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藏式佛像的四個特征及其典型佛像

藏式佛像的四個特征及其典型佛像

藏傳佛教佛像的基本特征:

1、工藝性比較強,藝術性比較弱,時代特征不甚明顯藏傳佛教的匠師們,造像必須嚴格按照《造像量度經》的規格制作佛像。按照固定的程度重復的制作,難免是千佛壹面,工匠的創作靈感只有體現在佛像的工藝與技巧上。

所以造像在形式上變化的比較慢,壹種樣式它也可能延續幾個世紀,但工藝性比較強,藝術性比較弱,所以在辨別佛像的年代時,看不到明顯的時代特征。

2、無字像多,有字像少見。藏傳佛教佛像,幾乎沒有紀年與題款,即使有也大多為六字真言、咒語,更罕有藏文紀年。在元、明、清時期,內地塑造的佛像中,偶爾可見漢文題款。

現存於世的佛像大多數都是在50百米以下的造像,較為珍貴的早期佛像大多數只有十幾厘米甚至幾厘米,其原因是小型佛像便於保存和攜帶。

3、漢地佛像斷代的依據是時代特征,藏傳佛像斷代依據是區域風格。國外的工匠們長期在西藏造佛像,同時把技術傳授給藏族工匠。西藏不同地區的佛像,都吸收了外來的各種藝術的風格,佛像的風格非常的復雜紛繁,面目多樣化。

擴展資料:

漢地造像與藏地造像對比。

除西藏地區外,北京也是藏傳佛像的制作中心,京工造像多帶有漢藏結合的元素。早在元代,宮廷就邀請尼泊爾工匠來漢地制作佛像,明洪武時期有短暫的中斷,永宣大為盛行,直至清代。

乾隆執政時期為清朝盛世,乾隆帝利用佛教懷柔蒙藏等邊疆民族的政治和宗教上層人物,加之本人也崇信藏傳佛教,因此廣建佛寺,精工制作了大量佛像。

應該說,漢地造像和藏地造像是兩種不同藝術的美。宮廷造像法度更嚴謹,而藏地造像藝術感染力更強,更有個性。借用體操的術語來講,宮廷造像是規定動作,如何造像那是有壹定法度的,只不過看誰做得更精細;

而藏地造像是自選動作,帶著工匠自己對佛的理解,更自由,因而也更有創造性、藝術性,每壹個佛像都讓妳有新鮮感。

從具體的風格上來說,藏地造像鎏金的很少,會比較喜歡用壹些代表藏地民族風格的飾品,比如松石、珊瑚來裝飾佛像;而漢地造像不太喜歡鑲嵌,喜歡鎏金,特別是宮廷造像,金水非常飽滿,金碧輝煌的富貴感很強。

參考資料:

鳳凰網- 價值高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