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20萬元養殖羅非魚好嗎

20萬元養殖羅非魚好嗎

1 羅非魚養殖概況

羅非魚系熱帶魚類,原產於非洲,廣泛分布於非洲大陸的淡水、鹹淡水水域,為當地河流、湖泊等天然水域的主要經濟魚類。羅非魚普遍具有食性雜、生長快、抗病力與抗逆性強、肉質好、繁殖力強、易養殖、群體產量高等壹系列優點,而且能在淡水、鹹淡水乃至海水中養殖。FAO在1976年向世界推薦其為“最有希望的養殖魚類”。目前全世界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養殖。2002年產量達到140萬t,成為僅次於鯉魚的世界性重要養殖魚類。

1.1 養殖方式

目前我國養殖的羅非魚主要有莫桑比克羅非魚、尼羅羅非魚、奧利亞羅非魚、福壽魚、紅羅非魚、奧尼羅非魚等。養殖方式主要有池塘養殖、網箱養殖、流水養殖,還有稻田養殖等,前3種養殖方式既可在淡水中進行,也可在半鹹水或鹽度低於25‰以下的海水中養殖。

1.1.1 池塘養殖

池塘面積宜大不宜小,以10畝左右為佳,水深1.5~2m。在魚種放養前同樣要進行清整、消毒和施肥。放養的魚種可以是5cm以上的魚種,也可以是更大規格的魚種。前者產出的商品魚規格較小,在300~500g,而後者可達700~1000g。魚種放養水溫必須穩定在18℃以上時方可進行。放養密度因養殖時間長短、商品魚規格、養殖方式及設施條件不壹而靈活掌握。通常單養情況下,放養5cm魚種3000~4000尾/畝或越冬大魚種(8~10cm)2000~3000尾/畝,將來畝產可達1000kg,甚至1500kg。

1.1.2 網箱養殖

羅非魚非常適合網箱養殖,因為他們耐低溶氧,抗病力強,還能攝食網箱上的附著藻類而保持網目暢通。設置網箱的水域要求背風向陽、水面寬闊、無汙染的湖泊、水庫、海灣。水深在4~8m,網箱設置後使箱底離開水底1m以上。最好有0.2m/s以下的微流水,有利於箱內外水體交換。網箱通常有3m×3m×2.5m、4m×4m×(2.5~3m)、5m×5m×(2.5~3m)等多種,以聚乙烯無結節網片制成,網目視魚種大小,在1.5~3cm左右。放養的魚種最小6cm,以10cm以上較好,能提高成活率。

魚種投放水溫必須穩定在18℃以上,魚種經過拉網鍛煉和浸泡消毒後才能入箱。消毒方法可用2%~4%食鹽水浸洗5min。然後經過篩魚、計數,按不同規格分箱投放。放養密度因養殖者技術水平和水域環境條件而不同,尚無統壹標準。通常可放養8~10cm的魚種100~200尾/m3水體,通過5~6個月的飼養,奧尼羅非魚、紅羅非魚普遍可超過500g/尾,單產達到80kg/m3。

在網箱養殖條件下,由於放養密度大及水體中餌料生物少,因此羅非魚主要依靠人工投飼。每天投飼2~4次,日投餵量為魚總體重的3%~4%,且飼料的營養水平必須滿足羅非魚的生長需要。預防大風大浪、防止網箱破損和觀察魚的活動情況,是網箱養殖管理的重要內容,只要精心管理,必然能收到良好的養殖效益。

1.2 羅非魚常用飼料

羅非魚和其他養殖魚類壹樣,在不同生長階段,對營養的需要不同。如0.3~0.8g重的尼羅非魚稚魚,最適蛋白質為35%~40%;體重50g以上的幼魚,為20%~25%。奧利亞羅非魚稚魚最適蛋白質要求大約為36%,體重21g時為26%~36%,聯合國糧農組織1987年推薦了羅非魚主要營養指標(表1)。

表1 羅非魚主要營養指標

生長階段

(g/尾)

粗蛋白

%

粗脂肪

%

粗纖維

%

糖類

%

賴氨酸

%

蛋氨酸

%

代謝能

(kJ/kg)

