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快餐"為話題的作文
不多會兒,桌上已是杯叉羅列,施明先舉杯說:“諸位,今天我買單。我們以coca——cola代酒,效古人把酒言歡,以敘兄弟之情。李白有詩雲:‘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嘛。來,我將要進酒(將進酒:樂府詩《將進酒》)了,幹壹杯!”眾人齊聲響應:“莫使金樽空對月,須盡歡,‘將進酒’,幹壹杯!”壹時間,桌上風雲四起……
出了kfc,壹夥人作鳥獸散。施明獨自走在路上,余興未盡。壹陣大風吹過,飄下幾片黃葉,施明自言自語道:“果真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呀!想剛才,眾人齊聚kfc,好不熱鬧,現在只落得我獨自壹人,孤單冷清,真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啊!”
壹會兒,天下起了如絲細雨,施明“詩興大發”,隨口誦道:“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誰知,那雨越下越大,施明也顧不得吟詩,把書包頂在頭上,飛也似的奔去了……
不多會兒,施明終於鉆進樓道,看著地上水流縱橫,他又禁不住吟道:“這麽大的雨,果然是‘黃河之水天上來,東(奔)流到海不復回’呀。”他壹邊上樓,壹邊嘴中嘟囔:“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單元樓(深院),還清秋。”施明敲開了門,媽媽壹見他落湯雞的樣子,數落道:“怎麽,挨淋了?弄成這樣。”旋明雙手壹拱:“母親容稟,孩兒與友人聚會,到kfc,分別後不巧遇雨。此雨蹊蹺得很,初是‘天街小雨’,繼之‘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母親聽得糊裏糊塗,大叫:“妳是不是讓雨淋神經病了?快去洗澡換衣服!”施明不敢多言,乖乖洗澡去了。
洗完澡,施明走進廚房,問媽媽:“爸還沒回來嗎?”母親答:“是啊,這幾天加班,所以……”施明出口便道:“唉,這可真是‘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啦。”話壹出口,施明頓覺不妥,還好,母親沒太在意,他便悻悻回房去了。
那壹晚,施明在床上輾轉反側,總覺得肚子有些不對勁兒,第二天,他便和母親去醫院檢查。壹番望聞問切之後,醫生在病因欄內寫下四個大字:消化不良。
簡評:作者侃大山壹般,信口道出個為了附庸風雅,望文生義,生吞活剝古詩文,終至鬧出笑話的故事,寓“看法”於形象,令人捧腹,令人深思。
孫 進
隨著近年來“精神快餐”店壹家家如雨後春筍般地隆重開業,壹向“安居樂業”的舌頭終於禁不住誘惑,在“快活林”店“開張大吉”這墨跡未幹的橫幅下探頭探腦壹番後,惴惴推開了那扇裝潢新潮而又神秘感十足的迎賓大門。
“唷!我咋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似的?這裏頭啥都有呢——”只見那古今中外文化大菜、小炒無所不有,琳瑯滿目,“秀色可餐”,直看得舌頭“涎濤”幾欲壹瀉千裏。“咦?這不是我過去常品味的《拿破侖傳》嗎?怎麽這店還是掛新幌賣陳菜呢?”舌頭再定神細瞧菜單,不由得又驚又喜,暗暗稱妙:看來這回口福不淺!原來上書:此乃本店拿手看店之絕菜——活剝油炸醋溜拿破侖,其“添油加醋”之絕活堪稱空前絕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品嘗此快餐後包妳爽呼:“此菜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嘗!”舌頭迫不及待地點上此菜,又順著陳列窗慢慢挪移著,審視著,心動著。突然,又壹橫幅躍入眼簾:淩遲清蒸梁祝——本店另壹鎮店寶菜,食之余味可繞舌三月不絕……真有這麽絕?不由舌頭不信,陳列窗內彩燈閃爍,“樣菜”是那樣的真切誘人!直看得舌頭如醉如癡,垂涎汩汩。舌頭強咽半晌,終於按捺不住,決定親自到廚房催他點的幾盤經典快餐。
