒遭遇,我們常常選擇逃避,因此它們會經常找上門來。如果我們可以與它們正面相對去感受它們,去換角度考慮它們,然後慢慢的消化它們,我想問題就簡單多了。同時,我們應該擁有壹顆敢於否定自己,敢於反思自己的心,讓我們離真我更近。
負面情緒也會給我們的健康帶來威脅,我自身就是壹個身體不好的人,對此我頗有感受,如果心情愉悅,那麽身體的每個細胞都會充滿活力,從而讓我們活力四射。積極的情緒會帶來好的結果,我們有時也會有這種感覺,有壹件不好的事情發生以後,就會感覺不順利的事情接二連三的發生;相反,如果最近有好事,則會感覺好事連連。我想這應該就是書中提到的?吸引力法則?,所有事物都有力量存在,而且相同的力量會相互吸引。所以如果壹個人老帶著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麽就難怪常有倒黴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了。
所以我認為壹個人的態度是很重要的,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態度決定成敗了吧?根據?吸引力法則?,我想我們討厭什麽樣的人,那麽我們應該就是那樣的人,因為我們能討厭就證明能量得到了吸引,只是我們從來不承認罷了。書中也提到了: 情緒的障礙、體驗、爆發和療愈。我想可以這樣理解:困難--感受--發泄--愉悅。其實,就像書中說的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有不同的功課,因此就會有不同的困難和情緒出現。與其說不同,倒不如說相同,因為他們存在的意義是相同的,都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完成功課。
以前我認為世界上有好多人,每個人都不壹樣。而現在我感覺其實每個人都壹樣,都是被小我控制著的人,我甚至認為世界上只有我自己。天的事我不需理會,別人的事我無權幹涉,所以我們所謂的世界應該是自己的世界,所以書中會說:?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妳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就像我們照鏡子壹樣,什麽表情,什麽事物它都可以反射在妳面前。而妳只能去接受,而不能去壹拳把鏡子打碎,因為受傷的還是自己,所以我們應學會面對、接受、然後放下。這樣鏡子裏的自己才會越來越美,笑容才會越發的真實和燦爛,好事也會找上門,因此心想事成也就有了基礎,剩下的就是行動啦!那麽,我想從此以後陽光應該會壹直陪在我們的身邊吧!笑對人生,我們要持有積極的態度,別人我們無權改變,但我們自己是可以做出改變的,只要我們想。
最後,我想書中的這句話最適合做結尾了:?我們不知道壹切問題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會境由心轉地隨之改變。?
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四最近看了本書名字叫〈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是壹本關於都市身,心,靈修行的書。看後很受啟發。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什麽是小我,什麽是真我。所謂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壹切而影響的自己,什麽是外界的壹切呢,也就是說金錢,名利,地位,權勢,以及壹切身邊發生的事情,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虛榮,這些都是小我的表現,小我會被身體裏的潛意識所控制,也就是說時候有些事情妳會不由自主的去想,去爭。而做到了也未必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即使是快樂,也是來自外界的,壹旦外界的讓妳感覺快樂的源頭不在了,自己會很痛苦的。而身體裏的那個真我呢?那個真我不會隨著壹切的改變而改變,甚至於有壹天我們離開了,這個真我也不會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沒有吧!
書中講解我們人類壹生所追求的東西,也不過五個字就可以表達,哪五個字呢?那就是愛!喜悅!和平!為什麽我們這麽努力還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愛,喜悅,和平之間又有什麽樣的關系?這什麽我們會遠離真我呢?光是角色扮演就能遮擋我們原來的面目嗎?
其實書中就是用五個同心圓來解釋的,在最中間的圓裏寫上真我,愛,喜悅,和平!然後在最外面的壹個圓上寫著角分扮演,身份認認同,裏面第二個寫著思想,第三個寫著情緒,第四個寫著身體!上面還寫到身份認同--覺察!思想---檢視,情緒----臣服,身體---聯結。
什麽是身份認同----覺察呢?我自己以為書中說的就是要覺察外界的壹切,不要被現實中的壹切幹擾了自己。思想---檢視!也就是說當妳對什麽事情產生思想的時候,不要就想著負面的,那樣會幹擾妳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考慮,也許會得到另外壹種結果。情緒---臣服,也就是說當壹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不管有多麽的讓人難以接受,發生了就是發生了,無法改變的,所以要學會臣服,臣服,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不是壹種屈服,而是要學會接受!當妳真正放開的時候。妳就會覺得壹切都是另壹種結局!身體---聯結,我們要學著和自己的身體聯結,當真正想壹件事情的時候,如果和身體聯結了,那是壹種難以想象的能量!如果真的能做到這幾點了,也許會活出真我吧!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妳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壹樣的反映妳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妳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方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此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壹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會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裏,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換著,最後失落了真實的自己,當哪壹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可悲地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隸,它時刻束縛著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記得,每個發生在妳身上的事件都是壹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恨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壹個災難,也可以是壹個禮物。如果妳能帶著信心,給它壹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妳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妳量身打造的禮物!只想說壹句,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這本書讀了之後讓我受益頗深,以前我總是說自己的心態有多麽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態沒有自己想的那麽好,我會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思想方面,更是不會考慮,對於以發生的事情不會學著接受,更別得什麽與身體聯結了!我要試著看開看淡壹切,學著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