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為何選擇檀香山成立興中會
檀香山當時還是壹個獨立國沒有被美國吞並
在成立興中會之前,孫中山雖然看到清政府的黑暗,還抱有改良的希望,隨後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連連失敗,腐朽無能暴露無遺。
遂孫中山已不抱變革希望,就前往太平洋上的檀香山島,檀香山當時還是壹個獨立國沒有被美國吞並,到了檀香山之後,孫中山在華僑中間宣傳進行反清革命並得到壹些人響應。
1894年11月24日這壹天,有20多個贊同孫中山主張的進步華僑在檀香山正式成立
“興中會”的組織,興中的意思就是振興中華。
開會之後,很快通過了孫中山草擬的興中會章程,宣布宗旨“驅逐達虜、恢復中華、創立和眾政府”,“驅逐達虜”壹詞現在看來帶有漢族對滿族的偏見,不過當時漢族革命黨人的認識水平只是如此。
從整體上來看,興中會章程第壹次提出推翻清朝封建君主專制,建立像美利堅合眾國那樣壹個資產階級民主***和國的革命綱領,說明興中會已經完全不同於鼓吹反清復明的舊式封建會黨,而是壹個在中國以開展民主革命為宗旨的政治集團。
擴展資料:
孫中山的可貴之處在於他不僅註重口頭宣傳,更強調實際行動,他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1895年1月抵達香港與當地的反清人士籌建革命組織。
1895年2月21日興中會總部在香港宣告成立,通過了修訂興中會章程,這個章程更系統的抨擊了清朝的腐朽反動統治,指出當時政治不修,綱維敗壞,朝廷則鬻爵賣官,公行賄賂;
官府則剝民刮地,暴過虎狼,而且明確把鬥爭矛頭指向清朝宮廷和官府,這就揭示了興中會反清的宗旨。
1895年10月10日孫中山組織興中會在廣州起義,不過起義還沒來得及發動,有人就向官府告密,派到廣東的組織者陸皓東被抓捕殺害,其他人逃散,不過這壹未遂的起義還是作用孫中山領導的第壹次反清武裝鬥爭,被寫進後來民主革命鬥爭的史冊。
孫中山籌劃在1895年發動廣州起義,雖然流產了,卻引起清王朝的重視,就此清朝下了通緝令,通緝孫文,還把那個文字加了三點水,意思江洋大盜,以後孫中山流亡西歐後來又到了日本、美國。
到處鼓動華僑參加反清革命,興中會事務逐漸趨於癱瘓。
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國同盟會,興中會與華興會、光復會合並,這個組織再也不存在了,同盟會就成為國民黨的前身,不過後來的史書講起中國革命的開端和國民黨的前身還是要提到興中會,而1894年11月24日這壹天,也成為了永遠被銘記的日子。
中國廣播網-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