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成功人士的創業勵誌故事
成功人士的創業 勵誌 故事 向來為人津津樂道,他們在創業時表現出來的堅強的毅力和面對困難時迸發的潛力令人側目。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5個成功人士的創業勵誌故事,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更多“勵誌故事”的相關內容推薦↓↓↓
每天壹則經典的三分鐘勵誌故事10篇
1000字勵誌故事及感悟
50個經典勵誌小故事
名人勵誌故事精選5篇
10個勵誌成功小故事
成功人士的 創業故事 1
李嘉誠
年齡:81歲
創業時間:1950年創立長江塑料廠
第壹桶金:塑膠花生意
逆境的時候,妳要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條件,當我身處逆境時,我認為自己有足夠的條件,因為我勤力,節儉,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譽。
李嘉誠:塑膠花傳奇
為了實現對父親的承諾,李嘉誠覺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頭地,學習是惟壹的武器,他開始自學。壹邊工作,壹邊自學,雖然艱辛,但李嘉誠覺得十分充實,“年輕時我表面謙虛,但內心很驕傲。因為妳看見身邊的人每天保持原狀,而自己的學問卻日漸提高。”
1940年秋,李嘉誠壹家從潮州逃難至香港,棲居在舅舅的鐘表行中。李家原本沒有商業傳統,到香港前,父親是壹位小學校長,爺爺是清朝最後壹屆秀才,兩位伯父在民國初年就取得了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博士學位。李家可算的書香門第,在當地受人敬重。
但這些在當時的香港沒有半點價值,甚至為生存帶來了壓力,壹家人卑微如螻蟻。13歲的李嘉誠不得不失學,寄人籬下當學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則必須搬開家具與其他夥計挨著入睡。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攻占香港,李嘉誠的母親只好帶著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們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貧困抑郁的父親竟染上肺結核,大半年後去世。在父親過世前壹天,並沒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問他有什麽話說。“我安慰父親,告訴他‘我們壹定都會過得很好’。”14歲的李嘉誠獨自面對父親的死亡,“仿佛壹瞬間被迫長大”。歷經家道中落、少年失學、父親過世、孤獨的流落異鄉,迫使李嘉誠在很短的時間內壓縮成長。
為了實現對父親的承諾,李嘉誠覺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頭地,學習是惟壹的武器,他開始自學。壹邊工作,壹邊自學,雖然艱辛,但李嘉誠覺得十分充實,“年輕時我表面謙虛,但內心很驕傲。因為妳看見身邊的人每天保持原狀,而自己的學問卻日漸提高。”
李嘉誠的機會終於來臨。1945年,二戰結束後的某天,他所在工廠的老板亟需發信,但是書記員請假,李嘉誠因好學被推薦幫忙。出色的表現使得老板對他另眼相待,將其從雜役小工調至做貨倉管理員,繼而成為了業績很棒的推銷員,再升到經理,19歲更成為總經理。李嘉誠也從中學到了更多的關於貨品的進出、價格、以及貨品管理,推銷等技巧。
因為業務關系,李嘉誠壹直訂閱英文塑料專業雜誌,順便提高英語,這也讓他能時刻把握該行業的可能商機。隨著二戰後經濟復蘇,塑料制品的市場需求很旺盛,李嘉誠認為機不可失,決定自行創業。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積蓄連同舅父的借款***5萬港元,開設了長江塑料廠。
1957年,李嘉誠從行業雜誌中得到啟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後轉產塑膠花。得益於當時的消費環境,業務迅速發展,由於產品能不斷創新,李嘉誠繼而成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這已成為李嘉誠財富故事中的經典情節。之後,李嘉誠又瞅準地產業機會,從而開始了成為“超人”的脫胎換骨般的升級。
