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談論生命與意義
我國是擁有悠久歷史和光輝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我們的先民們創造的中華文明尤如壹朵奇葩,在世界古代文明百花園中怒放。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文明之壹,又是世界上唯壹未曾中斷,延綿至今的文明,且我國古代文明尤其是其早期,又是在基本上沒有外來文明的強烈影響,在自身的基礎上,獨立產生、發展起來的。研究我國古代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過程,探討其背景、契機及其演進規律,不僅對於復原我國古代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探討世界文明的產生及發展變化規律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國外學術界,壹些人出於各種原因,或宣揚中華文明外來說,或貶低中華文明的發展水平和成就,或對我國夏代及其以前的歷史傳說的真實性抱著極端懷疑的態度,否認我國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認為我國的歷史只能從商代開始計算。基於這種情況,通過對我國古代文源及早期發展進行系統研究,復原我國古代文明產生、發展的歷史,展現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糾正對我國文明史存在的各種偏見,是很有意義的。
從龍山時代至夏商周時期,是我國古代文源與早期發展的時期,也是我國古代王權和國家產生和初步發展的時期。我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官僚體制、工藝技術、宗教信仰、社會結構等各方面,都在這壹時期奠定了基礎。因此,開展文源與早期發展的研究,有益於深化對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的發展歷程的認識。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壹般是把黃帝、炎帝作為中華文明開化的肇始,國內外華人也都將黃帝和炎帝作為中華民族的祖先。但文獻中對黃帝和炎帝乃至堯舜禹時期的記載非常簡略,目前,尚難以將其視為信史。開展我國古代文源及早期發展的研究,從考古學上探索黃帝、炎帝時期至夏商周時期文化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對於振奮民族精神,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開展中國古代文源與早期發展過程研究所具備的條件
目前,開展中國古代文源與早期發展過程研究已經具備了條件。
中國考古學誕生至今已七十多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考古學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夏商周時期的都城、居住址、墓葬、手工業作坊的發現及大規模發掘,使我們對夏商周時期的歷史及其文明的發展脈絡有了較為明確的認識。在黃河中下遊地區、長江中下遊、東北及西北地區發現的龍山時代的大量遺跡和遺物,使我們對夏王朝成立之前各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狀況都有了相當程度的了解。這些都為我們探討我國古代文源的過程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第壹手資料。
目前正在實施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在李鐵映同誌和宋健同誌的關懷和直接指導下,在科技部的精心組織和領導下,在參加工程的各學科的專家、學者通力合作和各方面的大力配合與支持下,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果。使夏商周王朝的年代及相關問題的研究有了較大的進展。該工程的順利實施,開辟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探索古代文明的新途徑,為開展我國古代文明的起源與早期發展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奠定了堅實基礎。
目前,夏商周斷代工程已經進入結題階段,即將正式公布成果。我們認為,應當在斷代工程的基礎上,在“十五”計劃期間,設立國家重大攻關課題——中國古代文源與早期發展過程研究。
更加廣泛地吸收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專家學者,開展多學科聯合攻關,系統地、深入地、全面地研究我國古代文明的起源與早期發展的背景、過程和機制以及在我國乃至整個人類文明史上的地位。
三、中國古代文源與早期發展過程研究的初步構想
、開展文源與早期發展過程研究應堅持的基本方針
1998年年底,李鐵映同誌在夏商周斷代工程匯報會上的講話中,總結了斷代工程的幾個突出特點,即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結合,多學科聯合攻關;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充分發揮學者專家在科研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參加工程的科研人員實行老中青三結合。這幾點是夏商周斷代工程取得重要進展的主要原因。在即將開始的中國古代文源研究工程中,應該堅持上述基本方針和成功經驗。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社會各個方面都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科學研究的手段與方法日新月異,多學科互相交叉,互相滲透,互相結合已成為今後科研發展的總趨勢。因此,在面向二十壹世紀,開展中國古代文源與早期發展過程研究時,不應再像以往那樣,僅僅局限於運用考古材料結合少量文獻中的古史傳說進行研究,而是應當自覺而積極地促進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緊密結合,***同承擔起探索中國古代文源及早期發展的任務。應當最大限度的發揮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各個學科的優勢,用盡可能全面、先進、多樣的方法,最大限度地獲取資料,並在此基礎上,從多角度、多層次對中國古代文源和早期發展進行研究。
