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中山住人集裝箱房

中山住人集裝箱房

中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北連廣州,毗鄰港澳。下轄1個國家級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5個街道辦事處,18個鎮,總面積1800平方公裏,戶籍人口142.3萬。有祖籍本市的海外華僑和旅居港澳臺同胞***80多萬人。

中山古稱香山,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故鄉,建制於南宋紹興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1925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稱中山縣。1983年撤縣設市,1988年升格為廣東省轄地級市。

近年來,中山市委、市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大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堅持“工業強市”、“依法治市”、“科教興市”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經濟社會建設取得新成就。2006年實現全市生產總值1036億元,戶籍人均生產總值73198元,國地兩稅收入157.49億元;地方財政壹般預算收入66.45億元,總量居全省地級以上城市第五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42.77億元。

壹、經濟結構進壹步優化

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3.1:61.6:35.3。工業保持較快發展,質量效益同步提高。2006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達到3018.42億元,增長19.1%,工業增加值605.85億元,增長17.6%。其中,裝備制造業實現總產值651.06億元,增長22.3%。產業集群優勢明顯,擁有22個國家級產業基地、11個省級專業鎮、7個廣東省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名牌戰略成效顯著,累計獲得國家、省名牌名標、免檢產品342個,被評為“中國品牌經濟城市”和“全國質量興市先進市”。資源配置進壹步優化,與陽江、韶關、河源等市合作建設規劃總面積達3.8萬畝的4個產業轉移園區。全面實施東部沿海開發戰略,保稅物流中心等重大項目加快推進,東部“壹區三鎮”生產總值占全市經濟總量的22.8%。第三產業增加值366.21億元,增長16.8%。其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1.07億元,房地產市場供需兩旺,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積、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分別為1073.83萬平方米、372.13萬平方米和113.50億元;郵電業務收入40.27億元,旅遊總收入75.37億元。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綜合生產能力增強,效益農業、特色農業、品牌農業和綠色農業發展態勢良好,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0%,***有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7家,2006年實現農業總產值54.61億元。

二、內外源經濟協調快速增長

緊緊抓住全球產業轉移和泛珠合作的機遇,擴大對外開放,利用外資結構不斷優化。全市進出口總值231.34億美元,增長23.8%。其中,進口75.24億美元,增長16.1%;出口156.10億美元,增長27.9%。2006年新批外商投資項目294個,合同利用外資8.1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7.06億美元,增長8.39%;投資超千萬美元項目16個。堅持完善進出口公平貿易工作機制,反傾銷預警和貿易壁壘應對工作取得成效。口岸設施不斷完善,通關效率進壹步提高。“走出去”步伐加快。民營經濟迅速發展,全市***有民營企業1.8萬家,個體工商戶11.2萬戶,2006年,民營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080.1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35.8%。

三、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按照城鄉壹體、彰顯特色、拉大框架、完善功能的思路,幾年來,投入18億元完成博愛路和起灣道改造、中心組團垃圾綜合處理基地、文化藝術中心等壹批城市標誌性工程,城市化率達84.2%。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基本形成。全市現有公路通車裏程1571公裏,形成了以國道和幹線公路及京珠高速、中江高速、西部沿海高速為骨架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暢通工程”“智能交通系統”通過驗收;90公裏半徑範圍內有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等5大機場;按照《珠三角軌道交通規劃》,廣珠輕軌在中山段已全線開工,中山境內將建有南頭站、小欖站、東升站、石岐站、中山站、翠亨站和古鎮站等7個站點。港口方面,形成東有中山港、南有神灣港、北有小欖港的“品”字形碼頭布局,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113萬標箱,中山港集裝箱吞吐量位於全國10強之列。供電供水充足,2006年全社會供電量達132億千瓦時,日供水量60.67萬立方米;全市光纖總皮長1.3萬多公裏,互聯網用戶37.2萬戶,信息化指數達72.3%。近年來,先後創建成為“國家衛生城市”、“全國園林城市”、“全國科技興市先進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環保模範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獲得“聯合國人居獎”等榮譽。

四、民生進壹步改善

統籌城鄉就業,近三年來,全市***投入6000多萬元用於培訓、促進就業和再就業,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就業5.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以下。全市職業最低月工資標準提高到690元。社保覆蓋面進壹步擴大,社會保險參保達368.34萬人次。大力推進農業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住院基本醫療保險,至2006年參保人數分別達34.5萬人和18.9萬人,新型農業合作醫療覆蓋率達97.0%。實施城鄉孤寡老人集中供養工程,投資6300多萬元改造擴建11家鎮級農村敬老院,集中供養率達41%。推進扶危助困工程,設立“扶困助學基金”,累計建設“雙困戶”住房2.4萬平方米,改造低保危房3.9萬平方米。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06年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832.77億元,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897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9006元。

