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蘇聯第壹顆原子彈是如何研制成功的
1949年8月29日,蘇聯試驗了第壹顆原子彈。俄羅斯核物理專家葉韋利霍夫接受記者采訪,介紹了當時研制原子彈的過程。
記者尤裏梅德韋傑夫:哈裏頓院士在1993年說,蘇聯的原子彈是從情報部門獲得的美國原子彈的材料中復制出來的。是這樣嗎?
葉韋利霍夫:是的,我們得到了情報部門提供的相關材料。但是,有秘密是壹回事,善於利用秘密又是另壹回事。二戰爆發前,中國的科技和工業力量已經具備了研制原子彈的能力。20世紀30年代,莫斯科、列寧格勒、哈爾科夫等地的研究機構已經完成了壹些公認的核物理實驗。
當時,蘇聯的壹些科學家已經意識到鈾的軍事意義。遺憾的是,戰爭中斷了蘇聯科學家在核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尤裏梅德韋傑夫:現在,我們知道斯大林在很長壹段時間內認為情報部門獲得的美國原子彈信息是假的。大概,這是受貝利亞的影響吧。1942年,國防委員會科學技術部領導人卡夫塔諾夫越過貝利亞,直接向斯大林匯報了美國人研制原子彈的情況,這絕非偶然。
葉韋利霍夫:貝利亞的立場壹直很猶豫。後來,他根據三個來源向斯大林提交了壹份報告:年輕學者弗羅約夫給領導人的信、情報部門提供的信息和被槍殺的德國軍官的日記,這些都涉及到連鎖反應。此後,斯大林作出了恢復核問題研究的決定,但奇怪的是,莫洛托夫被任命為主管這項工作的領導人,而由他來主管這項工作並不合適。斯大林壹直懷疑資料的真實性,認為科學家的工作是徒勞的,但為了以防萬壹,他給了科學家實驗的機會。
1943年初,著名的第二實驗室誕生,隨後以伊戈裏瓦西裏耶維奇庫爾恰托夫(igorivasilievichkurchatov,蘇聯核科學技術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命名的庫爾恰托夫研究所成立。到1943年中期,大約有100人在實驗室工作。
應該說當時蘇聯研究原子彈的前景是非常渺茫的。壹個原因是該國缺乏足夠的鈾礦。僅核反應堆測試就需要至少40噸鈾。主要問題還沒有解決:如何從天然鈾中分離出輕同位素。在此之前,情報部門通知庫爾恰托夫,美國人采用了“氣體擴散法”,但這種方法費用昂貴。
考慮到以上原因,美國人曾經預言,即使在最成功的情況下,蘇聯也不可能在1952年之前造出原子彈。
尤裏梅德韋傑夫:什麽時候情況發生了變化?
葉韋利霍夫:1943年中期,情報部門提供的幾個重要消息使情況發生了變化。第壹個消息是,不用鈾235,用鈈也能制造原子彈;第二個消息是,鈈可以直接從反應堆中的天然鈾中提取;第三個消息是,不僅重水,石墨也可以用作中子慢化劑。庫爾恰托夫的處境可想而知:他是唯壹壹個知道研究方向應該從根本上改變的人,因為沒有人可以討論,所以他自己做了決定。
尤裏梅德韋傑夫:庫爾恰托夫沒有提出任何其他計劃。否則,我國至少要花10年時間才能研制出原子彈.
