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黃埔十大名將的介紹

黃埔十大名將的介紹

黃埔十大名將:林彪、關麟征、胡璉、徐向前、陳賡、王耀武、宋希濂、鄭洞國、杜聿明、戴安瀾。

1、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中華人民***和國元帥(1955年)。軍事家。原名林祚大,字陽春,號毓蓉;曾用名育容、育榮、尤勇、李進。

1925年參加中國***產黨;在井岡山時期先後任營長、團長、軍長、軍團長等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壹壹五師師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等職,指揮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等重大戰役;解放後歷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防部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

“文化大革命”期間,組建反黨集團,有預謀地誣陷、迫害黨和國家領導人,陰謀篡奪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1971年9月13日,倉皇出逃的林彪乘坐的飛機墜落在溫都爾汗附近,暴屍於異國荒野。

2、關麟征(1905—1980),原名誌道,字雨東。漢族,陜西省_縣(今陜西省_邑)人,國民政府陸軍總司令,用兵以穩,準、狠著稱,長於急襲的千裏駒師的首任師長,生性傲岸,有陜西冷娃之稱,部將杜聿明、鄭洞國,劉玉章、覃異之、張耀明皆壹時之名將。

1924年到廣東投考黃埔軍官學校,成為第壹期學員,並於同年12月畢業。1928年任國民黨陸軍第十壹師步兵第三十壹旅第六十壹團團長;1929年任新編第五師副師長;1932年升任第三十六師師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任第五十二軍軍長,參加臺兒莊大戰,重創敵軍,升任第三十二軍團軍團長;

1939年任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1947年任陸軍軍官學校校長。1949年任國民黨陸軍總司令。後居香港。1980年7月30日病逝於香港伊利莎白醫院,享年75歲。著有《關麟征回憶錄》等。

3、胡璉,(1907-1977)漢族,陜西華縣(今陜西華州)人。中華民國陸軍壹級上將,黃埔軍校四期畢業,屬陳誠的土木系,國民政府統治大陸後期的著名將領。

他與胡宗南並稱“二胡”,前者號稱“金門王”,後者號稱“西北王”,但在蔣軍中流行這樣的說法:“十個西北王,抵不上壹個金門王”。

抗日戰爭中任第11師師長,率部於鄂西保衛戰中死守石牌要塞,榮獲青天白日勛章。解放戰爭中,率領國民黨五大主力之壹的18軍參加內戰。解放後到臺灣,曾參加金門海戰,號稱“金門王”。

4、徐向前(1901年11月8日-1990年9月21日),字子敬,出生於山西省五臺縣永安村。1927年3月,加入中國***產黨。

徐向前是中國***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忠誠的***產主義戰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壹,中華人民***和國元帥,黨和國家卓越的領導人。

5、陳賡(1903年2月27日-1961年3月16日),原名陳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於湖南湘鄉。出身將門,其祖父為湘軍將領。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國家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秀領導者。新中國國防科技、教育事業的奠基者之壹。

1952年,毛澤東主席點將陳賡籌建哈軍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中央特科重要領導人之壹。

1922年加入中國***產黨。1924年入黃埔軍校第壹期學習。畢業後,留校任副隊長、連長。參加了平定商團叛亂和討伐陳炯明的東征。

後在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歷經北伐、南昌起義、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朝鮮戰爭,為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汗馬功勞。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曾獲壹級八壹勛章,壹級獨立自由勛章,壹級解放勛章。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去世,終年58歲。

6、王耀武(1904年—1968年),字佐民,漢族,山東泰安人。抗日革命家、抗日名將,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國民黨中央執委會委員、山東省主席、山東省黨政軍統壹指揮部主任、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山東綏靖統壹總指揮部主任,青天白日勛章獲得者,中正劍持有人。

1924年11月考入黃埔軍校;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率部創建第七十四軍,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第五十壹師師長、副軍長;1939年,因功升任第七十四軍軍長;1945年1月,升任第四方面軍司令官;

1945年5月,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任受降主官;1946年1月下旬任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3月兼任國民黨山東省黨政軍統壹指揮部主任;10月23日,兼任山東省政府主席,並兼省保安司令、山東軍管區司令等職。

