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為什麽譯員的翻譯稿費那麽低

為什麽譯員的翻譯稿費那麽低

有人將翻譯稿費低歸咎於體制,陰謀論式的認為是體制不想傳播知識,所以才壓低了翻譯的稿費。還有人認為,不僅僅是大制度過分貶抑的問題,還因為個別出版社迎合市場,忽視文化,不尊重翻譯家,開出極低的價格,肆意盤剝他們的勞動。微博上就有人這樣寫道:“最大跌眼鏡的是三聯沈昌文在接受采訪時炫耀說,他喜歡找老翻譯家,因為這些人都不好意思討價還價”。

目前出版社給出的翻譯稿費的確很低,英譯漢,壹千個漢字的價格僅僅在100多元,甚至幾十元。按去年去世的優秀的青年翻譯家孫仲旭在壹篇文章中所提及的價格,壹個優秀的譯者大致在50-70,而是用在校學生的時候,甚至只需15元。

但是,中國大部分媒體、出版都已經市場化了,按市場價格給出價格,也是天經地義。即使從道義上來看,這種行為也處於模糊邊緣。因為這與在市場上買菜,或者請工人搬家討價還價並無太大差別,那些指責出版社的人,在菜市買菜的時候,也會與菜販講價。

與翻譯稿費可以做壹個對比的是原創性稿件的稿費。現在知名的小說家,或者網絡小說作家,依靠版權就能過上富裕的生活。即便是在傳統媒體上寫稿,評論、專欄千字300-400元的價格已經算很低了,但比起翻譯的稿費,還是高了壹個檔次,可支撐起壹般的城市生活。

所以,事情不在於出版社的道德水平怎麽樣,而在於出版社為什麽敢於這麽厚此薄彼?為什麽這種對作者“殘酷壓榨”的現象沒有出現在小說與專欄、評論領域?

首先,翻譯市場是缺乏競爭的。出版社看中壹本書後,與作者談下版權,在大陸範圍內就具有了排他性的權利。這個時候,無論翻譯質量如何,都只此壹家,別無分店,所以自然沒有動機去提高翻譯質量。

其次,提升翻譯質量本身就是壹個費力不討好的苦活,如果用經濟學的概念來形容的話,那就是邊際效用非常低。

英譯漢市場,是壹個門檻不高,但天花板卻非常高的市場。壹個英語6級的人,就能借助工具書,進行翻譯。現在有了電腦,人工智能也在不斷提升,效率就更快了,有些不負責的翻譯公司在完成低端業務的時候,甚至是直接在Google翻譯的基礎上進行修改。而壹個好的譯者,在傳遞那些字裏行間的意思的時候,反復推敲琢磨,所需要的資歷與腦力都不可同日而語,從能翻譯,到翻譯的非常好之間,差距非常懸殊。

但是,遺憾的是,這壹切,讀者卻很難體會得到。讀中文版本的讀者,壹般不會已讀過原版,處於信息不透明的情況之下,很難從原著作者的意圖、字裏行間的潛在含義等角度對翻譯質量做出判斷。讀者能判斷的,僅僅是語句是否通順,是否流暢。而且,即便連通順、流暢都達不到,語句拗口,但漢語畢竟是讀者的母語,閱讀過程的順帶除錯能力高,因此對譯文質量的包容性也高,壹般不會產生較大的抱怨。這就意味著譯文的質量並不會對出版社產生太大的壓力。

著名文學翻譯家王智量曾談到,他翻譯《屠格涅夫散文詩》,稿費本該是按行數計算,但在上世紀90年代,壹個出版社編輯卻只肯按字數給他千字20元的稿費,不到4萬字的書,王智量總***才拿了600元稿費。

王智量家裏墻上掛著的屠格涅夫畫像,旁邊有其散文詩中的兩句話:“妳想要幸福嗎?先得學會受苦。”用俄語飽含深情地念完這兩句話後,王智量自嘲道,按那家出版社給我的稿費,譯這壹句話,我只能得兩角錢!王智量曾自嘲,他壹天能翻譯20行就不錯了,才70元,還沒有住院時醫院的護工阿姨工資多。

文學翻譯可以說是提升翻譯質量邊際效用小的典型例子。文學翻譯所需要的背景知識、文學修養,無疑需要長期的積累,但最終體現的效果,卻很難有客觀的標準。“僧推月下門”與“僧敲月下門”苦苦推敲的意境,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領會的。再加上,很多中譯本僅此壹家,讀者就更無法比較了,比如,王智量他翻譯的狄更斯《我們***同的朋友》是目前唯壹的中譯本。

還有壹個值得壹提的原因是,隨著全民英語水平的提高,很多譯者本身或出於興趣,或由於工作,本身就需要通讀原文,翻譯對他們而言,就只是壹件附帶的事情。毫無疑問,他們的要價會更低壹些。某種程度上說,正是這樣出於興趣或順帶的業余譯者,拉低了整個翻譯行業的價格。

所以,翻譯市場上,好的產品,文化價值非常高,社會效益非常高,勞動成本更是非常高,但遺憾的是,市場價值卻註定很低。市場本身存在失靈,而且,這種失靈相當頑固,這個問題在短時間內很難有根本性的改變。但是,這也並不是說不能作出壹些改善的努力。

總體上看,出版社能夠壓低翻譯費用,是因為關於翻譯質量的信息的評估與傳遞是缺乏效率的。那麽,促進翻譯質量信息的傳遞,就能幫助市場信息透明,從而提高優秀譯者的報酬。比如,譯者壹定要強調自己的署名,打造自己的品牌。相關的行業協會也可以通過壹些網站、微博賬號、公號來收集讀者對外文翻譯書籍的翻譯質量的評價。還可搞壹些獎項,或者用類似“金酸莓獎”的形式,對翻譯質量極差的出版物做出批評。

希望能幫助到妳,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