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若蘭26歲犧牲,朱德當著毛主席的面大哭:她是為我而死
1937年,美國女作家 史沫特萊在延安采訪朱德,提起他的前妻伍若蘭,朱德顯得有些抗拒。史沫特萊看出了朱德的為難,就問他:“提起伍若蘭,妳怎麽有些難過,是因為不愛她嗎?”
史沫特萊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此時的她還沒有了解,朱德和伍若蘭的愛情故事和革命友誼。
伍若蘭生於1903年,湖南耒陽 縣人。伍若蘭的父親是壹名私塾老師,因此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伍若蘭家中有6個孩子,她在家裏排行第五。父親非常喜歡伍若蘭,特意從 《詠蘭》詩歌中為她取名“若蘭”,寄托著父親對她的期望,希望她能像蘭花壹樣高潔和堅貞。
在伍若蘭那個年代,很多女孩子是沒有機會上學的,因為她的父親是壹名老師,思想相對開明,伍若蘭才有機會和男孩子壹樣走進學堂,這壹舉動影響了伍若蘭的壹生。
伍若蘭從小就是壹個要強而且有主見的女孩子。小時候奶奶為她裹了小腳,伍若蘭走路不方便,於是把裹腳布給扔了,奶奶知道後很生氣,再次讓她把腳丫給裹起來,可是伍若蘭就是不肯。
奶奶向伍若蘭父親告狀,父親並沒有批評伍若蘭。反而是家族裏的長輩看不下去了,他們把伍若蘭和父親壹起叫到家族祠堂裏,開始輪番對伍若蘭說教,告訴伍若蘭如果她不裹小腳,長大後不會有男人娶。
伍若蘭毫不介意地說:“即便我嫁不出去也不願意裹腳”
她還反問家族長輩:“為什麽男人不裹腳,只讓女人裹腳?”
家族長輩無言以對,氣呼呼地走了,從此不再管伍若蘭。
12歲這年,伍若蘭考入 耒陽縣女子職業學校,在學校裏,伍若蘭接受到了新的思想知識,與家族長輩的觀念完全不同。在學校裏伍若蘭刻苦努力學習,就像魚兒遇到水壹樣,每天暢遊在知識的海洋裏,樂此不疲。
1924年,21歲的伍若蘭考入 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師範學校。在師範學校裏,伍若蘭認識了很多誌同道合的同學,她們壹起學習和宣傳革命思想,張貼革命報紙。
1925年,上海發生了“ 五卅慘案”,身在湖南女子師範學習的伍若蘭義憤填膺,她組織愛國學生走上街頭遊行,高喊“打倒帝國主席”的口號,並且號召工廠工人罷工,以此向國民黨反動派施壓。
伍若蘭的壹舉壹動都被***產黨看在眼裏,1925年的秋天,伍若蘭加入了***產黨,成為了壹名黨員。
第二年,伍若蘭從女子師範學校畢業 ,回到了家鄉宣傳和組織革命,她被選舉為 耒陽縣婦女部長。伍若蘭利用通俗易懂和富有激情的演講宣揚革命理念,發展了很多農民子弟加入革命隊伍,她們壹起打土豪,分田地,把耒陽縣的革命運動搞得轟轟烈烈。
1928年初,朱德和陳毅領導的工農革命來到了湖南地區,伍若蘭非常高興,她立刻組織群眾加入到朱德領導的起義,連夜為起義軍做了戰士急需的衣物和草鞋,伍若蘭的名字在 耒陽縣無人不知曉。
朱德在見到伍若蘭時,被她激情地演講和堅定的革命信念所感動,稱贊伍若蘭為女中豪傑。伍若蘭第壹次見到朱德時,也被他高尚的品德所折服,兩人從互相欣賞到互生情愫。
1928年2月底,兩人在縣委書記 鄧宗海的介紹下結成夫妻。這年伍若蘭25歲,朱德42歲。結婚前,伍若蘭特意為朱德制作了壹雙嶄新的布鞋,朱德看著布鞋很感動。
伍若蘭對朱德說:“我長得不漂亮,臉上還有麻子,覺得配不上妳!”
朱德卻對伍若蘭說:“麻子有什麽關系,我還壹臉胡子,胡子配麻子,馬馬虎虎過壹輩子,很好嘛!”
朱德說完,兩人都笑了起來。
對於,伍若蘭參加革命的事情,父親出於對女兒的關愛,他很擔心伍若蘭的人身安全。因為國民黨反動派多次派人來伍若蘭家中抓捕她。父親勸說她還是躲壹躲,不要再搞出那麽大的動靜來。
可是,伍若蘭壹點也不在乎,她對父母說:“既然革命,就不能怕死,被敵人抓住了,大不了就是殺頭,沒什麽了不起的!”