成功人士的創業故事2
柳傳誌
年齡:65歲
創業時間:1984年創立聯想
第壹桶金:漢卡
在企業的初期狀態,目標是壹個暗藏的、朦朧的意識。因為妳還很弱小,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和企業還缺乏把握,無論妳具有怎樣的信心,目標對於初創企業至多是壹個遠大抱負,因而無法量化與明確。
柳傳誌:做“倒爺”被騙
1980年代初,計算機革命已經在全球興起,矽谷也成為中國的技術研究者們的熱門話題。中科院內部的科技人員早已經禁不住誘惑,不斷走出高墻深院創立公司。
老帥柳傳誌在2月初復出擔任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聯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時候我出來,是我義不容辭的事情。”柳傳誌自剖心跡,雖已年逾65,但激情不減當年。
1980年代初,計算機革命已經在全球興起,矽谷也成為中國的技術研究者們的熱門話題。中科院內部的科技人員早已經禁不住誘惑,不斷走出高墻深院創立公司。時任計算所所長的曾茂朝(現任聯想控股董事長)也壹直在私下裏鼓勵手下創立公司。已年逾40歲的柳傳誌主動提出了要創業,“我40歲的時候是因為前面沒有路可走,所以選擇了創業。”
當年10月,中科院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即聯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樹和、柳傳誌、張祖祥組成三人核心成員,柳擔任副總經理。曾茂朝將計算所的傳達室交給柳傳誌使用,又給了20萬元開辦經費,還給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納本所人員,可以使用所裏的技術成果,員工可以使用自己原先在計算所裏的辦公室、電話以及所有資源等。
雖然支持很多,但是從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幾個月裏,公司裏最令人頭疼的是不知道去幹什麽。柳傳誌後來回憶,“當時實在是不知道要幹什麽好了,所以能幹什麽就先幹著,哪怕掙點兒錢發工資也好。”於是,包括柳在內的所有員工都當過“倒爺”、“板爺”,在中關村拉平板車去賣運動服裝、電子表、旱冰鞋、電冰箱。
後來因為聽說倒買壹臺彩電能賺1,000塊,聯想也跟著去做。當時有說法“騙子比彩電還多”,盡管柳傳誌小心謹慎的叮囑要看到電視才付款,他們也的確看到了電視,不過等錢匯過去,對方卻消失了,聯想壹下被騙去14萬元。公司壹下子更加艱難。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為公司帶來收入的各種業務幾乎試了壹個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將計算所倪光南主導開發的“漢字系統”帶到了公司,成果產品化後就是後來知名的“漢卡”。當時電腦大部分靠進口,全是英文系統,必須裝上漢卡,每臺電腦經過改裝後利潤高達壹、兩萬元。聯想在6個月內至少銷售出了100套,為公司帶來了約40萬元毛利潤。
曾茂朝的妻子,計算所研究員胡錫蘭就在1985年的夏天從自家樓上看到了壹個難忘的場景:烈日炎炎下,柳傳誌和李勤(現任聯想控股常務副總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將壹堆微機從大院門口搬進來,柳傳誌滿頭大汗,衣服濕透,而李勤把褲子卷到了大腿上,氣喘籲籲。回想當日情景,柳傳誌後來表示,“我們第壹桶金就是靠出賣技術勞力賺的。”
成功人士的創業故事3
魯冠球
年齡:64歲
創業時間:1969年接管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
第壹桶金:萬向節
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最難戰勝的也是自己,控制人的物質欲望有利於磨練自己的意誌。當企業家如果光會享樂,早上圍著車子轉,中午圍著盤子轉,晚上圍著裙子轉,企業家就不成為企業家,是敗家。
魯冠球:被逼上梁山的小鐵匠
