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歷史簡介:廈門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先秦時期,廈門屬百越之地;《漢書·地理誌》記載,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裏,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不久裁撤,並入南安縣,直到600多年後才再次設縣建制:閩國933年龍啟元年時升為同安縣,再次設縣,屬泉州,州駐地在晉江縣 。
唐朝,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唐光啟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為刺史,至947年,南唐滅閩國,同安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
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同安為其治地,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 保大七年(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漳州)。
乾德元年(963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屬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於宋,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人宋土。同年,宋復平海軍為泉州。宋屬平海軍、泉州。
廈門是中國海濱城市,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四個經濟特區之壹,廈門也是現代化國際性港口風景旅遊城市,擁有第壹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鼓浪嶼。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曾贊美廈門為“東方夏威夷”。?
擴展資料廈門市位於北緯24°23'~24°54'、東經117°53'~118°26',在中國東南沿海,福建省南部,與漳州、泉州相連,地處閩南金三角中部。廈門市由廈門本島、鼓浪嶼及其眾多小島嶼和同安、集美、海滄、翔安等組成。
陸地面積1699.39平方公裏,海域面積約390多平方公裏。其中廈門島面積約為157.76平方公裏(含鼓浪嶼),是福建省的第四大島嶼,全島海岸線約為234公裏。
廈門地形以濱海平原、臺地和丘陵為主。廈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勢地貌構成類型多樣,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臺地、平原、灘塗等。西北部多中低山,其中位於同安與安溪交界處的雲頂山海拔1175.2米,為全市最高的山峰。
從西北往東南,依次分布著高丘、低丘、階地、海積平原和灘塗,南面是廈門島和鼓浪嶼。雲頂山為廈門市最高峰,雲頂巖為廈門島最高峰,日光巖為鼓浪嶼最高峰。
廈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和多雨,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8月份雨量最多,風力壹般3~4級,常向主導風力為東北風。由於太平洋溫差氣流的關系,每年平均受4~5次臺風的影響,且多集中在7~9月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