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草編傳統手工技藝知識科普
大名草編傳統手工技藝
大名草編手工藝是我縣衛河以東地區傳統家庭手工藝制品,集油畫、工筆畫等藝術於壹身,多表現花鳥蟲魚,虎嘯深山,鹿鳴翠谷,懸流飛瀑等題材,有壹定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大名縣西付集鄉位於大名縣城東南20公裏,是民間草辮工藝的主要發祥地。草編工藝,據說已有1500年的歷史,清朝雍正年期間(約1730年左右),從山東掖縣傳入我縣境內,起始,源於西付集鄉朱家村,後傳至大名縣衛河以東地區,掐辮手工藝遂至千家萬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草辮手工藝品在我縣及周邊有壹定的影響,由於經濟落後等原因,所制產品大部分自家使用,部分產品如手工草帽在市場上銷售,在大名縣建草辮廠後,我縣開始從事草編手工藝深加工,所開發的草編產品約有千種,產品至歐亞等國家,為我縣的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曾經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近年來,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上草編手工藝品制作費時、費力,沒有可觀的經濟價值,銷路渠道少,壹些從事此行業的人員逐步改行從事其它行業。從事此項手工藝的人員越來越少。
草編工藝品
雲南用來編結的植物有麥稈、稻稈、雞草、蒲草、包谷葉、麻線等。“雲子”圍棋盒就有壹款以草編制。在雲南各地城鄉,還可常見稻草編的草墩、蒲草編的涼席、包谷葉編的坐墊地毯或鄉土裝飾品。
民間草編
清代、民間時期,昆明農村的草編種類繁多,除了生活用具以外,民間藝人還用麥桿草編制玩具,裝飾物品等。隨著時代的發展草編逐步消失了。目前在呈貢尚存的彩色草編菱角花出自幾位高齡村婦之手,小小菱角在她們的妙手之下可進行多種組合,構成表達各種內容、有觀賞性的掛件飾物。
色彩絢麗的草編
在我國南方,人們用稻稭和麥稈編織許多叫人愛不釋手的工藝品,在新疆的哈薩克、柯爾克孜、蒙古等民族中,則用俯首皆是的芨芨草編制成門簾、墻帷和席等工藝品。
芨芨草,古代稱“息雞草”、“白草”,根系發達,生長繁茂,生命力極強,分蘗多,每叢少則幾十根,多則上百根,粗細如女同誌打毛衣的竹針。它堅韌、細長,富有彈性。當地少數民族多用它編席、筐和紮笤帚。但生活在牧區的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的牧民卻用它來做氈房裏的裝飾品。每年9月,是芨芨草成熟的季節,牧民們把它們收割回來,暴曬數日,使其幹透,剝去外皮,按需要截成各種長度。編織成了婦女的拿手好戲,她們把羊毛染成五顏六色的線,壹種方法是把彩線纏在芨芨草上,按圖案花紋進行編制;另壹種方法是用彩色毛線和芨芨草}昆合編制。哈薩克婦女大多采用幾何形紋樣,色彩對比強烈,圖案變化多樣,富有牧區的草原氣息。柯爾克孜族的芨芨草編花樣較多,有的和繡花氈上的圖案相差無異,有的則采用獨特的編織方法,把飛禽走獸、高山瀑布、花卉異草編織在門簾和墻帷上,各種圖案美觀大方,線條清晰,色彩艷麗。
形式多樣的芨芨草編不僅是叫人賞心悅目的工藝品,而且是氈房裏阻擋蚊蠅進入和保持屋內空氣流通的佳品。盛夏,牧民們常將氈房四周的氈子撩起來,這樣使室內的空氣流通,蚊蠅不致宜鉆入,使人感到舒適歡暢。
芨芨草編結實耐用,可以成為牧民的傳家寶,市場上無出售,是牧民們自產、自用的專利產品。
莞草編織技藝
草席是人類從樹上居到洞穴居的家具之壹。在東莞市東城區柏洲邊出土的戰國墓磚,上有清楚的席紋,工整細致,顯示東莞草席歷史的悠久、工藝技術的高超;在距今2000多年歷史的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壹號墓中出土的座席,歷史學家就清晰地考證註明“莞席,以麻線為經,莞草為緯編成,素娟包緣”的字樣,這表明東莞的草織品在漢朝已經受到了王室的青睞;又據《宋起居註》載:“廣州刺史韋朗,作白莞席三百二十領。”這說明在我國南北朝的`劉宋時期(420—479),東莞人已大量生產草席。
