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叫《豐子愷話畫畫不要臉》?
20世紀30年代初,上海《新聞報》有壹篇評論著名畫家豐子愷的文章——《豐子愷畫畫不要臉》。
豐子愷看後大吃壹驚,怒不可遏.心想:我與作者素不相識,無怨無仇,為何竟遭此辱罵?
待看完全文,豐子愷卻發出了會心的微笑.原來文章是分析豐子愷畫的畫,人物臉部雖然大都沒有眼睛鼻子,但卻惟妙惟肖,極為傳神。
“不要臉”這個語詞,既可表達“品德低劣”,也可表達“畫畫時沒有眼睛鼻子”。這篇文章的作者在標題上巧妙地褒義貶出,脫俗出奇,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巧妙地借用概念的歧義,不僅可以取得藝術效果,而且可以使妳避免尷尬的局面。
豐子愷,中國浙江桐鄉石門鎮人,散文家、畫家、文學家、美術與音樂教育家。原名潤,又名仁、仍,號子覬,後改為子愷,筆名TK。師從弘壹法師(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畫法創作漫畫以及散文而著名。
豐子愷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之壹,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藝術概論》《音樂入門》《西洋名畫巡禮》《豐子愷文集》《豐子愷散文集》等著作。他壹生出版的著作達壹百八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