魯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蕭山市寧圍鄉,父親在上海壹家醫藥工廠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親在貧苦的鄉村,日子過得很艱難。15歲輟學後,經人幫忙,魯冠球被介紹到蕭山縣鐵業社當了個打鐵的小學徒。
2007年,在接受壹家美國媒體的采訪時,萬向集團董事長魯冠球這樣解釋自己當時的創業動機,“如果妳出生在教室裏,那麽妳以後就可以在那裏讀書,如果妳過去是壹個農民,那麽就壹直會是農民,而我不想壹直當農民,我要想壹切辦法跳躍龍門。”
魯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蕭山市寧圍鄉,父親在上海壹家醫藥工廠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親在貧苦的鄉村,日子過得很艱難。15歲輟學後,經人幫忙,魯冠球被介紹到蕭山縣鐵業社當了個打鐵的小學徒。
但三年後,由於精簡人員,他被辭退回農村。不服輸的魯冠球決定創業,“沒想過要當企業家,我辦企業是逼上梁山。”當時他看到鄉親們磨米面不方便,而自己對設備很感興趣,便籌錢購買設備,開辦了壹個沒敢掛牌子的米面加工廠。後來因為禁止私人經營,加工廠又被迫關閉,為了償還債務,魯冠球不得不將三間老房子變賣。
雖然受到打擊,魯冠球並未放棄。由於“停產鬧革命”,當時人們連鐵鍬、鐮刀都買不到,自行車也沒有地方修。在經過15次申請之後,魯冠球開辦了壹個鐵匠鋪,很快生意紅火起來。到了1969年,由於政府要求每個城鎮都要有農機 修理 廠,富有 經驗 且有些名氣的魯冠球被公社邀請去接管已經破敗的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其間除了管理農機修配廠,只要能賺錢、做得了的營生,魯冠球都做了嘗試。
之後10年間,靠作坊式生產出的犁刀、鐵耙、萬向節、失蠟鑄鋼等五花八門的產品,魯冠球艱難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積累。1978年春,魯冠球的工廠門口已掛上了寧圍農機廠、寧圍軸承廠、寧圍鏈條廠等多塊牌子,員工也達到了300多人。由於看到中國汽車市場開始起步,魯冠球調整公司戰略,集中力量生產專業化汽車萬向節。當年秋天,他將工廠改名為蕭山萬向節廠(即今天萬向集團的前身)。
在1980年的全國汽車零部件訂貨會上,雖被拒絕入場,但魯冠球並不放棄,在會場外擺起了地攤。在聞聽會場內正陷入價格拉鋸,他便張貼 廣告 ,以低於場內20%的價格,銷售自己的高質量產品,很快廠家便湧出場外交易。萬向此役獲得了210萬元的定單,魯冠球成為最默默無聞的大贏家,打出了名氣。
成功人士的創業故事4
劉永好
年齡:58歲
創業時間:1982年四兄弟開始從事養殖業
第壹桶金:鵪鶉養殖
創業20多年的磨練對於我來說,擁有多少財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擁有了創造這些財富的能力!假如我的所有財富都消失了,還可以從頭再來。 ——劉永好
出生於四川新津壹個貧苦家庭的劉永好,20歲之前幾乎沒有穿過新鞋,所以其最大目標是擁有壹雙新鞋和壹輛自行車。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進入當地的工廠當壹名工人,那樣自己就可以衣食無憂慮了。
出生於四川新津壹個貧苦家庭的劉永好,20歲之前幾乎沒有穿過新鞋,所以其最大目標是擁有壹雙新鞋和壹輛自行車。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進入當地的工廠當壹名工人,那樣自己就可以衣食無憂慮了。
近5年的知青生涯結束後,劉永好又進入學校學習, 畢業 後留校成為老師。此時,他的大哥劉永言已從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畢業分配到成都906廠計算機所工作;二哥劉永行從成都師範專科學校畢業後到了縣 教育 局工作;三哥陳育新(劉永美,因過繼到陳家而改名)從四川農業學院畢業後在縣農業局當農技員。
在改革開放的大形勢下,四兄弟開始不安分起來。1980年 春節 ,劉永行為了讓哭鬧著要吃肉的四歲兒子能夠在過年時吃上壹點肉,從大年初壹到初七,在馬路邊擺了壹個修理電視和收音機的地攤。短短幾天裏他竟然賺了300元,相當於他當時10個月的工資!
