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旅遊專業畢業論文範文

旅遊專業畢業論文範文

 旅遊專業人才供需矛盾問題長期存在,完善旅遊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是解決人才供需矛盾,培養高素質旅遊專業人才的重要途徑。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旅遊專業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旅遊專業畢業論文範文壹:旅遊管理專業教學創新思考

 摘要:通過文獻分析及訪談的方法,提出地方高校旅遊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測量模型由七個維度構成。對該模型進行了因子分析分析,結果表明旅遊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測量模型包括情況專業前景、專業歸屬與發展、專業教學3個維度,最後提出地方高校應從提高教學水平,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尋求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開展專業各項活動,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歸屬感等方面提高旅遊管理專業學生專業認同。

 關鍵詞:旅遊管理;專業認同;福建省

 隨著我國旅遊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地方本科院校也開設旅遊管理專業,畢業生人數也逐年增多。然而,就業形勢缺不容樂觀。造成這壹矛盾的原因應該是多方面,但從現實情況而言,可能更多的是學生對本專業的認同度低造成的,認同度低,就缺乏學習的興趣,即使畢業了,也不會願意從事本專業的工作。為此,以專業認同為視角,對地方高校旅遊管理專業的學生進行了調查,了解目前旅遊管理專業學生對本專業的認同評價情況,為營造有利於專業認同的生成環境、提高專業認同水平提供參考。

 1研究假設

 ?專業認同?是由埃裏克森首次提出的,是自我認同和自我發展的重要內容。白凱等人認為學科認同由專業學習、專業前景、專業意識、職業發展、專業投機、社會偏見、專業歸屬等7個維度構成[1]。邱宏亮等人認為導遊專業認同包括專業教學、專業前景、專業意識、專業歸屬和職業發展等5個維度[2]。再結合現實的情況,將旅遊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測量模型劃分教學、專業前景、專業意識、專業歸屬、專業發展、專業投機、職業偏見等7個維度。在此基礎上,提出研究假設:地方高校旅遊管理專業學生專業認同測量模型具有多維性,包含專業教學、專業前景、專業意識、專業歸屬、專業發展、專業投機和職業偏見。

 2研究設計

 為了解旅遊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現狀,筆者對福建省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旅遊管理專業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依據上述假設的七個維度,設計23道問題,對學生的專業認同情況進行調查。采用李克特量表,分為五個等級,分值分別為1~5分,分數越高者,代表其對專業的認同度越高,反之則越低[5]。本次調查壹***發放了350份問卷,最終回收的有效問卷為326份,有效率達到93%,符合要求。其中,男生72名,占22%;女生278名,占78%。從性別看,男女生數量差距較大,原因在於旅遊管理專業的生源中,女生要比男生多。

 3旅遊管理專業學生專業認同因子分析

 在進行因子分析前,先要進行題項的純化。題項純化標準是:(1)題項與總體的相關系數值小於0.4且刪除題項後內部壹致性?系數反而變大者刪除;(2)旋轉後因子載荷值小於0.4或者同時在兩個因子上的載荷值都大於0.4者刪除[2]。根據上述標準,使用SPSS21.0進行題項純化,23個選項最後刪除了10項,剩下13個題項進行因子分析。結果表明,13個題項的KMO檢驗統計量的值為0.872,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的值為1271.770,Sig值為0.000,符合探索性因子分析的要求。采用SPSS21.0進行因子分析,由方差解釋貢獻率來看,前3個因子累計解釋了70.363%的信息,符合要求,說明可以提取3個公因子。從因子分析的結果看,第壹個公因子?專業前景?;第二個公因子?專業歸屬與發展?;第三個公因子?專業教學?。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通過上述因子分析,驗證了文章開頭的假設,即地方高校旅遊管理專業學生專業認同測量模型具有多維性,只是從實際分析結果看,多維性只包括專業前景、專業歸屬與發展和專業教學3個維度,其中專業歸屬與發展包含了專業歸屬和專業發展的部分指標。

 4.2建議

 (1)提高教學水平,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教學工作是培養學生專業認同的重要途徑。所以提高學生的專業認同首先應該從提高教學水平、加強教師的專業素養著手。地方高校可以有計劃分派到國內外知名高校進行深造進修,完善、拓展其知識體系,提升其教育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鑒於旅遊管理專業強烈的實踐性和地方高校培養目標的職業化,增強教師的實踐技能顯得尤為重要。

 (2)尋求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教學中,要打破過往的以教師純理論知識教授為主的授課模式,嘗試創建以培養學生應用、創業、創新能力的職業技能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模式。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要將理論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結合地方高校特色,以案例教學和項目教學貫穿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講授為輔。

 (3)開展專業各項活動,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歸屬感。良好學習氛圍的營造需要校方和專業教師的***同引導。壹方面校方可以出臺指導學生專業認同和職業素質培養的相關制度文件,比如對學生的社會調查給予資金支持,由專業教師分別帶隊就知名的旅遊城市、旅遊飯店、旅遊集團等進行社會調查,形成書面報告進行交流學習,讓學生提升專業認知度和把握行業最新動態;另壹方面需要深化師生互動關系,讓教師走下講臺,與學生多些交流互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項活動,鼓勵學生創新,引導整個專業良好學習氛圍的形成,從而促進學生專業歸屬感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官春蘭等.特殊教育專業本科生專業認同現狀的調查研究-以兩所部屬全國重點師範大學為例[J].中國特殊教育,2011(4):22-29.

