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金王集團的發展歷程
1993年,金王集團總裁陳索斌扔掉了“金飯碗”,與四個朋友壹起東拼西湊了不足2萬元資金,辦起了小企業。通過調查,他發現,全世界每年蘊藏著120多億美元的燭光制品需求量,其中歐美等發達國家與地區占75%以上份額,全球圍繞蠟燭產業所生產裝飾配套的燭臺、工藝品、花等約占這個市場的37%的額度,特別是以玻璃為配套的產品占的比例達到25%以上。換句話說,玻璃燭臺等制品每年在全球將產生不低於30億美元貿易額。“玻璃制品恰恰是中國最不缺乏的產業資源,利用好玻璃基礎起步,金王將實現超常規的發展,接近自己設立的核心目標”,身居國內的陳索斌看到了這樣壹個商業機會。站在國際市場的高度,陳索斌開始規劃金王的創業和發展藍圖。金王從廣交會接到第壹筆訂單開始,相繼又在德國法蘭克福展、美國芝加哥展等國際大型展會上初獲成功,此時陳索斌已經看到金王與國際市場強手的差距,也看到更加廣闊的市場前景。陳索斌將目標直指世界500強的商業巨無霸集團。
1997年,金王試圖與美國沃爾瑪集團接觸,但這個世界頂級的跨國企業根本沒有理會金王的洽談意向。陳索斌沒有善罷甘休,他安排好國內的事情後飛到了美國,打算做壹件讓美國人“感興趣”的事。在美國洛杉磯緊靠沃爾瑪商場最繁華的商業街,陳索斌不聲不響租下了壹角櫃臺,開設了壹個金王kingking品牌蠟燭、玻璃、時尚禮品的專櫃,並在當地知名的報紙上打出廣告,承諾顧客可以登記購買,如果貨晚到壹天,賠償5美元。幾天後,登記的顧客在金王專櫃前排起了長龍,壹直延伸到大街上。此事引起洛杉磯新聞媒體的極大興趣,金王品牌壹夜間紅遍洛杉磯。第二天,沃爾瑪的壹個雇員不相信有這樣的好事,也跑來看。陳索斌在與他閑談中傳遞了壹個“信息”——金王人壹直對自己的產品質量有高度信心,並以誠實從商來做事。陳索斌還“透露”了金王內部的壹個秘密:金王把產品銷售分成三類,第壹類為當月投放市場的新產品,毛利潤確定在70—100%;第二類為投放市場超過半年的產品,毛利潤比第壹類下調60—80%;第三類為投放市場壹年以上的產品,毛利潤不超過5%。這個分類法則,壹方面細分了市場,使金王明確了對不同產品的市場定位,另壹方面也促進了金王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回到沃爾瑪,那位雇員對這家名叫金王的中國企業大加贊賞。終於,1998年美國沃爾瑪通過對金王kingking的嚴格驗廠,向金王開放了其在全球的連鎖店。1999年,金王和沃爾瑪的交易金額為300萬美元,此後每年以100%的速度遞增,到2005年,兩家的訂單金額已經達到了3000萬美元。隨後,金王產品又挺進德國麥德龍、法國家樂福等世界500強商業集團,與世界500強前17家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2007年3月,金王集團在韓國設立了壹家海外工廠,年銷售額達到1500萬美元,約占集團總銷售額的十分之壹。就銷售額而言,金王已經在世界蠟燭制造商中排名第三,盡管它約1.9億美元的銷售額距離前兩名15億美元、5億美元還比較遠,但它已經在國際市場占得了壹席之地。 總結國外市場成功的關鍵,陳索斌認為,是金王牢牢抓住了科技創新與市場拓展(尤其是海外市場拓展)兩個源頭,帶動中間制造環節的快速升級。“壹個穩健的企業必須有健康合理的市場分布,金王不能只依賴美洲、澳洲的市場來生存與發展”,陳索斌告訴記者。他的策略是,沃爾瑪壹家的銷售比重不能超過金王總銷售額的30%,“金王不能只靠哪壹家客戶生存”。因此,在開拓國外市場成功之後,金王又掉過頭來開發國內市場,制定了“無內不穩、無外不強”的戰略。
金王在北京、上海、廣州等36個城市“克隆”了很多家專賣店,利潤比例正在金王的財務報表上迅速增長。“重要的是,金王自從2000年開始開設的每壹家店都有很滿意的贏利,成本、服務、速度是集團支撐這些時尚店面的‘內功’”,陳索斌說。盡管如此,金王“孵化”這些專門店並不是看重目前的利潤,關鍵在於,它能在全國布開壹張網絡,填補時尚禮品的國內空白市場,從而確立自己的領導地位——這是金王應對入世後國外巨鱷進入中國市場的關鍵“殺手鐧”。金王在5年內在亞洲地區開設1000家自己的專賣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