四兄弟壹商量,就想辦壹家電子工廠,並很快生產出音響樣品。劉永好拿著音響到鄉下想和生產隊合作,他們出技術和管理,生產隊出錢。沒有想到的是,此事上報到公社之後,公社書記壹句“集體企業不能跟私人合作,不準走資本主義道路”,此事胎死腹中。
1982年,四兄弟經過激烈的討論,三天三夜的家庭會議做出決定:辭去公職幹個體。他們就想,搞自己曾經做過的音響投資大,而且還有很多條條框框;而搞養殖業不需要很多投資,技術含量低,自己也熟悉。創業目標定下了,資金還沒著落,四兄弟想到向銀行貸款1,000元,但結果是當頭壹盆冷水。
他們只好典當了手表、自行車等值錢的家當,籌集了1,000塊錢,開始養雞、養鵪鶉。“當時真的是壹分壹分掙錢,看著鵪鶉下了壹個蛋,就意味著賺了壹分錢。”劉永好印象很深刻的壹件事情是,當時騎車載著鵪鶉蛋被壹只狗追趕,後來摔倒在地,200只鵪鶉蛋全摔碎了,他當時掉下了眼淚,不是因為被狗咬得疼,而是惋惜碎掉的蛋。
由於意識到鵪鶉的生意不可能再擴大,1986年,四兄弟利用此前積累的近1,000萬元資金轉向豬飼料市場,希望集團誕生了,成為本土飼料企業龍頭。1997年,四兄弟宣布和平分家,劉永言創立大陸希望集團,劉永行成立東方希望集團,劉永美建立華西希望集團,劉永好成立新希望集團。
成功人士的創業故事5
李河君
“首富輪流做,今日到我家”,用這句話來形容如今的李河君是最為恰當的了,1月27日,漢能薄膜發電股價狂漲,上漲10.36%,成為了全球市值最大的光伏企業,加上水電、地產等非上市公司資產,使得漢能薄膜發電股東李河君身價達到2000億,超越了阿裏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成為了新壹屆中國首富。
李河君出生於廣東省河源市,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94年,李河君創建漢能控股集團。漢能自成立之日始即致力於“用清潔能源改變世界”。漢能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清潔能源發電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陽能企業。
李河君1988年大學畢業後,靠著從大學老師那借來的5萬元起步資金,通過賣電子產品、玩具等,和17個夥伴壹起,通過6年的積累,到1994年底積累了七八千萬的資本。本來打算收購上市公司坐莊,但是經過對水電站市場的考察之後,李河君改變了初衷,轉而進入了能源行業,以1000多萬元收購了河源東江上壹座裝機容量為1500千瓦的小水電站。之後,再次通過並購將旗下電站的裝機量擴大到了幾十萬,產業覆蓋浙江、廣東、寧夏、雲南、廣西等地。
2002年,雲南省規劃建設8座百萬級千瓦水電站,李河君簽下其中的6座,總裝機規模達2300多萬千瓦。但是這壹計劃卻遭到了當地發改委的阻撓,因為發改委不相信李河君能幹成。於是,李河君憤然將發改委告上了法庭,李河君最終拿到了金沙江上“壹庫八級”中資源最好的金安橋水電站,該電站總裝機容量300萬千瓦。
跨步入光伏行業
2009年,李河君開始進行產業升級,涉足到了光伏行業。當時,正式光伏行業的“拐點”。此前,得益於歐洲市場的巨大需求,光伏產業飛速發展,2008年光伏全球安裝量增長了1倍以上。但是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中國的的光伏行業進入了衰退期,很多知名企業都因為產能過剩而破產,包括無錫尚德。
李河君進入光伏行業時,選擇了薄膜太陽能領域並於2011年寒冬來臨之際開始投產。2012年,李河君即宣布投產的8大光伏基地總產能已經達到3GW,超越美國第壹太陽能公司(FirstSolar),成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陽能企業以及太陽能發電系統集成商。
盡管薄膜的市場遠不如晶矽,市場占有比例還不足1層。但是,李河君卻在公司內部力排眾議、大舉投資薄膜太陽能,並且還在多個場合推崇薄膜發電技術的前景,甚至表示“薄膜發電引領終極能源革命”。
5個成功人士的創業勵誌故事相關 文章 :
★ 5個成功人士的創業勵誌故事
★ 名人創業故事
★ 創業勵誌故事五篇
★ 五則成功人士創業勵誌短故事100字
★ 5個經典勵誌故事
★ 必須要看的五篇成功人士勵誌故事
★ 成功人士的創業勵誌小故事
★ 三則成功人士經典創業勵誌故事
★ 成功人士勵誌創業故事
★ 成功人士的創業故事5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m.js?f3deb3e38843798ce8b6783fc0959c85";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