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紅包地圖"各地結婚隨多少禮錢?
本來結婚是件高興的事兒。可現在參加婚禮就像在趕場子,壹場接壹場,簡直比上班還累。更頭疼的是,份子錢多少才算合適?多了,沒必要也給不起,少了,跟不上大流多傷感情。
全國“婚禮紅包地圖”出爐
近日,壹份各地婚禮紅包水平數據調查顯示,浙江、上海的紅包最大平均需要1000元。
江蘇次之,平均在800元左右,廣東、雲南紅包最小,只需給100元左右即可。
調查顯示,華東、華北地區紅包規格普遍更高,浙江和上海當之無愧成了“最講面子”地區,紅包均價達到1000元,江蘇、北京、山東等地區也高達800元。
與此同時,以雲南、廣東為代表的西南部、南部地區婚禮紅包的規格相對較低,雲南、廣東只需要100元紅包,即可參加普通朋友的婚禮。
西藏地區更顯可愛,200元加上壹條哈達便是給新婚夫婦的禮物祝福了。
變味的份子錢,扭曲的婚戀觀
其實份子錢在壹開始的時候並不是送錢,都是送東西表達自己的心意。
到清末明初,為了體現身份,更講究送份子錢的禮節。跟之前的份子錢相比,如今的可能變了點味。
60年代:大家壹般隨3-5塊錢。當時工人月薪是36塊錢左右,抽出七分之壹隨份子能接受。
70年代:份子錢漲到了5-10元,當時工人普遍的月薪是42元,份子錢和月薪的比例沒變多少。
80年代:20元比較常見,隨50元的也有,當時工人的月薪差不多是55元。
90年代:90年代初和末,人均月薪有個小飛躍,從幾十元增加到上百元甚至上千元。即使這樣,也有只隨50塊錢的人,只能說是“能者多隨”。
2000年之後,剛開始幾年100元的份子錢屬於正常水平。最近兩三年,200元的紅包也算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