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秦國陳郢是現在哪裏

秦國陳郢是現在哪裏

戰國七雄的都城分別是: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楚國都城郢(今湖北荊州市江陵區)、秦國都城鹹陽(今陜西鹹陽東北)、燕國都城薊(今北京西南)、韓國都城鄭(今河南新鄭)、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

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無數次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後期,僅剩下七個實力較強的諸侯國,分別為秦、齊、楚、韓、趙、魏、燕,合稱為“戰國七雄”。

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巴、蜀、宋、中山等大國。小國尚有鄭、衛、東周、魯、滕、鄒、費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在七個諸侯國之中,以秦國國力最強。除秦國以外,其余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同時其余六國也在函谷關和崤關之東,所以也稱為“關東六國”。

齊都臨淄城位於淄博市臨淄區的西部和北部,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齊國第七個統治者齊獻公(約在公元前9世紀50年代)由薄姑遷都到這裏,歷經春秋戰國時期至公元前21年秦滅六國止,臨淄城作為都城達630余年之久。東周時期齊國已是強大國家之壹,到戰國時期,齊國更強盛,臨淄城發展成為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也是戰國都城中比較繁華的都城之壹。

燕都薊位於今北京城西南,前7世紀,燕國向冀北、遼西壹帶擴張,吞並薊國後,遂建都薊。約公元前300年燕國為了防禦鄰國的侵擾,統治者於薊城西南易水上的武陽(易縣)別建陪都,號稱“燕下都”。薊便稱為“上都”。

韓都新政位於河南省新鄭縣城偏東南,黃水河與雙目河分叉流域之同,地勢平坦。新政在春秋戰國時期先後為鄭國和韓國的都城。東周初,鄭武公平鄶後,遷都其地,改名新鄭,公元前375年,韓國滅鄭後,此地又成為韓國的都城,因此,這座城池曾兩次建都,前後達390多年。長期間在這裏開發建設,手工業相當發達,經濟繁榮,它開創了戰國以來中原的經濟繁榮局面。

趙都邯鄲故城位於今天邯鄲市西南,早在春秋時期就是名城,從那時起壹直是趙國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

楚都郢位於江陵縣紀南城,因其在紀山之南,又稱紀郢。自楚文王元年(前689年)熊貲自丹陽遷到紀郢,至楚頃襄王二十壹年(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前後400多年中,先後有20位楚王在此建都。當時它是壹個繁華興盛的城市,是楚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是南方壹大都會。

秦都鹹陽位於陜西鹹陽窯店及西安三橋壹帶,從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徙都,至二世亡秦(前207),經七代國君144年的經營,經歷了從戰國時期的秦國到統壹全國後秦帝國兩個歷史時期。由於歷史上渭水北移,鹹陽的南部已毀。孝公初都鹹陽,僅居渭水之北的鹹陽原,後經武、昭襄、孝文、莊襄四王的擴建,寢廟及皇家苑囿已列於渭水之南,形成以渭水為軸線的格局。始皇即位後,又兩次擴建鹹陽。

魏都大梁在現開封城附近。魏國惠王六年(公元前364年)由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遷都大梁。大梁作為魏國國都,歷六世140年。魏遷都大梁後,采取壹系列的改革措施和戰略性舉動,使國力迅速增強,很快躋身於強國之列。魏的改革措施和政策,極大地推動了大梁城的城市發展。大梁城在當時生產和軍事要求下,冶鑄、手工業、商業都較為發達。魏又重新修築城垣,城市區域不斷擴大,人口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