 [2]白凱等.旅遊管理專業的學科認同:量表開發與維度測量[J].旅遊學刊,2012(5):41-48.

 旅遊專業畢業論文範文二:旅遊管理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

 摘要:旅遊行業的特點決定了旅遊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必須具備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內容。但是我國旅遊管理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中仍然存在著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不夠、教育模式單壹、課程體系不合理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應通過優化教學模式、營造學術氛圍、實行校企聯合等方式,培培育旅遊管理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

 關鍵詞:旅遊管理;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

 創新能力是民族進步的靈魂、經濟競爭的核心;當今社會競爭,與其說是人才的競爭,不如說是人的創造力競爭。對於綜合性旅遊產業而言,創新型人才尤為重要。我國旅遊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是為旅遊業培養具有創新能力高端人才的搖籃,所以加強對我國旅遊管理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育的研究尤為重要。

 壹旅遊管理研究生創新能力概述

 (壹)創新能力的概念

 創新能力是指研究者運用積累的知識和經驗,經過科學的思維加工和再造,產生新知識、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是壹種思維作用動機、認知指導實踐的綜合性能力。創新能力強調的是壹種在打破常規的基礎上產生具有現實意義的東西的能力。

 (二)旅遊管理專業研究生需具備的創新能力

 (1)獲取和轉化知識的能力

 掌握豐富的的基礎理論知識是研究生進行創新的必要條件,沒有知識的積累,壹切創新都只是空談。在研究生階段,對於知識的獲取需要註意的有知識的廣度、深度以及獲取知識的速度。旅遊管理是壹個涉及知識面非常廣的專業,學生只有擁有了廣博的知識才能使自己的思維更加靈活。研究生階段學習具有很強專業性,對知識的獲取需更加深入,在?專?的基礎上再?破?。同時,快速獲取和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是知識創新的基礎和前提。知識是永無止境的,學術研究也是無止境的,加之旅遊業的迅猛發展,學生如果不能保證獲取知識的時效性,那麽創新就無從談起[1]。

 (2)開拓創新的能力

 墨守成規是發展的絆腳石,創新的意義在於?出新?,新是創新的本質,是創新的價值所在。要創新,就要突破常規戒律,突破固有的習慣,突破條條框框,突破已有經驗,突破過去的思維定勢。旅遊管理專業的研究生要善於用新思維、新方法、新角度看問題,突破舊的觀念,使用新思維方式對現有資料進行梳理和分析;在汲取優秀文化遺產的同時,賦予其新時代內涵;除需具備時代精神外,還要註重新資料的發掘考證,對其進行科學分析,古為今用,賦予新的內涵和外延。

 (3)預測和承擔風險的能力

 創新就意味著風險,任何創新都與風險相伴相依,充滿了不確定因素。旅遊行業本身也是壹個風險重重的行業,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使得旅遊管理創新型人才必須勇於承擔風險,對經營、管理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勇於接受挑戰,並能夠經受風險考驗,在困難中不斷開拓進取。

 (4)實踐和應變的能力

 創新能力的形成離不開學生的實際活動,學生只有在各種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不斷探索中產生新的觀點和思想火花,才能形成?求異?的思維,萌發創新意識。旅遊管理專業研究生在學習和研究過程中,需要更加註重實踐的作用,旅遊屬於服務性的行業,實踐和應變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將研究與實踐有機結合,在實踐中靈活處理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隨機應變,才能碰撞出真正符合實際的創新火花,使這些創新成果運用到實處,實現創新目的。

 (5)集成和移植創新能力

 集成創新能力是指創新行為主體采用系統工程的理論與方法,以提供特別優點的方式,將創新要素經過主動的優化、選擇搭配,使其相互之間以最合理的結構形式結合在壹起,形成壹個由適宜要素組成的、相互優勢互補、匹配的有機體,從而使有機體的整體功能發生質的躍變的壹種自主創新過程的能力[2]。移植創新能力指的是將已有的知識在不同的時空引進、消化、吸收並進行再次創新的能力[3]。旅遊管理專業是壹個覆蓋很多門類的學科,經濟學、心理學、歷史學等學科知識對於旅遊管理專業的研究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科合理整合可以使學生在思考問題時避免了直線思維方式,有助於創新思維形成,在研究學習中,旅遊管理專業的研究生要善於靈活運用交叉學科,采用不同的標準思考問題。

