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巴鐵”在6年前就被否了,之後它是怎麽重新包裝上線的

“巴鐵”在6年前就被否了,之後它是怎麽重新包裝上線的

曾被叫做“立體快巴”的巴鐵,六年前就被否了

巴鐵,在六年前叫“立體快巴”,由宋有洲發明,不過在中國專利信息查詢網上並沒有這個專利名稱。根據巴鐵科技項目總監宋友江(據說是宋有洲的弟弟)的說法,它的專利名字叫作“寬體高架電車”。然後,查到了:

2009年5月申請,申請人為中聯運(北京)立體快巴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申請類型為發明專利,案件狀態為:駁回失敗。為了理解的順暢,我們來了解壹些專利知識。

常見的專利類型有三種:

第壹種是發明專利:需要經過初步審查和實質審查兩步,技術含量最高,需要2-3年的審查期;

第二種是實用新型專利:只需要進行初步審查,技術含量較低,即我們常說的小發明,壹般幾個月就可以審查下來;

第三種是外觀設計專利:顧名思義,主要是對外觀的改變。

發明專利駁回失效是指,專利在審查過程中,由於實質上的缺陷,不具備授權條件,因而由國家知識產權局作出不授予專利權的決定。(參照《專利法實施細則》)

換句話說,宋有洲的“立體快巴”申請發明專利失敗。

根據百度詞條對宋有洲的介紹,宋有洲***有50多項專利(360詞條中顯示有200多條介紹)。經過在“中國專利信息查詢”系統的查詢,裏面署名宋有洲的“發明專利”***有7項,目前只有2項有效;此外記錄在案的還有40多項“實用新型”專利,比如壹種空氣過濾門窗,壹種醫用或防護用過濾口罩,壹種便攜式微米顆粒物防護盔和壹種濾液過濾式微米顆粒物防護頭罩。

宋有洲雖有口罩、防護盔等發明,但是,他能夠發明前沿科技,我是十分懷疑的。

隨著巴鐵事件的發酵,宋有洲被曝只有小學文化。宋有洲接受采訪時表示:“對於巴鐵,我作為發明人,只是提出了壹個概念,具體的技術和研發有各個領域的專有人才和團隊在做,並不是我壹個人在做。所以質疑我的學歷和本人,根本沒有意義。”

不管宋有洲怎麽說,最後巴鐵的專利依舊沒有通過,不過我們根據當時的申請記錄看下當初巴鐵的技術到底是啥。

講真,這真的不是壹個龍門吊麽?

壹毛壹樣好嗎。

也許“動力系統”、“駕駛系統”和“制動系統”無法在圖中表現出來。在旁邊的專利介紹中“動力系統通過連接導電線和外接電源線連接”,我怎麽覺得這就是已經被我們淘汰的有軌電車的運行方式呢。

這壹“科技”最大的亮點的介紹,關於車輛架構的問題,總結起來就是壹句話:“大車下面可以走小車”。

在“寬體高架電車”專利提交審核的過程中,宋有洲並沒有閑著,他去了上海。他想找權威機構來認證,來增加自己的“新科技”的說服力。

2009年,他找到了上海交通大學汽車研究院的張建武教授,請他為自己的“立體快巴”項目進行評估。張教授接手了,並且由喻凡和王麗亞兩位教授分別擔任車輛和基礎設施的論證。結果於2010年出爐:從車輛本身看,立體快巴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可行性為“基本可行”。

張建武在面對南都記者的采訪時說:“基本可行有很多前提。比如,要同時保證巴鐵的16個電動輪骨同步運行。”也就是說,當時“立體快巴”的技術是不完善的。

當時同樣受到邀請的還有同濟大學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的沈鋼教授,在他看來,這根本就是“瞎搞,為了創新而創新”。並且表示,快巴在整改之後還是可以運行的,但只是作為觀光車,放在景點比較新奇有趣。想要作為適合城市的公***交通工具,是不可能的。

然而,就連這份水分不少的可行性論證報告後來都幾乎被否定了。在宋有洲多次拿著這份報告證明自己的“新技術”時,上海交通大學表示,我們學校不承認,這只是某些教授的個人行為。

好吧,姑且不論他有沒有像坊間傳的那樣花了錢,到2010年“立體快巴”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因為,美國人來推波助瀾了。

2010年,“立體快巴”被美國《TIME》雜誌評為“2010年50佳發明”,策劃人是Austin Ramzy。美國人的品味總是很好的!美國人可能只是當壹篇無足輕重的文章來讀,但是大洋彼岸的新聞媒體卻熱血沸騰了,“我國自主研制的”、“民科”、“再也不用擁擠了”,標簽和現在大同小異。

而之所以被美國註意到,是因為2010年7月,宋有洲帶著立體快巴上了央視主持人王利芬在優米網的壹檔節目,這壹吸引眼球的交通工具馬上就吸引了眼球。隨後又參加了第13屆北京科博會,並表示將在北京門頭溝建設189公裏的立體快巴軌道。

顯然,後來這壹計劃就被無限期的擱置了。

和這壹次壹樣,立體快巴到底如何拐彎,高度如何過橋,車上太重根本無法載客,交通指示燈,車底下的小車如何拐彎等等壹系列問題拋出來之後,我們發現,這些問題根本沒法解決。快巴就是壹個不懂工程的理想家YY出來的產物。

