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早在1969年就成功登月,但是現在反而登不上去了。科技越來越倒退?這是怎麽回事?
首先,技術這個是不會過期的,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世界的科學水平是進步的,航空航天技術也壹樣。自從阿波羅11號載人成功登月後,美國方面就沒有任何消息。而且壹停就是好幾十年,讓人起疑也是情理之中。隨時時間的發酵,外界甚至質疑當年美國登月的真實性。
但不管怎麽說,目前NASA的重返月球時間已經確定,而且相當明確:到2024年再次讓人類登上月球,距離副總統邁克·彭斯(Mike Pence)今年早些時候的強調聲明只有五年時間。他們的目的是月球南極,壹個人類從未探索過的地區。據了解美宇航局希望建立壹個可持續的人類在月球上的存在,就像阿波羅登月計劃壹樣,人類在月球上的存在可以持續了幾年多。
但NASA表示第壹次著陸任務預計將很短,最多在月球表面停留幾天,旨在證明NASA的設計以及裝備是可行的,其中包括火箭、航天器、月球軌道空間站和宇航服。看來NASA已經作了多方面的考量,在月球的計劃也是籌劃已久,壹觸即發。
和阿波羅任務壹樣,下壹代月球宇航員將接受壹系列科學任務的訓練。而下壹次的登月中會有機器人的出現。也許有人會問,現在的機器人還無法代替宇航員在外星執行任務嗎?或許現在的科技已經制造出了足夠智能的機器人,但是它們畢竟是機器,因此即使是最好的機器人和遠程任務也無法與人類在地面上所做的工作相比,人類在月球表面驅動科學方面擁有更多潛力,這將比遠程或機器人研究進展更快、更精細。
當然,誰也不否認機器人或許能夠帶回更多的月球巖石。但是宇航員精確部署留在月球上的儀器,比如地震檢波器網絡,它可以讓科學家們看到月球內部,以便更好地了解月球的結構和測量隕石的影響。
月球南極
關於目標非月球南極的說法,NASA科學家認為,其實在哪裏著陸並不重要,最關鍵的是學到壹些新的東西。不管是不是南極,我們都要學習有價值的科學,其實月球的很大壹部分還有待探索。
然而,南極的目標是相當誘人的,因為科學家已經在那裏發現了鎖在月球表面以下的水冰,而且NASA工程師們相信,他們可以通過壹種叫做就地資源利用的過程來獲取這些冰。這些技術可以提取冰並將其融化為人類飲用水,或者將其分解成氫和氧作為火箭燃料,這將對人類的可持續計劃提供重要的幫助。
我們知道地球和月球在土壤特征,重力,甚至是流體的行為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但如果上述想法奏效,這將徹底重塑阿波羅創造的人類在月球上可持續的想法。
但是想要實現“可持續”並不是壹朝壹夕的事。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科學家和工程師可能不得不解決阿波羅計劃期間沒有問題但很容易成為問題的問題。例如,在月球上著陸的航天器會釋放出大量的塵埃,這些塵埃的問題非常嚴重。舉例來說,如果妳正在建造壹個月球基地,妳將壹次又壹次地降落在同壹個地方,妳很可能會吹起很多灰塵,這些灰塵可能會襲擊妳的棲息地、儀器或探測器。
當然,上述問題這只是壹個方面,月球是壹個貧瘠的世界,我們不能只是去露營,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在壹個完全荒涼的地區工作。這意味著我們要習慣在壹個陌生的行星表面工作,然後暫時忘掉我們可以用來做燃料的微生物和化石歷史,以及我們在地球上已經習慣的所有其他東西。
除了技術,在月球上建立人類可持續存在可能還需要學習更好地相處,畢竟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需要磨合。妳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