 二旅遊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旅遊業的迅速發展,市場對各層次旅遊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量急劇增長,對旅遊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

 (壹)創新是旅遊企業家的使命

 研究生培養的核心是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旅遊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職業定位已經和本專科旅遊管理專業的畢業生有了明顯區別,旅遊企業家已經成為了很多旅遊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職業選擇。創新是企業家的本質特征和核心使命,也是企業家精神的靈魂。對於欲在旅遊行業中有所作為的企業家而言,創新顯得尤為重要。旅遊作為新興產業,存在的機會和可以利用的資源都還很充足,需要旅遊企業家具有獨特的投資眼光,發現壹般人無法發現的機會,充分利用壹切可以利用的包括壹般人不能運用的資源,找到壹般人無法想象的辦法,創造性地進行開發,或者對已有資源重新進行整合,實現再次發現,為自己創造具有獨創性的事業保證。這些都需要企業家具備創新精神和能力。

 (二)創新是旅遊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核心

 旅遊企業核心競爭力是很多種能力的有機結合,它是旅遊企業自身控制的且不易被別的企業所模仿和復制的可以是旅遊企業在行業競爭中保持持久優勢的壹種綜合能力,創新是旅遊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4]。創新是旅遊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創新的主動與被動以及創新的快慢與效果也成為了旅遊企業在競爭中獲得優勢的關鍵。旅遊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不斷生成與強化,特別明顯地表現在開發潛在市場能力的不斷更新,強化產品的升級換代上。旅遊企業之間的競爭,最直接的體現是旅遊企業產品之間的競爭。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費觀念的改變,旅遊消費者對旅遊企業產品的需求也隨之更為多樣化。所以,絕妙的創意、經典的策劃和產品的不斷開發創新將對旅遊企業行業地位的提升及企業未來的長遠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創新是旅遊行業持續發展的推動力

 旅遊業是高度綜合的服務型產業。加快旅遊業持續健康地發展,必須樹立新的旅遊資源觀、新的旅遊產品觀、新的旅遊市場觀和新的旅遊投入觀,不能僅僅局限於對本行業的研究,而要拓寬視野,根據市場要求,並結合旅遊相關行業的發展情況,開拓新的旅遊市場,推出新的旅遊產品,開發引領創新型的旅遊消費方式。只有不斷更新,不斷改進,才能確保整個旅遊行業蓬勃發展。旅遊行業的發展需要具有專業旅遊管理知識的人才,創新型旅遊管理人才的優勢,對於促進旅遊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高校旅遊教育是我國旅遊管理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為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原動力。

 三旅遊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壹)學生自主創新意識不強,學術氛圍不濃

 我國研究生大多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對老師傳授的知識被動地接受,甚少對老師所講授的問題進行獨立思考,更鮮見提出自己的觀點,學術討論和交流的氛圍不濃。包括旅遊管理專業研究生在內的我國研究生普遍地養成了壹種依賴性接受知識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缺少教育發達國家所倡導的開放式追問風氣,沒有養成批判性思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形成良好的學術風氣是重要環節之壹。目前我國許多高校開展的學術活動相對較少,學術氛圍不夠濃厚,很少組織有研究生參加的科研實踐和學術活動[5]。很多學校研究生在研究生學習期間,因為導師的不同,即使在同壹學院或同壹專業,除了在公***課或全體大會之外學生基本很少聯系,那麽相互之間對學術問題的探討就很少。壹些導師忙於自己的教學和科研,對研究生的學術活動關註不夠,研究生學術視野狹窄,對學科國際前沿問題缺乏了解,科研能力、創新意識不強。

 (二)教學模式和方法落後,師資力量相對薄弱

 研究生教學與本科教學的方法有著本質區別,但我國研究生教學仍存在許多問題。很多學校教學模式單壹,歸納型和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仍被廣泛運用於旅遊管理專業研究生教學中。教學方法對課堂教學效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便教學內容再新穎、再先進,沒有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也很難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目前,我國研究生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導師仍舊采用灌輸式的?授之以魚?方法,而很少采用引導式的?授之以漁?授課方法。很多老師教學方式手段落後,很少利用先進教學設備進行輔助授課,很難激起學生興趣,影響教學效果。旅遊管理是壹個比較年輕的學科,師資力量還不夠雄厚,很多導師都是直接從別的專業轉入,知識體系不夠完備;大師級別的導師較少,師資力量相對於其他成熟專業較弱,嚴重影響了旅遊管理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

