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氡氣測量用於地震預報

氡氣測量用於地震預報

(壹)基本理論依據

地震源處,彈性應用的積累過程,也就是地震的孕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彈性應力逐漸向外擴張,會使巖層中氡氣析出、溢散,其基本作用過程如下:

1)在地震發生之前的地應力積累過程中,彈性壓應力不斷增大並向外擴張,壹方面導致地層的微裂隙和宏觀裂隙廣泛發育,壹方面引起巖層(含水)孔隙壓力急速升高,為巖層中氡氣析出提供了動力和通道。

2)地震源是壹個強大的彈性振動器,產生的彈性波在巖石和含水巖石中傳播。頻率譜範圍很寬,從十分之幾到30kHz,甚至更高。隨著輸出大量彈性能量:①促使巖層孔隙擴張,增強射氣能力;②促進巖石氡氣溶入地下水,使水中氡增加;③影響到深、淺部流體相互作用和遷移速度。即在地震孕育過程中,隨著彈性應力的積累,彈性波不斷增強和發散,在波及區域內,地下水出氡氣和水化學異常,測量氡溢出濃度變化,能夠得到地下深部地質構造變化的最新信息。

3)巖石樣品受拉伸張力作用,直到巖石樣品破碎的全過程,測量產生的彈性脈沖波,其形狀為衰減的正弦曲線。頻率在10~30kHz間有最大譜成分。樣品在破裂前出現小裂隙,在形成過程中伴隨有超聲波脈沖。超聲波的作用,增加固體表面附近的分子振動作用,使巖石或溶液中某些化學元素和氡析出。

(二)測量方法

測量方法有土壤氡測量和水中氡測量方法。其方法與地質勘探方法壹樣,不同的是地震預報的測氡都要選在活動斷層地區,設置專門的觀測站,連續測量氡的濃度變化。

在中國和俄羅斯測量地下水或地下熱水中氡比較多,其他國家測量土壤氡比較多。土壤氡和地下水中氡在地應力積累過程中,在彈性波、聲波和電磁波場的擠壓下析出。波場越強析出的氡濃度越高,所以在發震前夕波場增強,出現氡濃度突跳。

1996年俄羅斯地震學家在天山地區,第壹次根據測量中子進行地震預報的研究。通過對該地區高中子通量的異常與附近地震臺測得的120km以外的震感較強的地震進行相關分析,在119次地震中,在地震前24小時,觀測到中子通量高漲的有85次,占地震總數72%。這提出了地震預報另壹種放射性測量方法。

(三)實例分析

1976年發生的7.8級唐山地震,在沿斷裂帶分布的觀測井(圖7-36),記錄到氡析出,直到離震中500km以外都有氡濃度異常,異常高出10%~100%不等,異常都出現在地震前幾天和數周內,不在構造帶上的觀測點,未見異常。在唐山地震後的1978年發生的7.4級渤海地震之前也有氡異常出現。

在山東菏澤,1987年發生7.0級地震,據劉西林和華愛軍1984年進行的8條剖面氡測量結果,確認1987年7.0級地震的兩條發震構造的存在,並確定其走向、產狀和活動程度,認為1987年的7.0級地震和1983年的5.9級地震是北西向定陶-成武斷裂和北東向的解元集-小留集斷裂的***軛斷裂發震。

在1974~1976年間,西南地區發生三次地震:永善-大關,龍陵和松潘-平武,都觀測到氡異常。在7.2級松潘-平武地震前2周,在400km遠處已觀測到氡的尖峰異常。

美國1979年加利福尼亞發生4.8級地震;1983年發生3.0~3.5級4次地震,地熱泉中氡和氦壹樣,在地震前期出現異常。

圖7-36 唐山地震水中氡異常出現先後與構造關系

(據程業勛,2005)

在意大利,對自流井和泉水進行周期性采樣測氡。1950年10月氡濃度明顯升高,11月23日發生6.6級Irpinia地震。1982年起對土壤氡濃度變化連續3周進行觀測,在50km和10km遠處發生5.8級和6.2級兩次地震,均在前壹個月記錄到氡異常。

日本1997年在Izu-Oshima-Kinkai發生7.0級地震,前5天觀測到地下水中氡濃度突然下降,然後又顯著上升,1984年,本州地區發生6.8級地震,在1~2年前有三個觀測小組在距震中25~100km內三條活動斷層上觀察到土壤氡濃度異常升高。

我國的海城地震和意大利都有過氡對地震沒有反應的記錄,學者們認為觀測點的位置選擇非常重要,不是任壹點都能觀測氡異常。

不同的地震,其氡濃度變化形態和提前時間各不相同,大致可分為四類(圖7-37):壹類是跳躍變化,上升、下降幅度很大,如懷柔4.5級地震前在東花園井測量的異常曲線;二類是氡異常平緩上升如河西務井(圖7-37);三類為氡的低值異常,如武安觀測井(圖7-37);四類是氡異常突然湧動,如爐霍7.9級地震,在姑咱泉測井的氡異常相對變化達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