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年少惜春殘 爭認慈恩紫牡丹作者
長安年少惜春殘 爭認慈恩紫牡丹出自裴士淹的《白牡丹》。
裴士淹,嘗為郎官,開元中任給事中,天寶末年為京兆尹,寶應二年(763)為左散騎常侍、絳郡開國公,永泰二年(766)任檢校禮部尚書、禮儀使。大歷五年(770)貶為虔州刺史。
長安年少惜春殘,爭認慈恩紫牡丹。別有玉盤乘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
譯文:長安小的時候特別惋惜春天的離去,爭吵這把慈恩寺的牡丹當做春天。另外有壹個玉做的乘著冰冷的露水,沒有人在月中的時候起來看。
擴展資料
《白牡丹》鑒賞
1、立章深遠。唐人以富態豐滿為美,牡丹端莊艷麗、雍容華貴,正合時尚的審美情趣。尤其是大紅大紫的牡丹,更被視為花中之冠、壹國之選,美之曰“天香國色”,備受寵愛。
唐詩中詠紫、紅牡丹者甚多,詠白牡丹者卻寥寥無幾。裴潾是壹反時俗,專為白牡丹遭受冷遇而發,特意歌贊了她冰清玉潔的形色和風姿。
就立意而言,已是獨出心裁,不落俗套。他在審美觀照時,由“體物得神”,進而“影中取影”(王夫之《姜齋詩話》卷壹),馳騁藝術的聯想和想象,觸類聯結了觀賞紫牡丹的盛況,又進而聯結到諂媚趨時者得寵,高潔之士受抑的社會生活。
2、達意手法巧妙。壹是兩種牡丹風采的對比。寫紫牡丹,只點其名,不寫她的色香。寫白牡丹,則極盡攝神略貌之能事,先以“玉杯”作喻,再現白花盛綻之狀,繼用漢武帝求仙,造金銅仙人捧“露盤、玉杯以承雲表之露”的故事(《三輔黃圖》),美化她沾滿晶瑩露珠的神采。
復以皎潔的月光作背景,襯托她高潔幽雅的風姿。這壹對比,借助用筆的輕重、取舍,隱含了詩人抑彼揚此之意。
二是遭遇對比。紫牡丹贏得了身份高貴的“長安富貴”的“爭賞”,熱鬧無比,名噪壹時。但是,白牡丹盛開之後,竟是“無人起就”(即沒有人動身湊近),清冷寂寞,默默無聞。兩種牡丹的榮悴窮通,判若天淵。這壹對比,與色香對比相輔相成,自會激起讀者的不平。
三是兩種花開時間的對比。第二句寫紫牡丹,冠以“先開”,顯然是針對白牡丹的晚開而言的。“先開”二字,照應首句的“春殘”,又承接豪貴們的“爭賞”,可見,開花的早晚是能否得寵的首要條件。
紫牡丹有迎合時勢的天賦,白牡丹卻無此本能。這壹對比,暗示了兩種牡丹不同遭遇的主觀因素。
四是賞花動機的對比。首句“惜春殘”三字,透露了“長安豪貴”爭相觀賞紫牡丹的原因是:暮春時節,百花雕零,無花可玩,紫牡丹“先開”,正能投其所好,填補他們的無聊空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