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墓
秦始皇及其修陵的傳說
2001-01-18 09:54:00
秦嬴政(公元前259--前210年),是戰國時代秦國 襄王的兒子,13歲繼承王位,21歲開始親理朝政。他采納韓非、 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的主張,興修水利,獎勵耕織,進壹步增強了商鞅變法後本已強大的國力,又制定“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正確戰略,用十年時間殲滅東方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後來,他又確立郡縣制度,制定三公九卿的官制,統壹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抗擊匈奴,征伐南越,修建長城 馳道和靈渠,又用“焚書坑儒”來統壹思想,在不長的時間內,創造了前無古人的業績。後人常把他的歷史功績與暴行苛政聯系在壹起,但對於中華民族的統壹和發展,他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秦始皇統壹天下後,便大興土木,讓人依照六國宮殿原樣,在鹹陽建宮室145處,藏美女萬人以上,其中以阿房宮最負盛名。他好大喜功,多次到全國各地巡視,每到壹處便刻石立碑,記述自己的功績,公元前210年,他病死於沙口平臺(今河北平鄉 廣宗壹帶)出巡的路上,不久秦國便發生大亂而很快滅亡。
關於秦始皇修建自已的陵墓,有這麼壹個傳說。當他坐在寶座上,沈醉在壹片萬歲呼聲中時,曾幻想永遠不離開人間和豪華的宮殿,於是聽信了方士們所編造的東海中有蓬萊、方丈、瀛州三座仙山,上邊居住著仙人的美言,並派方士徐芾帶領數千名童男童女,到海中的仙山上求取長生不老的仙藥。但是徐芾壹行入海後就再也沒有回來。後有民間傳說,他們來到了現在的日本國定居,傳宗接代。以後,嬴政也認為“長生不死”的“神仙世界”是靠不住的事,所以他轉而特別重視自己陵墓的營建。
其實,嬴政自即位後不久就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墓,直到他去世才草草收場,前後***用了37年,大規模的修築是在統壹後的10年,由丞相李斯督率72萬刑徒和奴隸,傾國力修造。史稱陵高50餘丈,周5裏余,墓基極深,並用銅液灌註。直到今天,看到那高大的封土丘和形象生動的兵馬俑,我們依然為之贊嘆,秦陵的高大也就是秦皇的威風,秦陵的非凡氣勢就是秦皇的氣勢非凡。(中華萬博網)
秦始皇陵簡介
秦始皇陵位於西安以東30公裏的驪山北麓,南依驪山,層戀疊嶂,山林蔥郁;北臨渭水,逶迤曲轉,銀蛇橫臥。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壹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壹位傑出的政治家,姓蠃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於趙國京都邯鄲,公元前246年13歲即立為秦王,22歲加冕親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國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個諸侯國,徹底結束了戰國群雄割據的歷史,在血與火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皇掃六合,虎勢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秦始皇--這位叱咤風雲的曠世君主,不僅為後人留下了千秋偉業,還留有這座神秘莫測的皇家陵園。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始皇陵於秦始皇即位起開工修建,前後歷時38年之久,比著名的埃及胡夫金字塔的修造時間還長8年,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幾乎相當於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
陵園仿照秦國都城鹹陽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築有內外兩重城垣,陵園內城垣周長3870米,外城垣周長6210米,陵區內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築為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遺址。秦始皇陵的封土夯築而成,形成了三級階梯,狀呈覆鬥,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但由於經歷二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整座陵區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裏。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壹頁,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榮華富貴全部帶入地下。
秦始皇陵地下宮殿是陵墓建築的核心部分,位於封土堆之下。《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發現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眾多,內涵豐富、規模空前,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 ,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余件。在陵園裏設立有多處文物展臺,展示了秦陵近二十年來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區,重現當年陵園內科學周密的排水設施;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肯定還會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發現。
在凝重的綠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間,為了讓遊客身臨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榮、王者的威儀,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現的儀仗隊--秦始皇守陵部隊換崗儀式"表演和集"聲、光、電"於壹體的秦始皇陵陵區、陵園、地宮沙盤模型展示,再現二千多年前神秘陵園的壯觀場景,展示數十年來的考古成果,生動直觀的揭示秦陵奧秘,展示其豐富內涵。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座帝王陵園,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奮和聰明才智的結晶,是壹座歷史文化寶庫,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規模宏大、埋葬豐富而著稱於世。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目錄,成為全人類***同的財富。2002年秦始皇陵榮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陵風水的傳說
驪山以它特有的溫泉和風景而聞名於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與愛妾褒姒主曾在這裏演出了壹場興起烽火戲諸侯的歷史悲劇,從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相傳秦始皇生前在驪山與神女相遇,遊覽當中欲戲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臉上唾了壹口,這樣秦始皇很快生長了壹身的爛瘡。雖然這是壹個神話故事,但隱隱約約可以看出秦始皇與驪山似乎有些緣份。他的墓地也選在驪山之旁。秦始皇為什麽特別迷戀驪山這塊風水寶地呢?