葉韋利霍夫:現在看來是這樣。當時中國沒人知道鈈是什麽。壹切都得從零開始:為反應堆生產高純度石墨和金屬鈾;研究從反應產物中提取鈈的過程
那時,工作是困難的。庫爾恰托夫曾不止壹次向政府求助,但每次都沒有結果。他很清楚,美國從事這個項目研究的有20萬人,而蘇聯只有100人!1944年,庫爾恰托夫要求貝利亞代替莫洛托夫負責核研究,但直到1945年中期,壹切還是老樣子。
尤裏梅德韋傑夫:也就是說,在美國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之前,中國的核研究工作進展甚微。
葉韋利霍夫:是的。對於斯大林來說,美國對日本的原子彈轟炸完全出乎意料。幾天後,壹個發展核武器的特別委員會宣布成立,貝利亞任主席。斯大林設定的期限是——5年。他認為美國暫時不會對蘇聯實施核打擊。
——特別委員會成員卡皮查的立場相當奇怪。在第壹次會議上,他聽取了庫爾恰托夫——發展核武器三個階段的詳細計劃,但三個月後,他在給斯大林的報告中說:“我們不知道原子彈的秘密。目前我們了解到的信息還不能研制出原子彈。毫無疑問,提供給我們的信息是要把我們引入歧途。”
尤裏梅德韋傑夫:看來庫爾恰托夫從情報部門得到了另壹個重要信息:如何用鈈引爆炸彈.
葉韋利霍夫:是的,這超出了他的預料。庫爾恰托夫認為,也可以像處理鈾235壹樣,使用“槍”的方法。美國人發現這種方法行不通。因此,他們發明了所謂的“內爆法”:在壹個充滿鈈的球體周圍放置爆炸裝置,然後在32個不同的點同時引爆,誤差極小。巨大的壓力使球體達到臨界點,然後迅速爆炸。
尤裏梅德韋傑夫:特別委員會成立後,蘇聯的核研究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進行。建造了許多秘密軍營、工廠和礦場。它的規模讓我大為吃驚。
葉韋利霍夫:壹方面,妳是對的:人們不得不面對許多困難,因為大量資金被投入到核武器的研究中。另壹方面,蘇聯建立了強大的動員經濟來應對戰爭,科研中心和工業都是面向戰爭的。當庫爾恰托夫需要建造反應堆時,他很快找到了這方面的專家——Dollezhal。正是多勒紮爾提出了與美國人不同的反應堆設計方案:鈾棒垂直放置而不是水平放置,威力更大。到目前為止,全世界都還在采用。
種方法。反應堆需要專門的金屬構件,由梅利尼科夫領導的科研系統提供幫助需要分離鈈,由韋爾納茨基和赫洛平領導的科研中心負責需要金屬鈾和鈈,由博奇瓦爾的研究所承擔。這些學術權威個個都拼命工作,僅用四年的時間就制出了第壹顆原子彈。
葉·韋利霍夫:最初使用的並不是本國的鈾礦。我們非常走運:哈裏頓和基科因在德國發現了100噸鈾礦。這在1946年的物理反應堆試驗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第壹顆原子彈使用的鈾是從德國、捷克及本國獲得的。
尤裏·梅德韋傑夫1949年8月29日進行了我國第壹顆原子彈的試驗。據說,為了以防萬壹,貝利亞準備了壹份壹旦發射失敗就予以處決的人員名單。後來,這些本來可能被處決的人卻得到了英雄獎章,有的還獲得了列寧勛章。
葉·韋利霍夫:不排除這種可能,但確切情況我不了解。
尤裏·梅德韋傑夫:這場瘋狂的軍備競賽有必要嗎在建設秘密軍營過程中,有許多囚犯和軍人喪生,有的深受其害。
葉·韋利霍夫:這是壹個復雜的問題。研制原子彈付出了巨大的人員傷亡代價,但我同時在直接參與了這項工作的人員的回憶錄中還讀到:這些年代是他們壹生中最美好的年華,壹種非凡的激情將他們連接在壹起。有壹封信中還說,我國第壹顆原子彈就像初戀壹樣讓人難以忘懷。
應當考慮到那些年代的特殊背景。美國人在日本使用原子彈向蘇聯敲響了警鐘:這意味著,明天我們也可能遭到襲擊,盡管蘇聯在戰爭中取得了勝利。但對許多人來說,研制原子彈是戰爭的繼續。誰也不知道,自己將派往何處,也不知道什麽是輻射,誰也不能拒絕。
