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的話,給我介紹介紹白先勇吧。謝啦~~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回族,當代著名作家。廣西桂林人。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白崇禧,字健生,廣西臨桂人,回族。國民黨陸軍壹級上將,是新桂系軍閥首領之壹。 白先勇7歲時,經醫診斷患有肺結核,不能就學,因此他的童年時間多半獨自度過。抗日戰爭時他與家人到過重慶,上海和南京,後來於1948年遷居香港,就讀於喇沙書院。不久之後在1952年移居臺灣。 1956年在建國中學畢業後,由於他夢想參與興建三峽大壩工程,以第壹誌願考取臺灣省立成功大學(今“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工程學系。翌年發現興趣不合,轉學“國立”臺灣大學外國文學系,改讀英國文學。1958年,他在《文學雜誌》發表了第壹篇短篇小說《金大奶奶》。兩年後,他與臺大的同學歐陽子,陳若曦,王文興等***同創辦了《現代文學》雜誌,並在此發表了《月夢》、《玉卿嫂》、《畢業》等小說多篇。 1962年,白先勇的母親馬佩璋去世。據他自傳文章《驀然回首》提及,“母親下葬後,按回教儀式我走了四十天的墳,第四十壹天,便出國飛美了。”母親去世後,他飛往美國愛荷華大學的愛阿華作家工作室(Iowa Writer's Workshop)學習文學理論和創作研究,當時父親白崇禧也來送行,也是白與父親最後壹次會面。 關於母親的去世,他感受到“母親壹向為白馬兩家支柱, 遽然長逝,兩家人同感天崩地裂,棟毀梁摧。出殯那天,入土壹刻,我覺得埋葬的不是母親的遺體,也是我自己生命壹部份”《驀然回首》,以致初到美國時,無法下筆寫作。直至同年聖誕節於芝加哥度假,心裏感觸良多,因而再次執筆,寫成《芝加哥之死》,於1964年發表。論者以為,這是他的轉型之作。夏誌清稱此文“在文體上表現的是兩年中潛心修讀西洋小說後的驚人進步”,而“象征方法的運用,和主題命意的擴大,表示白先勇已進入了新的成熟境界”。 1965年,取得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後,白先勇到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並從此在那裏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1999年11月1日發表《養虎貽患-父親的憾恨(壹九四六年春夏間國***第壹次“四平街會戰”之前因後果及其重大影響)》(臺北《當代》第147期)壹文,為父親白崇禧立傳。今天白先勇的家族大多居住在臺灣。 白先勇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現代文學的寫作技巧,融合到中國傳統的表現方式之中,描寫新舊交替時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於歷史興衰和人世滄桑感。 2004年,由中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壹部作品集《青春·念想——白先勇自選集》,以及新作《奼紫嫣紅牡丹亭》。白先勇喜愛中國地方戲曲昆曲如《牡丹亭》,對於其保存及傳承,亦不遺余力。 評價 旅美學人夏誌清教授曾說:“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潛心自己藝術進步,想為當今文壇留下幾篇值得給後世朗誦的作品的,有兩位:於梨華和白先勇。”他甚至贊譽白氏為“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五四以來,藝術成就上能與他匹敵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五六人而已。” 歐陽子認為,“白先勇才氣縱橫,不甘受拘;他嘗試過各種不同樣式的小說,處理過各種不同類式的題材。而難得的是,他不僅嘗試寫,而且寫出來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白先勇講述故事的方式很多。他的小說情節,有從人物對話中引出的《我們看菊花去》,有以傳統直敘法講述的《玉卿嫂》,有以簡單的倒敘法 (flashback)敘說的《寂寞的十七歲》,有用復雜的「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表白的《香港——壹九六○》,更有用「直敘」與「意識流」兩法交插並用以顯示給讀者的《遊園驚夢》。他的人物對話,壹如日常講話,非常自然。除此之外,他也能用色調濃厚,壹如油畫的文字,《香港——壹九六○》便是個好例子。而在《玉卿嫂》裏,他采用廣西桂林地區的口語,使該篇小說染上很濃的地方色彩。他的頭幾篇小說,即他在臺灣時寫的作品,文字比較簡易樸素。