<0.5 50 10 8 25 4.1 1.7 10460~14226

0.5~3.5 35 8 8~10 25 4.1 1.7 10460~14226

>3.5 30 6 8~10 25 4.1 1.7 10460~14226

結合本人養殖生產實踐體會,在池塘養殖條件下,飼料中粗蛋白的含量可以降低至23%以下,因為池塘中有相當的餌料生物可被利用,而在集約化養殖條件下,粗蛋白必須保證在32%以上,飼料中粗脂肪含量不宜超過10%,以6%~8%合適。

羅非魚對磷的需要量比較高,其礦物鹽配方應以磷為主體,要減少骨粉、蚌殼粉添加量,需添加含磷豐富的混合鹽,其添加量在3%~5%之間。諸多學者研究表明,硒對提高羅非魚免疫功能、抗炎癥、抗氧化、加速生長等有重要作用,飼料中添加硒0.5mg/kg,生長速度可提高36%;添加3mg/kg生長速度提高65%。在池塘養殖條件下,羅非魚可從餌料生物獲得各種維生素,飼料中可不必添加,但在集約化養殖條件下,則是必須考慮的問題。羅非魚除可使用配合飼料養殖外,也可以用糠麩類、餅粕類、糟渣類、谷類等飼養,但從營養原理和對飼料資源利用的角度看是不合理的。

2 羅非魚養殖發展前景

2.1 羅非魚——永遠是理想的養殖魚,因為其具有生長快、食物雜(飼料源廣)、抗逆性強、繁殖快、肉質好、易養殖、產量高,又適合於淡水、半鹹水和海水,池塘、網箱、水池、工廠化循環水等養殖等壹系列優點,因而受到世界各國重視。上世紀70年代,FAO原來僅將其作為“窮人的魚” 向世界推薦養殖,讓貧窮農、漁民解決蛋白源和脫貧。然而近10多年、特別是近五六年來,對羅非魚的觀念發生了根本轉變。在國內,羅非魚已從“幹部魚”(肉質好,價格比較便宜,適合機關幹部消費)的概念上升到是出口創匯主導品種、是占領國際水產品市場拳頭產品、是最適應世界水產品市場需求增長的壹大新品種、是最具全球消費需求和中國最具發展前景的養殖魚類之壹的高度(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局長李珠江,2003);在國際上,隨著鱈魚、鮭魚(三文魚)的短缺,包括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地區)在內,羅非魚已被認為是可替代鱈魚、鮭魚的“白色三文魚”,為越來越多的國家的中產階層所青睞,並被喻為“21世紀的魚”。

2.2 國際消費市場正在迅速崛起

目前,羅非魚不僅已成為世界養殖最廣泛的魚種之壹,而且成為繼三文魚和對蝦之後擁有國際性市場的養殖水產品。目前已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養殖羅非魚。其世界年產量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12萬t急增至2002年的140萬t左右,同期我國(大陸,下同)年產量從約1萬t增至75萬t左右,占世界總產量的53.6%。

隨著世界鱈魚等資源的銳減,捕撈量大幅下降,造成全球鱈魚等產品價格上升。歐美、日本、韓國等白魚肉市場加緊,尋找替代品,羅非魚產品越來越被市場看好,全世界羅非魚消費量逐年增加,羅非魚國際消費市場正在迅速崛起。

羅非魚的出口主要市場是美國、歐洲、日本和中東,其中以對美國出口量最大,增長速度最快。1996年我國對美國出口121.6t,26.66萬美元;2000年為2.65萬t,4 410萬美元。2002年對國際市場總出口達3.19萬t,5 066萬美元。2000年廣東羅非魚出口8 700t,占全國的60%;2002年出口又迅速上升至18 600t,創匯3040萬美元,占全國的58.3%和60%。羅非魚已成為廣東繼鰻魚、對蝦之後第3大出口創匯水產品。羅非魚之所以受到美國和歐洲市場如此青睞,因其魚肉呈白色、刺少、無腥味、味道柔和、順應它們以白肉魚為主導的傳統嗜好和適合於不同形式的烹調。

美國的羅非魚市場發展最令人矚目,消費增長速度甚至高於令人樂觀的消費品。在不到30年時間裏,美國已從不識羅非魚變為世界羅非魚最大進口國。2002年進口量占世界進口總量的81%,約4.5萬t,1.13億美元,並已占領了美國傳統上以白肉魚為主導的壹部分市場。盡管美國在過去幾年裏自身羅非魚養殖產量大幅度增長,成為美國水產養殖發展最快的品種,產量從1988年的20t,劇增到2001年的8 000多t,但年進口量仍占其總消費量的90%以上。