尤裏·梅德韋傑夫:難道人們真的以為美國人會向前不久的盟友投擲原子彈嗎
如果沒有蘇聯的話,我國真的會被美國核平嗎
蘇聯曾為中國提供了核保護,這話從何說起呢?據俄衛星網近日報道稱,俄中友好,和平發展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主席塔夫洛夫斯基在接受采訪時說,蘇聯研發出核武器並為中國提供了保護,使後者免受像廣島和長崎那樣的原子彈轟炸。
我們都知道,中蘇關系最緊張時,蘇聯還威脅要對中國扔核彈,怎麽現在反過來說為我們提供了保護呢?按照塔夫洛夫斯基的說法,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美國曾有對中國和蘇聯實施核打擊的打算。但蘇聯在1949年8月29日測試了第壹款原子彈。1950年2月14日,在克裏姆林宮簽署了蘇中條約,該條約規定利用所有現有能力提供全面援助,這裏面也包括核武器援助。因此至少到1960年,中國壹直在蘇聯"核保護傘"下,並得以完成第壹個五年計劃。
塔夫洛夫斯基的意思是明確的,沒有蘇聯提供核保護,就沒有中國今天的壹切,中國應該對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感恩戴德。作為壹個致力於中俄友好關系的專家,他這麽說無可厚非,但刻意誇大蘇聯功勞,未免有點強詞奪理了。
要知道,核武器是提升壹個國家威懾力和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抓手,因此壹般都是國家核心機密,絕不會外泄。而在蘇聯第壹次進行核試驗之前,中國方面就提供了參觀核設施的要求,但最終被蘇聯給拒絕了。不過考慮到蘇中友好關系,當時斯大林就表達了向中國提供核保護的意願。
而新中國成立第二年簽訂的蘇中條約規定,當締約國壹方被迫采用軍事行動時,另外壹方就要竭盡全力的給予軍事援助。這種規定無疑在向西方尤其是美國暗示,中國得到了蘇聯核保護,美國不要輕舉妄動。同時也告訴中國,有蘇聯的核武器保護中國,中國也別想著去搞原子彈了。
當時考慮到美蘇冷戰環境,國家財政緊張等因素,所以我們在第壹個五年計劃中沒有將核武器列入發展名單。但斯大林去世後,蘇聯發生了激烈的權利鬥爭,當時赫魯曉夫為了取得蘇聯領導權,刻意討好中國,希望中國能夠支持他當政。
1954年10月赫魯曉夫訪華時就主動問毛主席有什麽要求,毛主席趁機就提出對原子彈感興趣,希望赫魯曉夫給予幫助。但赫魯曉夫以核試驗耗資巨大,中國無法承受為由給拒絕了。為什麽赫魯曉夫要再次拒絕呢?壹個重要原因是當時蘇美正在談判防止核武擴散的問題。而蘇聯原子彈之父庫爾恰托夫給赫魯曉夫打報告說,大規模使用核武器不僅會毀滅人類,還會危及地球上所有的動植物。這對赫魯曉夫震動非常大,所以在跟美國談判時他主動降低了姿態,表示願意就和平利用原子彈跟美國談判。
蘇聯剛剛對美國做了這樣的承諾,中國就提出制造核彈的要求來,赫魯曉夫豈能答應。不過赫魯曉夫比斯大林通情達理壹點,最終答應幫助中國建設小型核反應堆,這為中國以後制造原子彈打下了基礎。
當時中國之所以急於制造原子彈,就是不想在關鍵領域受制於人。百年恥辱早就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所以凡是先進的東西,無論是核武器還是經濟發展計劃都是我們當時最需要的。不難想象,如果沒有原子彈,如今的中國又會受到多少欺負?中國還會有今天的盛世太平嗎?更何況我們現在是和平利用核彈,不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