宋有洲的計劃和他的快巴擱置了,打算大幹壹場的深圳華世未來泊車設備有限公司(宋有洲為法人代表)在人們的質疑聲中漸漸消失,之後公司被註銷。

“巴鐵”橫空出世,然後我覺得有些眼熟……

巴鐵?什麽鬼?是“巴士高鐵”。

“這可是我國自主研制的高科技產品,還上過《時代》雜誌,比美國的科技都先進。據說,馬上就要上路了。”媒體如是說。於是群眾們也被忽悠了。

在2016年5月的某壹天,“巴鐵”突然在媒體上爆了。並且持續爆發,在5月19日的第十九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上,巴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攜“巴鐵”項目亮相科博會。

而此次的主角換成了白誌明——巴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事實上的董事長(註冊的公司法人代表為朱紅斌)。

這個所謂的“巴鐵”也是白的手筆,他在壹次講話中,他提到:

“巴鐵這個名字就是我起的,為什麽叫巴鐵,就是城市內的大巴車和這個軌道交通相結合的壹個項目。 新型城市軌道交通,符合現在國家這個新興產業政策,交通領域壹個是電動汽車,壹個是軌道交通。

另外我們以前也做過壹段時間金融,因為金融服務於實體,所以我們就直接紮根到實體經濟上,然後尋找好項目。我們在去年發現了這個項目,到今年7月底秦皇島第壹臺車上路,壹***10個月。速度非常之快,從沒有到有。”

回過頭去,我們再看這段話,會發現有兩個問題:他說“我們”做過金融,顯然這個“我們”不是巴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因為巴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2015年12月23日註冊成立,成立之後只有壹次對外投資,即註資5000萬成立秦皇島市北戴河區巴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6月30號成立),沒有金融背景。

那麽這個“我們”還有壹種可能。

巴鐵背後的運作公司——北京華贏凱來,是壹家金融機構,旗下有許多金融平臺。在工商網上查“華贏凱來”,會發現這家公司的法人代表不是“白誌明”,而是壹個叫作“白丹青”的人。都姓白,有關系麽?

有趣的是,所有信息都指向壹點,這個在註冊信息裏出現的“白丹青”就是在新聞裏頻繁出現的“白誌明”。其弟白誌剛也是公司的壹名高管。據說他之所以叫“丹青”是因為他爺爺是畫家,所以給他取了這個名字。後來改名字了。

為什麽改名?這個是個人自由。但是,為什麽改名字之後還保留了原來的名字,而是壹直以來使用兩個名字?

難道是因為身份證上是原名“白丹青”,所以註冊都是用白丹青,但是在公***場合露面都是喜歡用白誌明麽?

這樣也好。無論如何,這樣也可以說明,巴鐵和華贏凱來的老板是壹個人。而不是巴鐵否認的:白誌明只是巴鐵的壹個股東,巴鐵和華贏凱來沒有任何其他的關系。

白誌明還把自己叫作“巴鐵之父”。

那麽第二個問題就是(請參照上面白說過的話),白說他們在去年“發現”了這個項目,這個項目好啊,電動汽車+軌道交通,國家重視的新科技壹個項目就全包了。然後,他大膽的提前計劃在今年7月份就讓第壹臺車上路。

可是這樣大的壹個項目從“發現”到“運行”只需要半年時間麽?而且秦皇島巴鐵公司是在2016年6月30日註冊成立,這個項目不需要時間研發麽?

這是壹個怎樣的計劃,“從沒有到有”只要壹個月。這就是壹次“包裝”!

名字改了:從“立體快巴”到“巴鐵”。

代言人改了:從“宋有洲”到“白誌明”。

或許不是“宋有洲”,而是“宋友洲”。

他們似乎在努力讓“巴鐵”不要和過去那個“立體快巴”聯系起來,那個在人們的質疑聲中不了了之的項目。

之後,是鋪天蓋地的媒體宣傳和微信朋友圈覆蓋,這根本就是“商業營銷”。而且,在搜索引擎鍵入“空中快巴/2010”這兩個關鍵詞,搜不到2010年的新聞。是不是被人抹去了,我不禁懷疑(如果我的方法有問題,請指出)。

“巴鐵”這個名字很不錯,然而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發現這個新名詞背後的模型似乎有些眼熟……

人們很快發現,壹切都沒有變,還是壹樣的數字和宣傳語,還是壹樣的模型,只是這壹次真的要上道了。然後,白找了壹個撐得起面子的小夥伴“今創集團”。準備用壹個月在秦皇島搭起這個漂亮的模型。

壹個月的時間,模型搭出來了。

根據巴鐵科技的介紹,這輛試驗車主要調試的是“走”、“停”、“空調”和“LED燈”幾個項目。

觀眾:額,壹定是在試驗鋼軌系統在地面上的運行狀況,雖然和地鐵壹樣,但是應該會有新技術吧。

現實是:16只實心膠輪。(納尼?這不就是車輪麽?)

還有水泥槽道,100多噸的車體,以及緩慢的車速。

妮瑪,辣眼睛。走和停是用輪胎,控制臺外接筆記本電腦,用超慢的速度走了不到300米,這試驗要說明個啥?

還有空調和LED燈。據說那天並沒有開空調,而LED燈,我就呵呵了。

接下來就是那壹系列關於華贏凱來5月份發行的“巴鐵基金”了。如果發行了(華贏凱來是否認的),就是白誌明的華贏凱來作為P2P平臺融資,給白誌明的巴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提供資金,由白誌明的中國建企企業管理有限公司(香港註冊)作為擔保。

自融自保,換個名字,金蟬脫殼。是不是非法集資?估計又能說5000字的,所以,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