看到女兒如此執著,父母也不再說什麽。
1928年4月,伍若蘭和朱德壹起走上了井岡山,與毛主席領導的部隊成功會師,井岡山會師對紅軍的發展壯大意義重大。會師之後,伍若蘭擔任了紅四方面軍的宣傳部長,負責向周圍的百姓群眾宣傳革命思想。
盡管,此時的伍若蘭已經是朱德軍長的夫人,但是她沒有壹點大架子,伍若蘭和每壹個普通的紅軍戰士壹樣,深入群眾工作。對待其他的紅軍戰士,謙遜而有禮。組織上分給她壹匹馬,她很少騎,經常把馬讓給受傷的戰士使用。
朱德曾經稱贊伍若蘭文武雙全,她不僅宣傳工作做得好,而且打仗也是壹把好手。伍若蘭和普通的紅軍戰士壹樣,每天堅持練習 射擊、刺殺、投彈 。而且她練習的還是雙槍,左手和右手同時開槍。
對此,伍若蘭解釋說:“我這是做兩手準備,如果我的右手受傷了,左手還能開槍,繼續消滅敵人”
當地流傳著這樣壹首童謠:“ 紅軍隊裏多英雄,雙槍女將建奇功,橫掃敵人如卷席,英雄威震七溪嶺。 ”
1929年1月,蔣介石發動了對井岡山的圍剿,朱德和毛主席經過深究之後,決定暫時放棄井岡山根據地,向 贛南進軍。同年的2月1日,部隊在江西尋鄔的吉潭鎮同尾追的敵人激戰後,轉移到圳下村休整。
沒想到第二天天還沒有亮,敵軍 劉士毅把紅軍給包圍了,當時的情況非常危急。朱德立刻指揮紅軍與敵人開展激戰,然而敵眾我寡,如果朱德繼續激戰下去,將會有很大的危險。
在此關鍵時刻,伍若蘭決定自己帶著壹小部分人,朝著另外壹個方向突圍,把敵人的主力部隊吸引到自己這邊。朱德不答應,她對伍若蘭說:“要走壹起走,要留壹起留。”
伍若蘭不同意,她對朱德說:“部隊沒有我可以,但是不能沒有妳,我掩護妳,妳趕緊走。”
說完這些話,伍若蘭便不顧朱德的阻攔,向敵人的另外壹個方向沖了出去,兩人就此分別。
由於,伍若蘭吸引了敵人的主力部隊,朱德和毛主席率領紅軍突出重圍。而伍若蘭因寡不敵眾受傷被敵人俘虜了。此時的她已經懷有身孕,朱德並不知道。
敵人知道伍若蘭是朱德的妻子,非常高興。立刻向蔣介石邀功,蔣介石命令對伍若蘭軟硬兼施,讓伍若蘭投降。
可是,不管敵人是用辣椒水,還是老虎凳,亦或竹簽子都不能讓伍若蘭屈服,更不要說向敵人泄密了。
伍若蘭大義凜然地對敵人說:“想 要我投降,除非贛江水倒流 ”
敵人在折磨了伍若蘭10天之後,始終不能讓伍若蘭屈服,最後惱羞成怒地將伍若蘭殺害。殘忍的敵人還將伍若蘭的頭顱割掉,懸掛在 贛州城門上示眾。
1929年2月12日,英雄伍若蘭犧牲了,年僅26歲。正如她當年對父親說的那樣,革命就會有犧牲,被敵人抓住了有什麽可怕的,大不了就是殺個頭。
同年的3月,朱德在報紙上看到了妻子伍若蘭犧牲的消息,他痛苦不已,當著毛主席的面大哭,他對毛主席說:“她是為我而死!”
伍若蘭犧牲之後,朱德把她曾經送給自己的壹雙布鞋永遠地珍藏起來。每次想念伍若蘭時,朱德都會拿出那雙布鞋看壹看,仿佛是再次見到了伍若蘭。
也許是對妻子伍若蘭太過思念,至此之後,朱德愛上了蘭花。建國之後,朱德每年都會種植很多蘭花,最多時達到6千多株。他還經常抒寫以蘭花為題的詩歌,以此紀念妻子伍若蘭。
值得壹提的是,1962年,朱德重返井岡山,站在上山她有感而發,寫下了壹首歌頌蘭花的詩《詠蘭》。臨走之時,朱德什麽都不要,只帶走了壹盤井岡蘭。
建國之後,當地政府為了紀念伍若蘭, 將生長在尋烏、寧岡和贛州的壹種蘭花,改名為井岡蘭,將伍若蘭的故鄉耒陽金南村改名為金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