五、社會事業取得新成就

堅持“科技興市”戰略,大力推動城市創新體系建設,有國家、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121家,博士後工作站3個,火炬區創業中心被授予“國家級創業服務中心”稱號。成功創建省“教育強市”,中小學優質學位覆蓋率近80%;高中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75.3%和43.8%,對全市戶籍學生實施免費義務教育;高等教育院校5所。香山文化研究和應用取得豐碩成果,公***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鎮區文化站全部達到省壹級以上標準,中山·中國收音機博物館、香山商業文化博物館分別成為國內首家同類型的博物館。中山圖書館藏書64萬冊,是國家壹級公***圖書館。投資5億余的中山文化藝術中心開放以來成功舉辦博鰲亞洲論壇2005文化產業會議等重大活動,已成為我市的文化地標。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獲得“全國全民健身樣板城市”稱號,2006年,我市體育健兒***有3人4次破(超)7項世界紀錄,獲得團體及個人世界冠軍4個,全國冠軍1個。積極創建全國生態市和廣東省林業生態市,設立五桂山自然生態保護區,推進“綠化中山大地工程”,大力開展清潔生產和治汙保潔。市鎮村三級公***衛生服務網絡進壹步完善,***有國家、省級衛生鎮18個,社區衛生服務面達81%。建立完善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大力推進“平安中山”建設,信訪網絡進壹步完善,安全生產形勢良好。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初步建立起市、鎮、村(居)三級流動人口管理體系。啟動建設政法網(金盾工程)、社會治安視頻監控系統,獲得全國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地市“長安杯”稱號。

2007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改善民生、促進和諧”的工作方針,在工作中正確處理好“五個關系”:壹是經濟發展中“好”與“快”的關系,確保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的統壹;二是發展動力中“外”與“內”的關系,實現內外源經濟的協調發展;三是城市建設中的“建”與“管”的關系,把加強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科學有效的管理結合起來;四是社會管理中的“寬”與“嚴”的關系,形成寬嚴有度、文明法治的管理秩序;五是利益協調中“收”與“放”的關系,既要加大對資源和財力的統籌力度,又要體現利益向下。確定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2%左右,工業總產值增長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外貿出口增長15%,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增長6%,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25‰以下。

中山市地形平面輪廓似壹個緊握而向上舉的拳頭,南北狹長,東西短窄。地形配置分北部平原區、中部山地區和南部平原區。平原面積約占全市面積的68%,山地占25%,河流占7%。市境三面環水,境內主要水道從西北流向東南,5000多條河湧和人工排灌渠道縱橫交織,互相連通,以沖口門為頂點呈放射狀的扇形分布。中山地形是在華南準地臺的基礎上,經過漫長的氣候變化和風雨侵蝕,形成了現在以沖積平原為主,低山丘陵臺地錯落其間的水鄉地形地貌。

平原基底是花崗巖,屬淤積浮生平源。全市平原面積約1242平方公裏,由低山丘陵分隔成三大片:北部平原,範圍東起張家邊,西至古鎮,北達黃圃,南到石岐附近,面積約850多平方公裏,是全市最廣闊的平原;南部平原又稱金鬥灣平原,南及東南與珠海市接壤,西南傍磨刀門水道,北和西北背靠五桂山低山丘陵和白水林高丘陵,面積約11O平方公裏,是市內第二大平原;西南部平原,位於磨刀門水道中遊東側,面積近100平方公裏,地勢偏低,大部分在海平面以下,地下水位高,是市內低層土壤分布地區。

灘塗主要分布在市境東面沿海、西南部沿海和河岸,有的已越過橫門外側,面積約150平方公裏。全市海岸26公裏,瀕臨珠江口伶仃洋壹帶,大部分屬淤泥質海岸,由於沖積物不斷下沖沈積,灘塗面積不斷擴大,西、北江河口逐年向外伸展,成為新的沖積平原。

低山丘陵臺地位於市境中部偏南,面積約400平方公裏。以五桂山為主脈,與周圍諸山形成全市低山丘陵臺地的主體,海拔高度多在100至300米之間,300米以上山峰10多座。山脈行列有卓旗山、旗山、長腰龍山、大尖山、南臺山、周東坑山、白雲逕山、五桂山、飛雲洞山等9條山列,其中五桂山最高,海拔531米,山列較連續,地勢雄偉,東南坡延至珠海市境。竹篙山區位於五桂山以西,西至磨刀門水道,面積較五桂山區小,基底以花崗巖為主,抗風化力較強,山勢較高峻,有300米以上高峰5座,最高峰白水林達473米。五桂山區和竹篙山區的低山丘陵,基本都有植被覆蓋;在溪流發育的溝谷,喬木和灌木叢較多。山區丘陵外圍,高度漸降,是廣闊的丘陵和等高明顯的臺地,主要分布在沙溪、張家邊等鎮。臺地海拔壹般在25至50米之間,風化層厚,多已開發成為果園、旱田,市境的文化活動和經濟活動,主要集中在這壹帶地區。鄉村聚落設置、公路取道,也多與臺地有關。