總而言之,在工程中,應堅持多學科、多方法、多角度、多層次的方針,充分發揮各學科老中青科學家的作用,團結協作,聯合攻關。
、關於在工程中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結合
關於在工程中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結合點,可重點從環境的變遷、技術的進步、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和家庭與社會結構的變化等方面入手。具體來說,除考古學、歷史文獻學應在古代文源研究工程中應發揮重要作用之外,還應吸收文化人類學、藝術史、語言學、民族學、宗教學、天文學、醫學史、體質人類學、遺傳學、地質學、植物學、動物學、樹木年輪及碳素測年學、冶金史、鑄造工藝學、化學成分分析、航空和遙感技術、雷達探測技術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參加到工程中來。
、考古學在文源與早期發展過程研究中的地位
開展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與早期發展過程研究的研究,其重點應當放在文獻記載的五帝時期至秦王朝的建立。所涉及的年代範圍主要是自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21年。其中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龍山時代應作為考察的重點。由於該時代僅有少量古史傳說可供參考,因此,研究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考察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基本上要靠考古發掘出土的資料。夏商時期雖有文獻記載,但大多極其簡略,研究當時的社會及其文明發展狀況也同樣主要依靠考古發掘資料。另外,很多自然科學的技術手段和方法的應用有賴於考古學提供資料和標本,壹些測定和分析結果也需要結合田野考古的發掘資料才能予以正確的闡釋。因此,在古代文源與早期發展過程研究起源研究中,考古學將成為多學科交叉的中心,考古學將當在這壹工程中發揮主導利用。
、中國古代文源與早期發展過程研究的課題設置
開展中國古代起源與早期發展過程研究並非僅僅追朔古代文明要素的起源過程,而是將研究重點放在探索我國古代文源與早期發展的背景、契機、途徑、過程及其特點。課題的設置和實施,應依據著這壹方針進行。具體課題似可如下設置
4、五帝時期的文化與社會。已相關文獻記載為線索,考證黃帝炎帝和堯舜禹活動的中心地域,考察該區域、該時期考古學文化的面貌及社會發展狀況,研究該文化與周邊地區各考古學文化的關系。
5、漢字的起源、發展與古代文明的關系。系統搜集商代之前各地區的文字及各種陶文的符號資料,研究它們同商代甲骨文的關系。探討在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過程中,文字所發揮的作用。
6、環境變遷與文明的演進。研究龍山時代至夏商周時期的人地關系,探討此時期生態環境的變遷與人們的生活方式及文明演進的關系。
7、農業、畜牧業的起源、發展與文源的關系。研究稻作和粟作農業的產生、發展過程及其與文源和發展的關系。
8、手工業技術的發展與文明的演進。研究制陶、琢玉、髹漆、冶銅、冶鐵、紡織等各種手工業技術的產生、發展及生產組織的變化過程及其與文源和發展的關系。
9、城市的起源、發展與文明的演進。研究史前聚落形態的變化、城市的出現和發展過程,三代都城布局的變化等,進而探討其與文源的關系。
10、戰爭與文源、王權形成的關系。研究史前及夏商周時期戰爭對於王權的強化及其與文源和發展的關系。
11、宗教信仰的起源、發及其與文源的關系。研究史前至春秋戰國時期宗教信仰的發展過程和在社會生活中地位的變化及其與文源和發展的關系。
12、各地的文化交流與文源與發展的關系。研究史前至夏商周時期各地區之間的貿易、貢納、饋贈、賜予、婚嫁、遷徙等各種形式的交流與文明因素的匯聚、傳播與發展的關系。
13、中原三代王朝及其文化與周邊方國及其文化的關系。探索我國古代文明形成過程中,中原地區的夏商周王朝與周邊方國及其文化的關系、夏商周三代文明與區域文明之間的碰撞、融合及其在中國古代文明的演進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
14、中國古代文明與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的比較。找出中國古代文明與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的***同點與不同點,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特點及其形成機制,進而探索各地區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過程、特點、模式及其形成原因,從而達到探求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目的。
15、華夏族的起源與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研究。對各地發現仰韶和龍山時代及夏商時期的人骨進行體質人類學和遺傳基因的研究,並與秦漢以後直至現代的人的體質特征及人類基因相比較,以探求華夏族的起源乃至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
需要說明的是,該課題是開創性的研究。其具體方法是,提取傳說中炎黃集團活動的主要區域內公元前三千至兩千年古人類的遺傳基因,將其與夏族、商族和周族以及相鄰地區其他集團的遺傳基因相比較,並與秦漢以後直至現代的我國各地的人類基因做對比,再與體質人類學的研究結果相結合,以探索華夏族的起源乃至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