不見則已,壹見驚舌!推開虛掩的房門,氣氛竟與餐廳截然不同:四周黑漆漆的,伸手不見五指,陰風颼颼,冷氣襲人。只聽得壹聲聲撕心裂肺的哀號慘叫。舌頭不禁頭皮發麻,壯著膽兒顫聲問:“有人嗎?我點的菜呢?”“慌什麽!沒見老子正忙著麽?”壹個粗重沙啞的聲音吼得舌頭找不著北。舌頭循聲望去,不覺腿腳麻軟,身子撐不住似要栽倒。只見藍幽的燈光下,壹排戴著“文化快餐大師”字樣的帽子的滿臉橫肉的人,正將好端端四肢俱全的歷史人物剝皮、截肢、挖心、剖肚,其殘忍程度直酷似當年南京大屠殺。“唉!大師猛於虎也。為了多撈幾張鈔票,迎合少數味覺盡喪者的要求,由著他們把歷史搞得“油頭粉面”,文化名人不是斷胳膊少腿,就是被重度毀容,面目全非。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舌頭憤憤然地還未想得停當,忽聽“撲通”壹聲,壹人跪倒腳邊,淒厲地呼天搶地,聲淚俱下:“先生,您舌下留人,放我壹馬吧!help me!my god(上帝啊!救救我吧!)”還沒等舌頭回過神來,只見兩個圍著滿是血跡、油汙的圍裙的“大師”沖了上來,揪住那人就往“脫胎換骨爐”邊拖。壹聲痛不欲生的慘叫後,用火鉗拉出來的竟是遍體鱗傷但已能飛檐走壁會諸般變化的拿破侖。在壹旁欣賞自己的傑作的“大師”突然狡黠壹笑,竟將卿卿我我的梁祝投到了那“淆亂乾坤鍋”裏加以“潤色”清蒸,而後又將二人與拿破侖同置壹“宇宙鍋”內,讓他們進行超時空、跨國界大決鬥。三人上躥下跳,壹個用“大海無量”,壹個用“吸星大法”,腥風颼颼,油雨陣陣,只聽得“轟”地壹聲巨響,原來三人各使看家本領,奮起神威,震翻了“宇宙鍋”,滾開的油水淌了壹地,三位正廝殺得難解難分……
舌頭再也不忍聽那些的“文化快餐大師”們令人直起雞皮疙瘩的獰笑,也不忍再看那在煙熏火燎中飽嘗淩剮的帝王名人的慘象,他不停地劃著“十”字,退到門口,轉身奪門而逃……
簡評:作者借“舌頭”(“文化快餐”的品食者)的角度,對當今壹些影視節目只追求賣點(諸如電視劇《水滸》中潘金蓮的洗澡戲,還有電視劇《大明宮詞》等)而任意篡改閹割歷史的所謂“文化快餐”現象進行了形象的嘲諷,表明了自己的憤怒和憂慮,給人以思索的空間。
李凡妮
不知從何年何月開始,壹種新的文學樣式被搬上了電視劇屏幕,那就是“戲說xx”,通常情況是:“戲說”二字起頭,隨後冠以壹歷史人名。於是大街小巷又平添了不少談資,於是上至80歲的老叟,下至六七歲的黃毛孺子都知道了乾隆皇帝的四下江南、慈禧太後的垂簾聽政,只不過皇帝下江南總能轟轟烈烈地愛上壹場,慈禧的生活裏也有了幾個江湖漢子。可這又何妨?歷史還是歷史。愛過以後的皇帝總能在最後壹集裏回到朝堂之上,接受朝臣的山呼萬歲;慈禧也會擦擦眼淚,拾起破碎的心“以國事為重”。“戲說”嘛,歷史是背景,就像某碳酸飲料的廣告壹樣,畫中的蒙娜麗莎因為看到了這瓶碳酸飲料而露出了迷人的微笑,有誰會去探究此“蒙娜麗莎”是不是彼“蒙娜麗莎”呢?
壹出出“戲說”的歷史,在腕兒級的導演編劇抑或非腕兒級的導演編劇手中紛紛出爐,甚至還捧了大獎。正當“戲說”劇方興未艾的時候,某好事的記者寫了篇評論,聽著那題目倒夠嚇人的:《向“戲說”擲去》。壹句話好像震住了不少人。其實這又是何苦呢?不是告訴妳啦,戲說嘛,不是歷史,妳別硬往歷史上套呀!壹位皇族的格格,50多歲的人啦,寫了篇文章說某紅得發紫的電視“戲說”劇中描寫的格格生活,純屬假造。可腕兒級的編劇就是有本事呀,她這樣解釋了,劇中格格形象是嫻淑的,男女老少都挺喜歡的。這可是美化了妳呀,就算不是歷史,妳也該到壹旁偷笑去啦。後來好像也沒了下文,說不準這位格格還真找了個角落“偷笑去啦”呢!
誰說“戲說”電視劇是文化垃圾?我看挺好的,既普及了歷史,不也娛樂了大眾嗎?我倒希望電視“戲說”劇類的“文化快餐”更普及些。
簡評:作者運用輕松調侃的語調,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從正面肯定了“文化快餐”的積極作用:既普及歷史知識,又娛樂大眾,讀來令人會心解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