二、地質

中山市出露地層以廣泛發育的新生界第四系為主,在北部、中部和南部出露有古生界、中生界地層和北部零星出露的元古界震旦系的古老地層。新生界第四系在境內分布廣泛,按其成因類型分為殘積層、沖洪積層、沖積海積層和海積層。

地質構造體系屬於華南褶皺束的粵北、粵東北、粵中坳陷帶內的粵中坳陷。粵中坳陷又分為若幹個隆斷束,中山則位於其中的增城至臺山隆斷束的西南段。市境內斷裂構造發育,分布廣泛,出露清楚。按其走向可分為北東向、北北東向、北西向和東西向數組。褶皺構造,由於沈積巖出露不多,且受斷裂變動和巖漿侵入的破壞,因而褶皺構造多不完整,較明顯的僅有深灣褶皺、雍陌褶皺兩組。

礦產資源,由於地層分布比較簡單,因而礦產資源不豐富。固體可燃礦產:泥炭土是中山唯壹的燃料礦藏,分布在張家邊和南?兩鎮,含油率壹般在10%左右,部分高達16%至18%。質量較好,但儲量僅100萬噸左右,表土層薄,開采成本低,可供地方作小型露天開采。金屬礦產:有磁鐵礦、黑鎢礦、砂錫礦等,均因儲量少,品位低,礦脈分散,開采價值不高。建築礦產:蠔殼,大量分布在北部三角洲平原,埋藏深度不大,厚度可達2至4米,成條帶狀及層狀分布,含豐富鈣質,是市內常用的建築材料之壹;石材以花崗巖為主,主要分布在五桂山低山丘陵區;高嶺土,主要分布在環城和張家邊等地。

三、水文

中山市河網密度是中國較大的地區之壹。各水道和河湧承納了西、北江來水,每年4月開始漲水,10月逐漸下降,汛期達半年以上。東北部是北江水系的洪奇瀝水道;中部是東海水道,下分支雞鴉水道和小欖水道,匯合註入橫門水道;西部為西江幹流,在磨刀門出海。還有黃圃水道、黃沙瀝等互相溝通,形成了縱橫交錯的河網地帶。全市***有支流289條,全長977.1公裏。主要水道:

雞鴉水道 北接容桂水道,兩岸北起經東風、阜沙鎮;東岸北起經南頭鎮、馬新聯圍和民三聯圍,在大南尾與小欖水道匯流,註入橫門水道出海,全長33公裏,面寬200至300米。該水道渲泄西江洪流,兩岸成為中山市的防洪地區。

小欖水道 北接順德市馬寧水道,於鶯哥咀註入市境內。兩岸途經小欖、坦背、港口鎮;東岸途經東鳳、阜沙鎮,在大南尾與雞鴉水道匯流註入橫門水道出海。全長31公裏,面寬150至300米。該水道渲泄上遊西江洪水,河道兩岸成為市境主要的防洪地區。

橫門水道 上接小欖、雞鴉、石岐水道,經張家邊、中山港區,由橫門流出珠江口。全長12公裏,面寬800至1000米。

黃沙瀝 西接雞鴉水道,向東流經黃圃、三角鎮邊界,至石基沙頭匯入洪奇瀝,全長10公裏,面寬130至150米。是黃圃鎮、三角鎮、民眾鎮農田的排灌河,又是雞鴉水道的主要排洪分支。

黃圃水道 西接雞鴉水道,東至三星圍口接洪奇瀝,全長11公裏,面寬100至150米。是黃圃、南頭鎮農田的排灌河。

石岐河 橫穿市境中部,往東北經郊區、張家邊區出東河口水閘,註入橫門水道;西往南經環城區和板芙鎮,至西河口水閘,出螺洲門,全長46公裏,面寬80至200米。

北臺溪 發源於五桂山的風吹羅帶峰和梅花地頂之間。主幹流向北及西北,流經檳榔山、石瑩橋,轉西抵梅花坑經馬槽水出石鼓撻、南坑口、紫泥灣等村,經大東洋山穿過岐關公路的北臺橋,繞湖洲山北麓註入石岐河。全長23公裏,面寬6至12米。

大環河(小隱湧) 發源於五桂山主峰和風吹羅帶峰之間。主幹流向北及東北,流經大寮村會童子坑水,過舊屋林,出西椏,經大環村,註入橫門水道。全長25公裏,面寬8至1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