古人把墓地的選擇看作是壹件造福於子孫後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這個企圖傳之於萬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對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視。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驪山之阿,據北魏時期的酈道元解釋:"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驪戎之山,壹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酈道元的觀點受到學術界多數學者的肯定。不過筆者曾著文提出過異議。在筆者看來秦始皇陵選在驪山之阿壹是取決於當時的禮制,二是受"依山造陵"傳統觀念的影響。(見拙作《秦始陵園淵源試探》、《文博》1990年第5期。)現在從風水角度來看秦始皇陵也不失為壹塊理想的風水寶地。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興起了依山造陵的觀念。後來人們選擇墓地又特點重視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立冢安墳,須籍來山去水。"(見《大漢原陵秘葬經》)依山傍水被古人視作最佳風水寶地。至於這個觀念始於何時,無從考起。筆者曾以為秦始皇陵是依山造陵的典範,現在看來這個結論不夠全面,也不甚確切。應該說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範。秦始皇陵園南依驪山,北臨渭水,這是大家有目***睹的事實。然而在秦始皇陵的東側也有壹道人工改造的魚池水。按《水經註》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後秦始皇葬於山北,水過而曲行,東註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於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始皇冢北。"可見魚池水原來是出自驪山東北,水由南向北流。後來修建秦始皇陵時,在陵園西南側修築了壹條東西向的大壩,壩長1000余米,壹般寬40多米,最寬處達70余米,殘高2至8米,它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五嶺遺址。正是這條大壩將原來出自驪東北的魚池水改為西北流,繞秦始皇陵東北而過。此外,在陵園東側,在川流不息的溫泉水經過。據《水經註》記載:"在魚池水西南有溫泉水,世以療疾"。《三秦記》曰:"酈山西北有溫泉。"可見當年的溫泉與西北的魚池水相對應。由此不難發現秦始皇陵的風水特點是,南面背山,東西兩側和北面形成三面環水之勢。"依山環水"不正是秦始皇陵特意選擇的風水寶地嗎?
秦代"依山環水"的造陵觀念對後代建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漢帝陵如高祖長陵、文帝霸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環水"的風水思想選擇的。以後歷代陵墓基本上繼承了"依山環水"的建陵思想。
地宮被盜的傳說
秦始皇陵的收尾工程尚在進行之際,公元前209年中國歷史上第壹次農民起義爆發了,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關東各地紛紛響應。由周文率領的壹支浩浩蕩蕩的起義軍不久便打到戲水附近,(戲水位於陵園東北的新豐鎮附近)距陵園不足10華裏。這時數十萬修陵人員只好遵命放棄未完成的陵園工程,跟著少府令章邯阻擊起義軍,搖搖欲墜的秦王朝在掐紮中維持了不足壹年的時間便告覆滅。隨著秦王朝的覆滅,秦始皇陵的厄運也就降臨了。
最早光顧秦始皇陵園的是楚霸王項羽。關於項羽盜掘秦陵的情節和盜掘程度史書記載不盡相同,甚至前後出入較大。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項羽掘始皇陵壹事是極其嚴謹的。在他所有涉及陵園的記載中只字未提項羽近代陵壹事。只是在劉邦與項羽在戰前對罵時,劉邦列舉了項羽的十大罪狀,其中壹條就是"掘始皇帝冢"。此話出自項羽的對手劉邦之口,是否確有其事連司馬遷撰寫《史記》時也無法斷言,只好客觀地永遠了劉邦的原話。後來班固在《漢書》記載此事時也是比較慎重的,"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大師至其下矣。項籍焚其宮室營宇,往者鹹見發掘,其後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球羊,失火燒其藏槨。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數年之間,外被項籍之災,內離牧緊閉之禍,豈不哀哉"。班固這段話同樣也不是他本人的發明,這段話出自漢成帝的大臣劉向安下心來的上諫書中。當年漢成帝營造延陵,不久又改變計劃營造昌陵,"營起昌陵,數年不成,復還歸延陵,制度泰奢。"面對成幾次改變陵址,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劉向勸諫成帝應當薄葬,反對厚葬。他在諫書中既列舉了薄葬典型又談到厚葬的惡果,其中秦始皇就是他著重敘述的壹個厚葬的例子。作為壹篇論說文的諫書,作者的主觀動機及感情色彩是顯而易見的,其中涉及的歷史事例未畢完全確切。即使如此作者對項羽盜掘始皇陵的記述也是有分寸的。項羽只是"焚其宮室營宇,往者鹹見發掘""數年之間,外項籍之為,內離牧之祝。"可見劉向的諫書中談到項羽焚燒地面上的宮宇宮室,並沒有斷言項羽盜掘秦陵。總之從《史記》、《漢書》這些原始記載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壹個初步結論:項羽帶兵挖過始皇陵。總之從《史記》、《漢書》這些原始記載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壹個初步結論:項羽光顧始皇陵,縱火焚燒了陵的園的"宮室營宇",但無法斷言項羽帶兵挖過始皇陵。然而到了北魏時期酈道元作《水經註·渭水》時,他的記載與《史記》、《漢書》就不大相同了。他這樣寫道:"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作物不能竄,關東盜賊銷槨取銅,牧羊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滅"其實這段記載的內容壹部分來自《漢書》,始牧羊人尋羊燒之;而另壹部分則空無壹人不同於《漢書》,如"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顯然酈道元的記載做了人為的發揮,字裏行間充滿了虛張色彩。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距秦亡壹百多年,《漢書》作者班固別具匠心秦亡二百年,酈道元具秦亡四百多年,按理具秦朝時間愈近記載應當愈細。可是司馬遷只是通過劉邦之口,以"掘始皇帝冢"壹筆帶過;班固也是通過劉向之口,說項羽"焚其宮室、營宇"。可見這兩位史學大師對於項羽是否盜掘秦陵壹事,態度十分慎重,未置可否。然而後來的記載則肯定的說:"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這裏連挖墓的人數、挖出的東西運了多少天都記載的壹清二楚。這就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懷疑,酈道元的依據何在?另外,《漢書》及《水經註》中牧兒燒其地宮的說法恐怕也不足為信。
陵墓內果真有飛雁嗎?