我國臺灣省歷來是美國羅非魚產品的最大供應源,但出口量每況愈下。1998年出口美國2.1萬t,2000年下降到1.74萬t。中國大陸與此正好相反,並不斷占據臺灣在美國羅非魚市場的份額。對美出口量從1993年的230t增至2000年的2.65萬t,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大陸的生產成本明顯低於臺灣省。

歐洲羅非魚市場近幾年也不斷升溫,主要在英國、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其次是奧地利、意大利、瑞士、丹麥、瑞典等國。歐洲1996年從臺灣省進口羅非魚產品889t。而在1999年上升到了3 711t。

阿拉伯國家是另壹個重要國際市場。1996年該地區從臺灣省進口2 854t,1999年幾乎翻番,達5 936t,主要進口國是沙特、阿聯酋、巴林、約旦和卡塔爾。

在過去幾年中,加拿大的羅非魚消費也出現大幅增長,從臺灣省進口的羅非魚已從502t上升到1 830t。此外,日本、韓國羅非魚產品市場也在迅速擴大,近幾年,日本消費者喜歡用紅羅非魚替代真鯛來烹制日本傳統清湯和烤魚片。

2.3 國內消費市場潛力巨大

雖然2002年我國水產品的人均占有量已超過30kg,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倍,但水產品實際人均消費不到11kg,低於世界人均水平,是日本的1/7~1/8。在我國,無論沿海還是內地,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由於羅非魚肉好味美,價位適宜,而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成為千家萬戶餐桌上的當家魚之壹。但我國羅非魚人均占有量不到0.5kg,因此供不應求。加上傳統的國內市場以活魚為主,條凍魚、魚片等加工品市場尚未形成,供需矛盾在我國缺水的內陸及低溫的北方更加突出。目前,不少大中型羅非魚養殖企業已著手羅非魚加工產品的開發,許多大型超市、高中檔餐館也已推銷羅非魚產品,可以斷言,其國內消費市場愈來愈大。

2.4 我國羅非魚產業化發展具有良好基礎

2.4.1 羅非魚養殖區相對集中,有利於形成規模化生產產業帶 我國羅非魚主產區集中在廣東、福建和廣西3地,其次為山東、海南。2001年我國羅非魚總產量69萬t,以上5省區分別為24.9、10.5、10.2、6.4、2.7萬t,占全國總產量的85%。廣東為龍頭,2002年占全國總產量的41%、全球的20%。雖說目前廣東羅非魚養殖已達相當規模,然而其發展空間依然非常巨大。 2003年8月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局長李珠江在談到羅非魚產業發展戰略時稱:廣東把羅非魚作為品牌,作為壹項大產業來發展,目前時機已經成熟。因此,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提出實施“壹條魚工程”,即開發壹個品種,深化壹門科學,形成壹個產業,造福壹方群眾;要圍繞羅非魚產業做強做大文章,就是養殖規模大,養殖產量大,產品占領國際市場份額大,產品出口創匯比例大。

2.4.2 產業開發技術日趨成熟,有利於提高產品質量和國際市場競爭力 我國羅非魚養殖業始於20世紀50年代,大規模養殖業80年代。經過數十年發展,不僅已經形成池塘、網箱、水池、工廠化循環水等5個養殖模式,而且無論在規模、產量、制種或養殖技術及飼料研發等方面,均處於世界先進行列。近幾年,水產品加工技術與質量控制技術也日趨成熟,羅非魚的產業鏈正在形成。

2.5 羅非魚產業化發展將帶動相關行業發展

羅非魚養殖廣闊的前景,就是飼料和加工出口等企業的福音。即以目前廣東年產30萬t商品羅非魚而言,每年至少要消耗配合飼料50萬t,產值在12億以上,約1億元利潤。即使每個飼料企業能銷售5 000t羅非魚配合飼料,至少要100家企業才能滿足供應。每家企業年產值可達1200萬元,獲利100萬元以上。因此,圍繞羅非魚這壹產業,飼料企業擁有無限商機,也面臨激烈競爭。制勝的關鍵在於如何抓住這壹契機,在觀念、信譽、產品質量、成本、促銷、服務等方面做好文章,不斷提升、打造壹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