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有些郭嘉的論文~~~~
——讀《三國演義》有感
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
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
運謀如範蠡,決策似陳平
可惜身先喪,中原梁棟傾
——題記
但凡壹般人讀完三國,想必都會對諸葛孔明產生很好的印象。我不止壹次在書中看到“孔明用兵如神”的字眼,可這只是所謂的。孔明戎馬半生,不佩劍,不騎馬,只是壹把羽毛扇不離手,儼然壹副文士的樣子。然而,他作為軍師的時間很短,也沒打過壹次好仗,諸多神奇光環大都是羅貫中先生加上去的。縱觀三國,壹生都作為謀士,且盡心盡力的也只有草草幾人。郭嘉郭奉孝,便是在幾千三國英雄中最神秘的壹個。
郭嘉是壹個曹操手下八大謀士中的壹個,他不是最厲害的。比起內政,他不及荀彧,可是他從來都沒有理過內政;比起官職,他不過是壹個小小的五品祭酒,可是有哪個謀士高高在上?甚至比起活到七十多的賈詡,他死得也太早了,只有三十八歲,可也因此掩蓋了他傑出的才華。
這位曹操手下最年輕,最神秘的謀士究竟哪裏與眾不同我們可以想象,夜色中,曹軍大帳裏緩緩走出壹位身著玄色長袍的青年,袖內壹卷兵書,手中端著壹只青珍酒斛,背對曹營,待到回頭時,只見壹道洞穿人心的目光……郭嘉可以有著不凡的氣度,可以是抱病在身、弱不禁風,也可以邋邋遢遢,衣冠不整。但他壹定有著壹雙與眾不同的眼睛。那是怎樣的目光啊,將刀槍兵刃玩弄與鼓掌之間卻不沾壹絲血跡;在擡頭的壹瞬就洞察他人的內心。在只秋水粼粼的眼睛下,正是郭嘉用兵才能的初現。
郭嘉的計策從來不能用“三十六計”中的壹種來概括,所以就顯得非常的妙。妙在哪兒?
就從官渡之戰說起。
其壹,大戰前夕,曹操受到了袁紹壹封異常傲慢的信,心中惱火無比卻又擔心自己的實力與袁紹無法抗爭。這時候,郭嘉不慍不火地說了:“今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兵雖盛,不足懼也……”有人講,這壹通大話不說也無妨,簡直就是在奉承嘛。郭嘉在平時寡言少語,只有謀策時才多說壹點。“十勝十敗論”確實是與他的作風不符,可即便是他說的,又怎麽會是奉承?曹操從來都把郭嘉視為知己,還用他去奉承嗎?郭嘉看人極準,自然是明白人的心理,將此論看作壹針強心劑,在官渡之戰前夕給明公打打氣也是極為重要的。
其二,曹操要與袁紹打仗必傾全軍之力,可是曹操大軍浩浩蕩蕩地開出許都,劉備突然插上壹腳怎麽辦?曹操對此頗為擔心。這時郭嘉說了:“袁紹性格遲緩又很多疑,壹定不會這麽快就前來攻打”沒錯,袁紹拖拖拉拉,並沒有及時發兵。於是,曹操毫無後顧之憂的收拾了劉備。郭嘉怎麽會知道袁紹不會發兵?這就要歸功於他對袁紹的了解。
傅子曰:“嘉少有遠量。漢末天下將亂。自弱冠匿名跡,密交結英雋,不與俗接,故時人多莫知,惟識達者奇之。”郭嘉壹開始去見袁紹,還沒幾天就要自己打包走人,臨走時對袁紹手下的謀士辛評、郭圖說“紹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正可謂壹語驚人,郭嘉自己還沒什麽名氣就敢把袁紹罵成這個樣子,足以見他的看人眼光之準,用謀用策之大膽。
其三,正在曹袁兩軍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從東吳傳來了消息:孫策將渡江北下偷襲許都。孫策當時正打下江東,很得民心。再加上他本人英勇的很,曹操眾多屬下聽了這個消息都十分懼怕。郭嘉又站出來了:“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雄豪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於中原也。若刺客伏起,壹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這壹番話說的江東使者跳腳,忿忿而去。果然,孫策“臨江未濟”便為許貢門客所殺。斐松之曾評說郭嘉的預言是明於見事,此話不假。但又說無以知其死在何年,蓋為巧合。愚以為這就有些不對了。要知道別人死在何年才為上智,那堪稱上智的恐怕只有算命先生了。總而言之,能透過壹個人看到本質,,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了。
其四,劉備初降,有人勸曹操乘劉備自投羅網的有利時機除掉劉備,除去這個心腹大患。曹操為此特地向郭嘉征求意見,郭嘉認為不應該殺劉備,理由是劉備是壹個英雄,殺了他不要緊,天下英雄就再也不敢來投奔曹操了,這個損失就太大了。曹操聽從了郭嘉的意見,沒有殺劉備。後來,曹操放走了劉備,郭嘉卻又堅決反對。實際上,郭嘉對待劉備的態度是既不殺,也不放,他要把劉備軟禁起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郭嘉的確是壹個深謀遠慮的謀略家。