東莞的草織品可以分為水草類、草繩類、草辮類、繩席類、辮席類、草席類。,主要分布在東莞厚街鎮、道滘鎮、虎門鎮、莞城、望牛墩等五個鎮區,尤以厚街鎮草席為主要產區。這些地區,優質莞草、草織品產量高,出口很暢銷。在上世紀80年代前,在廣東出口產品中,東莞草織品不遜於蠶絲,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曾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莞草編織品以生產床席和地席的草席類為主,在東莞草織史上,曾經以厚街湧口村的五昌生產的街市席(即床席)久負盛名。因此,以草席編織工藝為例,其壹般工序包括:挑草(挑水草)、染水草、晾曬、行綆、晾曬、剪席、拍席、捅(統)席九部分。以芥黃席為例,其制法是:先把水草挑凈(除焦尾,去幼小),水浸壹晝夜,脫膠曬幹,精選德國進口芥黃粉染色,後用粗麻綆織成。其特點是經過染色等加工後,在陰雨天無發黴,耐用不褪色。因芥黃席制作精良,花樣新穎,中外有名。因芥黃席制作精良,花樣新穎,深受人民的喜愛,買兩張皇後席作為結婚嫁娶的必備物品成為了當地人的重要風俗。
解放以來,道滘是草織主要鎮區之壹,草織品有草籃、草盒、提花席、方席、蒲團席等品種。但自1979年開始,原材料短缺價格上升,造成草織行業走下坡路。1983年起,東莞推行引淡驅鹹,擴大水稻種植面積,又因國際水草市場滯銷,草席行業逐漸消失。後來塑料制品的發展完全取代了原來草織產品的市場,東莞兩千多年的傳統手工草織業,被逼停產。
小小草編從傳統手工業向工業社會“看齊”
“水稻是米缸,草帽是錢莊”。
這曾經關於草帽的定義如今越來越豐滿了,小小草帽開始從傳統的手工業向工業社會的前進方向“看齊”、“再看齊”。
40歲的岑凱從小看著母親編草帽賺工錢,明白了壹個道理:家家戶戶悄無聲息的傳統手工編織業,與機器轟鳴的現代工業相比,“身子骨”還是不夠強、不夠壯。“以前母親們賺的是微弱的手工費,幾塊錢壹頂的半成品賣給外商,外商只要稍加裝飾包裝,轉手就是上百元。”
瞧明白了中間的“門道”, 岑凱辦起了自家的草帽公司,從進料到設計、從手工工人到包裝全部拿下。
“草帽的原料費並不高,重要的是設計。”岑凱動起了腦筋,把每年的國際流行元素引入草帽編織,讓草帽也時尚起來。
走進岑凱的草帽公司,地上堆滿了這壹季的新品,壹款純白色的“草帽”特別引人註目,它由純白的草皮編織而成,織法是普通織毛衣的平針樣式,帽沿上還戴著壹朵“波西米亞”風情的大花朵,別有風情。
“這是今年最流行的款式,乍看像由白色的草編織而成,不明真相的人還會常常‘追究’這質地柔軟而細膩的草是什麽品種?其實這是由紙質材料仿制而成。”岑凱說,用紙草編草帽是因為紙草不容易斷,編織起來很方便,又不像真草那樣粗細大小不壹,更精致。
長河鎮的草帽確實變樣了。昔日單壹的席草、金絲草已不在話下,現在溪草、南特草、龍須草、玉米皮、麥稈草、狼牙草、紙草等20余種各種特質的草,都能拿來編草帽,甚至棉、滌、絲綢等都能仿制成草條。
“各種材料強度、韌度都不壹樣,發揮所長,就能編出多種樣式的草帽,以後,我們還會開發更多的材質。”岑凱的“草帽王國”平均年產量達到2000萬元,最多的時候做到5600萬元。
長河鎮像這樣的新壹代草帽人不在少數,全鎮草編企業11家,產量6000千萬頂,產品銷售超億元,占全國出口量的三分之壹。
在這些“草帽王國”背後,更多支撐起長河草帽的普通人似乎也察覺到了變化。
“工藝改進太快,花樣太多,我都有點不自信了。”50多歲的羅杏娣編了大半輩子的草帽,她發現這幾年草帽的樣式越來越多了,鹹草鏤空花帽、麥稈伴花帽、麻質休閑帽、休閑蘑邊帽、拉菲草帽等等,就連她這個公認的“能手”,也不得不重新努力學習新的編織方法。粗粗估算,目前在草帽上運用的編織方法有3000多種,比如,傳統方法是稈為原料編辮子,如今多了以布、線、紙編辮子的草編織法。
“編法復雜了,價格也上去了,編壹頂花色最復雜的草帽能賺40元,壹年下來,壹般婦女都能賺個壹兩萬。”在羅杏娣的眼裏,壹切正在慢慢“回復”到草帽的鼎盛期,那是春來草編“發新枝”的強烈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