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擔鉤的簡介
扁擔鉤(別名,短額負蝗、中華負蝗、尖頭蚱蜢、小尖頭蚱蜢等),錐頭蝗科負蝗屬的壹種昆蟲。是廣泛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華中、華南、西南以及臺灣的壹種害蟲,它以成蟲、若蟲食葉,影響植株生長、降低蔬菜商品價值。
成蟲體長20~30mm,頭至翅端長30~48mm。綠色或褐色(冬型)。頭尖削,綠色型自復眼起向斜下有壹條粉紅紋,與前、中胸背板兩側下緣的粉紅紋銜接。體表有淺黃色瘤狀突起;後翅基部紅色,端部淡綠色;前翅長度超過後足腿節端部約1/3。卵長2.9~3.8mm,長橢圓形,中間稍凹陷,壹端較粗鈍,黃褐至深黃色,卵殼表面呈魚鱗狀花紋。
卵粒在卵塊內傾斜排列成3~5行,並有膠絲裹成卵囊。若蟲***5齡:1齡若蟲體長0.3~0.5cm,草綠稍帶黃色,前、中足褐色,有棕色環若幹,全身布滿顆粒狀突起;2齡若蟲體色逐漸變綠,前、後翅芽可辨;3齡若蟲前胸背板稍凹以至平直,翅芽肉眼可見,前、後翅芽未合攏蓋住後胸壹半至全部;4齡若蟲前胸背板後緣中央稍向後突出,後翅翅芽在外側蓋住前翅芽,開始合攏於背上;5齡若蟲前胸背面向後方突出較大,形似成蟲,翅芽增大到蓋住腹部第三節或稍超過。
擴展資料
該蟲年生2代,東北、華北地區1年發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卵孵化,初孵若蟲群集在葉片上,先食葉肉,使葉片呈網狀。5月中旬-6月上旬若蟲盛孵,食害草花。7月上旬第壹代成蟲開始產卵。雄成蟲在雌蟲背上交尾與爬行,故稱之為“負蝗”。壹般將卵產於向陽的較硬的土層中,卵呈塊狀,每塊卵有10多粒至20多粒。卵塊外有黃褐色分泌物封著。
第二代若蟲7月下旬開始孵化,8月上、中旬為孵化盛期,9月中、下旬-10月上旬第二代成蟲開始產卵,盛期在10月下旬-11月下旬。以卵越冬。若蟲初孵時有群集性,2齡以後分散為害。
以成蟲、若蟲食葉,影響植株生長、降低蔬菜商品價值。以卵在溝邊土中越冬;5月下旬至6月中旬為孵化盛期,7-8月羽化為成蟲。喜棲於地被多、濕度大、雙子葉植物茂密的環境,在灌蕖兩側發生多。?
百度百科-扁擔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