蔣介石稱贊王耀武“善於帶兵,有指揮才能”。時人有“寧碰閻王,莫碰老王”之謂。王耀武精明強幹、頭腦清晰,被中***高級將領稱為國民黨內少有的幾個明白人之壹

7、宋希濂(1907.4.4—1993.2.13),字蔭國,漢族,湖南湘鄉人。自北伐戰爭到解放戰爭時被俘,宋希濂歷經重要戰役數十次,曾獲青天白日勛章,有“鷹犬將軍”之稱。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壹期步兵科、日本千葉陸軍步兵學校中國將校班、陸軍大學將官講習班第壹期、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壹期畢業,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壹軍軍長、第十壹集團軍總司令、新疆警備總司令、華中“剿匪”副總司令兼第十四兵團司令。

1949年被人民解放軍俘虜,後作為戰犯接受改造,1959年12月特赦。1980年赴美探親,後定居美國。1982年8月任紐約“中國和平統壹促進會”首席顧問。1984年參與發起成立黃埔軍校同學會,任副會長。1993年2月13日因患嚴重腎衰竭在紐約逝世,享年86歲。

8、鄭洞國(1903—1991),字桂庭,漢族,湖南石門人,黃埔軍校第壹期畢業,曾參加東征和北伐,是最早參加抗日戰爭的國民黨將領之壹,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33年率部參加了長城古北口抗戰,“七七事變”後,相繼率部參加保定保衛戰、臺兒莊大捷、武漢會戰、昆侖關大捷、鄂西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等戰役,屢創敵頑,戰功卓著;1943年調任中國駐印軍新壹軍軍長,率部會同盟軍收復緬北,揚威國外;

1945年回國,歷任第三方面軍副司令、東北保安副總司令、代總司令等職,1948年於遼沈戰役的重要時刻,脫離國民黨陣營。

建國後,他歷任中華人民***和國水利部參事、國防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第三、四屆委員、第五、六屆常委,第五、六、七屆民革中央副主席,黃埔同學會副會長,長期致力於祖國建設與統壹事業。1991年1月27日,鄭洞國病逝於北京,享年88歲,去世後受到兩岸***同追悼。

9、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漢族,陜西米脂人。著名抗日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黃埔系骨幹。

1924年6月入黃埔軍校第壹期學習,畢業後在國民革命軍東征討伐陳炯明中初露頭角,歷任軍校教導團副排長,武漢分校學兵團中尉連長,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中隊長,教導第2師營長、團長,第17軍第25師旅長、副師長等職,曾參加北伐戰爭、長城抗戰、淞滬抗戰。

1939年11月任第5軍軍長,率部參加桂南會戰,指揮桂南昆侖關對日作戰,重創號稱“鋼軍”的日軍第五師團。1978年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五屆常委和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軍事組副組長。

10、戴安瀾(1904年11月25日—1942年5月26日),原名戴炳陽,字衍功,自號海鷗,漢族,安徽省無為縣仁泉鄉(今洪巷鄉)練溪社區風和自然村人。國軍名將,黃埔系骨幹之壹。1926年黃埔軍校三期畢業。

1942年,率第200師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取得同古會戰(殲敵五千余,而日軍兵力4倍於戴部)、收復棠吉等戰功。

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區指揮突圍戰鬥中負重傷,26日下午5時40分在緬北茅邦村殉國。1939年6月17日,授陸軍少將。1942年10月16日,追贈陸軍中將,解放後追認為革命烈士。

戴安瀾曾血戰古北口,後立下臺兒莊戰役部分戰功(火攻陶墩/智取朱莊/激戰郭裏集)、擊敗瑞陽公路日軍第九師團主力(屬武漢會戰)、擊退艾山陣地日軍進攻(屬徐州會戰)、攻克昆侖關/擊斃中村正雄少將(屬昆侖關戰役)等戰功。

因昆侖關壹役獲得蔣中正"當代之標準青年將領"之贊譽。是二戰中第壹位獲得美國勛章的中國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