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路文化名人街有什麽歷史
多倫路,原名竇樂安路,後經修繕翻建,重現了二十世紀20、30年代上海灘的民國風情,成為充實上海旅遊的新景點和休閑的好去處。壹條多倫路,百年上海灘。這是壹條風格特異的文化名人街,是 中國近代史上臥虎藏龍之地,二十世紀初文化界重地,也是許多彪炳史冊的文壇名流曾經工作與居住的地方。
走過牌樓,漫步前行, 多倫 路250號壹座磚木結構、立面浮雕紋樣清晰的伊斯蘭風格建築映人眼簾,這就是孔公館( 四川 北路 多倫 路轉角處),1924年建造,占地面積為1082平方米,建築面積637平方米。抗戰勝利後曾作孔祥熙寓所,人稱“孔公館”。
白公館(210號),此幢花園住宅由 廣東 人李氏兄弟於二十世紀20年代建造,具有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占地面積638平方米,建築面積967平方米。
抗戰勝利後,該處成為 南京 國民政府國防部 長白 崇禧寓所,俗稱“白公館”。 上海 解放後,由 中國 人民解放軍海軍部隊接收,現為海軍411醫院。如今,緊閉的大門壹側掛著“康復醫學科”和“體檢部”兩塊牌子。
早在1998年,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虹口區政府開始對多倫路進行壹期改造,重點保護和修復了沿街的優秀歷史文化建築。
2001年,多倫路被上海市旅遊局命名為 “上海市文化特色街”。
2010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稱號。
2011年,多倫路完成了整體環境改造工程,沿街老建築的外立面經過“修舊如舊”的處理,路面整體鋪設成老上海的彈格路,從此告別了又臟又亂汙濁嘈雜的馬路菜場,還原出了海派文化獨有的優雅風情,變身為壹個兼具“名人故居、海上舊裏、文博街市、休閑社區”的特色文化街區。
2012年,又邀請法國、美國、英國、西班牙、日本和國內的多家設計公司對多倫路二期改造進行方案設計,並制訂了詳細修建規劃,確定了保護地區內的文物建築和優秀歷史建築,保留對延續區域內歷史風貌有價值的歷史建築及建築符號,使原有歷史風貌和更新建築肌理盡量保持協調契合,註重改善人居環境,打造特色明顯的文化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