郭嘉的謀略妙處還有很多,但都有壹個***同點,就是他不同於諸葛亮,孔明壹生謹慎,總是要在後方細心布局後才敢出兵。相比之下,郭嘉就像是壹個將蹦極當成家常小菜的挑戰者,總在戰場山玩激流勇進,玩了壹次又壹次還從不出差錯,也因此將自己置於浪頭之下,稍有不慎就被淹死。但是作為郭嘉的“明公”曹操似乎對也郭嘉言聽計從。從曹操的角度上來說,郭嘉無疑是他的得力幫手,而且還要比其余的謀士更有幫助。為什麽呢?荀彧荀攸都是在曹操的猜忌下被間接的害死,而郭嘉不戀漢,不受曹操猜疑,所以在謀士這個職業下,他又扮演另壹個角色——曹操的知己。曹操也許熱愛人才,他光腳迎許攸,讓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等等都可證明,但他絕沒有像喜愛郭嘉那樣喜愛壹個人才。曹操疑心很重,往往是堤防著他的屬下,所以壹般不與屬下們***同進出。可是,曹操就是老和郭嘉站壹塊兒——出去時不是兩馬並行就是同乘壹輛車;停下休息時又和他進壹個帳篷。這不難看出,郭嘉成了曹操最最信任、最最友好的夥伴。所以曹操才常說:“惟奉孝知孤意。”不光是在平時倆人要好得緊,郭嘉的觀點也是曹操采納率最高的。郭嘉所說的話壹定很對曹操的胃口,僅有壹次曹操很自信地沒有聽他的話,鬧到最後,還不是曹操自己後悔地大叫“恨不用嘉之言”嗎?所以,在外出打仗時,曹操總把荀彧他們留在老家看大門,卻把郭嘉帶在身邊以便於隨時制定作戰計劃。順便壹提,曹操在郭嘉死後的赤壁之戰中慟哭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程昱能看出龐統使的連環計,郭嘉在的話也壹定能看出來。那為什麽曹操這樣哭?除去打了大敗仗後找人下臺階的原因,想必就是曹操自己也很清楚,郭嘉勸自己時即便是得意忘形也有很大聽進去的幾率吧。
從上述幾個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與其說郭嘉是個了不起的謀士,我倒是很贊同對他的另壹個稱呼——軍事心理學家。沒有錯,郭嘉的排兵布陣無壹不是建立在他人心理變化上的。然而,還有壹仗並不是完全靠抓住心理問題而突破的,那就是“北征烏丸”。
這壹仗中,郭嘉勸曹操“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不過郭嘉也因為水土不服就華麗麗地倒下了。曹操“密出盧龍寨,直指單於庭”漂漂亮亮地大勝而歸。(回來後曹操獎賞了曾經勸他不要去的人)在此期間,曹操讓郭嘉留下來在易州養病,可曹操風風火火地趕回易州時,見到的也只有無數白幡了。郭嘉常說:“我到了南方就壹定會死”,但為了幫助曹操攻下烏丸他還是去了南方。也就是說,他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上的戰場,只不過是不提著刀去拚死罷了。我想,用這個來比孔明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不為過。
由於郭嘉小了曹操十五歲,曹操就想在自己死後把國家大事托付給郭嘉。曹操剛見郭嘉就開心地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雖然郭嘉沒有治過國,但曹操似乎還是很相信郭嘉絕對具有壹流的治國才能。我相信這就好像劉備的白帝城托孤壹樣,是絕對的真誠。只是郭嘉的生命結束的太早了,他的軍事才華也就沒有在表現下去。所以他的戰例略顯蒼白。如果郭嘉死得不那麽早,漢末歷史壹定會更加精彩紛呈,甚至被改變。當然,這只是如果。
看了以上所訴,郭嘉是壹個有諸多優點的人,譬如洞察力強,心理剖析到位,深得曹操喜愛等等。還有壹點,就是他壹個似乎是弱不經風的青年居然有著超乎常人的膽量,這在亂世是必不可少的。當然,還原壹下郭嘉,就會發現他其實是壹個優缺點同樣多的人。郭嘉似乎出身不太好,是壹個平民。到曹操手下做官後雖然受老大喜愛,但肯定會為壹些出身官宦家族、講究禮節的人所看不順眼。於是乎,曹操的紀律檢察官陳群就多次寫了報告,在朝堂上大罵郭嘉不治行檢。那麽,不治行檢究竟指什麽呢?個人認為,所謂官風不正,為害壹方是肯定不可能的。如果郭嘉讓壹方百姓叫苦不叠,即便是最喜愛的謀士曹操也不會手下留情,畢竟他自己也曾 “割發代首”。所以,還有能讓漢室大臣們所不齒的就是個人的生活問題。
郭嘉肯定是衣服幾季不換,穿著不整齊,說不定還嗜酒,說話帶刺、沒禮貌。當然,這只是小節問題。郭嘉本人對陳群的批評也是當作耳旁風。而且曹操對郭嘉處事自若也很佩服,反而更器重他了。(曹操對陳群也因查辦嚴密獎賞了他)
郭嘉是死得太早了,有無數人嘆息:“沒能看到郭嘉、諸葛亮的鬥智,真是太可惜了!”不然羅先生是否又會編撰出什麽“既生嘉,何生亮”呢?作為歷史人流中的壹分子,我也很惋惜。
我不想給郭嘉戴高帽子,這樣只會貶低他。但他也應該有著很好的評價——名副其實的天生鬼才。毛主席不止壹次地跟同誌們談起郭嘉的“多謀”,或許這位鬼才晚死壹點就會在三國演義中出現更多的謀略。可歷史永遠不能改變,我們只能在曹操的悲痛中回憶這麽壹個人;
“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