 當前我國旅遊管理專業研究生課程體系設置仍不夠合理,存在學分較多、公***基礎課偏多、課程體系缺乏層級性、實踐課比重不足、跨學科、跨專業課程較少、前沿性課程不夠等問題,沒有突出課程的專業性、前沿性、綜合性,不能充分反映交叉學科、邊緣學科和新興學科的新發展。旅遊管理是壹個跨多個領域的學科,但是很多學校對於此專業的研究生課程安排沒有體現這個顯著的特征,課程安排很少涉及除旅管理專業之外的其他專業課程。課程設置和本科專業課程部分重復。

 (四)創新與實踐結合的能力不強

 目前旅遊管理專業研究生教學仍主要是對於課本知識的課堂講授,這種方式不僅空洞乏味,而且理論和實踐脫節現象較為嚴重,忽視了對學生研究能力、實踐動手能力、綜合分析能力以及與社會溝通協調能力的綜合培養。很多學校只是註重學生發表的論文數量,註重學生所獲的學分多少,卻不註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對於本專業而言,學校和旅行社、酒店等旅遊企業的橫向合作是培養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需要學校和旅遊企業密切合作、協同發展,為旅遊管理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搭建堅實的平臺。

 四提升旅遊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具體措施

 (壹)重視知識積累,培養自主創新意識,營造良好學術氛圍

 知識積累是創新的基礎,任何創新都是在前人基礎上做出的,只有了解前人成果,才能實現超越。旅遊管理專業研究生培養,既要註重培養獲取和轉化知識的能力,也要了解問題的研究基礎,善於思考問題,在豐富的理論知識基礎上進行自主創新。學校要設法營造壹個良好的學術環境,努力創造教師到境外培訓、學習的機會,同時讓研究生積極參加各種學術活動。擴寬研究生視野、增長見識、鍛煉思維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學生通過參加學術活動,與同行接觸交流,孕育創新的思想,產生從事科學研究的興趣,聆聽專家和優秀代表的報告,相互交流,拓寬研究視野,啟迪思維,激發創新靈感,培養創新意識,促進自身創新能力的提高,使學生在壹種良好的學術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實現創新素質與創新能力的提升。

 (二)培養導師創新觀念,優化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

 對於研究生而言,導師的作用不言而喻。壹個擁有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導師往往能給予學生很多幫助,要讓研究生做出好的研究,導師首先帶頭垂範。這種垂範要體現在教授、示範、指導和控制等多個方面。學校要優化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可采取小班授課,采用講座式、啟發式、互動式教學,擴大自學比重,鼓勵研究生進行課程專題報告,互相討論交流。有條件的課程可以通過聘請院士、知名專家舉辦專題講座等形式進行。學校應該以旅遊管理重點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教學、科研建設為中心,加大經費投入,建立壹支年富力強的培養教育、科學研究、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師資隊伍。充分發揮學科教學帶頭人作用,推進教學工作的老中青相結合,創建教學質量高、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建立有效的團隊合作機制,推動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研究,促進教學研討和教改經驗交流,開發教學資源。

 (三)優化課程體系,拓寬學生視野

 要進壹步優化旅遊管理專業研究生課程體系結構。降低必修課程總學分,提高選修課比重;調整部分老化課程,增加包含新觀點、新方法、新內容的課程,鼓勵開設學科交叉的課程;鼓勵研究生跨專業、跨學科選課。由於旅遊管理專業的涉及面很廣,學校可以加入壹些旅遊相關專業的課程,如經濟學、歷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課程,打破學科界限,加大課程融合,培養學生廣博的知識面和良好的綜合素質。

 (四)加強實踐教學,在實踐中創新

 學校和學生都要提高對實踐的認識,實踐對於旅遊管理專業的研究生而言尤為重要,脫離了實踐,培養出來的創新型人才將無法真正服務於社會。學校需要提升實踐課程地位,通過實驗實訓課、旅遊企業調研、專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環節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和在實踐創新能力。旅遊資源富集區是旅遊專業學生見習和實習難得的社會課堂。在旅遊專業課的學習之余或者是學習過程中,可采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式授課,讓學生走出校門,帶著問題到賓館、風景區、旅行社去學習。在實踐中深化理論知識,在實踐中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創新,做真正適應社會需求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燁,王慶生.旅遊管理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培育模式研究[J].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62-65.

 [2]孫金梅,黃清.企業集成創新要素及評價指標體系[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6(5):97-99.

 [3]張林.培養醫學碩士研究生從?移植創新?到?自主創新?的能力[J].考試周刊,2009(40):197-198.

 [4]路文靜.旅行社企業競爭力研究[D].濟南:山東師範大學,2007.

 [5]葉建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缺失及其對策[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103-106.

 [6]姜乃力.高校旅遊管理創新人才培養措施探究[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4,(12):105-107.

 [7]陳福義.整合、創新及品牌營銷是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根本[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3,10(4):65-68.

 [8]王奕.人文社科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之路以重慶大學為例[J].中國研究生,2011(1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