從第五篇《上摩天樓去》起,他開始非常註重文字的效果,常藉著文句適當的選擇與排列,配合各種恰當『象征』(symbolism)的運用,而將各種各樣的『印象』(impressions),很有效地傳達給了讀者。” 關於同性戀 白先勇曾在香港公開表示自己為同性戀者,但在臺灣公開場合極少提及自己的性傾向。白先勇曾說,他相信乃父知道其同性戀傾向,但並沒有真正和他談論過此事。 白先勇唯壹的長篇小說《孽子》(1983年)除骨肉親情外,書中對於臺北部分男同性戀社群的次文化,以及同性性交易等情節不避諱的描寫,格外引人註意。《孽子》以壹名因其同性性傾向遭乃父逐出家門的少男「李青」的視角,講述壹群以1970年代臺北新公園為集散地,不為主流社會所接納的男同性戀者的故事;而作者對於父子親情的描寫,亦為本書之主題。2003年,臺灣公***電視臺將其改編拍攝為同名電視劇,引起社會上各種關於同性戀議題的談論。 在2002年的《揚起彩虹旗》新書發表會上,臺灣同性戀權益運動者陳俊誌指責白先勇與舞蹈家林懷民對臺灣同誌運動沒有盡心盡力。然而,關於出櫃名人在同誌權益運動中之社會義務,各方看法殊異。 出版履歷 2004年,《奼紫嫣紅牡丹亭》在大陸出版。 1984年,《明星咖啡館》散文集出版。 1983年,出版長篇小說《孽子》。 1982年,《白先勇短篇小說選》出版。 1980年,《白先勇小說選》出版。 1978年,《驀然回首》散文集出版。 1976年,出版《寂寞的十七歲》小說集。 1971年,作品開始被譯成英文(第壹篇為《謫仙記》),其作品陸續被譯成英文、韓文、德文等語言。同年,出版《臺北人》短篇小說集。 1968年,出版《遊園驚夢》短篇小說集。《臺北人》小說集。 主要著作 《樹猶如此——紀念亡友王國祥君》——壹九九九年壹月廿六日《聯合報》 《夜曲》——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壹九七九年。 《孽子》——長篇小說「孽子」開始連載於「現代文學」復刊號第壹期,壹九七七年。 《秋思》——刊中國時報,壹九七壹年。 《國葬》——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三期,壹九七壹年。 《花橋榮記》——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二期,壹九七○年。 《冬夜》——刊現代文學第四十壹期,壹九七○年。 《孤戀花》——刊現代文學第四十期,壹九七○年。 《滿天裏亮晶晶的星星》——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八期,壹九六九年。 《思舊賦》——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七期,壹九六九年。 《那片血壹般紅的杜鵑花》——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六期,壹九六九年。 《金大班的最後壹夜》——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四期,壹九六八年。 《梁父吟》——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三期,壹九六七年。 《歲除》——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二期,壹九六七年。 《遊園驚夢》——刊現代文學第三十期,壹九六六年。 《壹把青》——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九期,壹九六六年。 《謫仙記》——「紐約客」首篇,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五期。 《火島之行》——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三期,壹九六五年。 《永遠的尹雪艷》——「臺北人」首篇,刊現代文學第二十四期,壹九六五年。 《安樂鄉的壹日》——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二期,壹九六四年。 《香港:壹九六〇》——刊現代文學第二十壹期,壹九六四年。 《上摩天樓去》——刊現代文學第二十期,壹九六四年。 《芝加哥之死》——刊現代文學第十九期,壹九六四年。 《那晚的月光》——又名「畢業」,刊現代文學第十二期,壹九六二年。 《寂寞的十七歲》——刊現代文學第十壹期,壹九六壹年。 《藏在褲袋裏的手》——刊現代文學第八期,壹九六壹年。 《青春》——刊現代文學第七期,壹九六壹年。 《小陽春》——刊現代文學第六期,壹九六壹年。 《黑虹》——刊現代文學第二期,壹九六○年。 《玉卿嫂》——刊現代文學第壹期,壹九六○年。 《月夢》——刊現代文學第壹期,壹九六○年。 《悶雷》——刊筆匯革新號壹卷六期,壹九五九年。 《骨灰》、《等》、《謫仙怨》、《我們看菊花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