秦地宮內有哪些珍貴的隨葬品?千百年來由此引發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地宮飛雁就是壹個十分迷人的傳說。
《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壹只金雁從墓中飛出,這只神奇的飛雁壹直朝南飛去。日月星移過了幾百年,到三國時期,(寶鼎元年)壹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張善,壹天,有人給他送來壹只金雁,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這個神奇的傳說有沒有歷史依據?近年來有的學者著文指出:"這雖然是個傳說故事,但說明秦陵內的文物曾經流失於外,並且遠達雲南以南。至於說金雁制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著名工匠魯班已經能制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飛翔,直飛到宋國的城上。幾百年後,秦國的工匠能制造出會飛的金雁,這是可信的。”(武伯綸、張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那麽,這個傳說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
在中國這個歷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國度內,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制造出會飛的金雁,這在中國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壹個罕見的奇跡。然而,金屬飛雁的可信程度確實令國人捏把汗。假若妳仔細推敲壹番,立即就會看出這個傳說的破綻之處。試想壹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並不象放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後者由於質量輕,它借助於自然界的風力就可以在空中飛翔,然而對於壹個金屬物體來說,它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的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這個基本的難題也無法解決。2200年前的中國何以能解決金屬物體的飛行動力問題呢?再進壹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制作會飛的金雁,那麽金雁埋入地宮之後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壹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壹千個日日夜夜。當項羽打開地宮的墓道時,這個自動飛翔的金雁又沿著地宮的墓道順利地飛出地面,然後又越過秦陵南側數千米高的山峰飛往遙遠的南方。如果這個奇聞不是閑聊文人編造出來的說,那麽,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所以,我們可以肯定說秦陵金屬飛雁的傳說沒有絲毫的可能性,具有現代科技意識的中國人切勿輕信這個傳說了。
金雁傳說的辨誤問題到此應該結束了。然而進壹步來說古代文人編造的這個傳說故事在歷史文獻上有沒有壹點蛛絲馬跡呢?筆者查閱了漢代有關的文獻記載,發現在司馬遷和班固的記述中有壹句:"黃金為鳧雁"的文字,顯然兩位史學大師記載的是墓內有用黃金制作的"鳧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又演義和"創作"了飛雁傳說的故事。
陵園修建了多少年?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這膾炙人口的詩句出自大詩人李白筆下,它謳歌了秦始皇的輝煌業績,描述了營造驪山墓工程的浩大氣勢。的確,陵園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壹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國王寶座時,陵園營建工程也就隨之開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諸侯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史記>;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的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秦始皇只不過是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這是秦始皇的壹點改進。陵園工程修造了30多年壹直至秦始皇臨死之際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繼位,接著又修建了壹年多才基本完工。
縱觀陵園工程,前後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壹全國的26年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這壹階段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工程的規模和基本格局。從統壹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歷時9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經過數10萬人9年來大規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的主體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歷時3年多是為工程的最後階段。這壹階段主要從事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任務。盡管陵墓工程歷時三十七八年之久,整個工程仍然沒有最後竣工。當時歷史上爆發了壹次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具陵園不足數華裏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附近)。面臨大軍壓境、威逼鹹陽之勢,二世這位未經風雨鍛煉的新皇帝驚慌失措,召來群臣商討對策。他,壹幅喪魂落魄的樣子,向群臣發出"為之奈何"的哀求。這時少府令章邯建議:"盜已至,眾疆,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當即迎合,並讓章邯率領修陵大軍回擊周文的起義軍。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園工程才不得不中止。
總之,陵園工程由選點設計、施工營造到最後被迫中止,前後長達三十七八年之久,在我國陵寢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它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修建的時間還要長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