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誰能幫幫我啊,我急啊。大家看看哪個好!

誰能幫幫我啊,我急啊。大家看看哪個好!

對泛娛樂化說“不”

看雲南電視臺《今日話題》,常見壹位男主持,或對鏡頭侃侃而談、或進非典病房、或涉湍急山洪、或在世博會采訪外國使節……短短數秒的鏡頭剪接,讓人們看到了《今日話題》的定位和及時性,而那位穿藍色西服的主持人,也從這檔節目更深地進入了人們的記憶中。

這位男主持,在2005年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持人專業委員會25周年征文獲獎名單中,他的名字周康梁和中國傳媒大學的知名教授、專家排在壹起,獲得了西南片區唯壹的壹等獎。在他那篇名為《從CCTV兩會報道看中國新聞主持人的發展趨勢》的征文中,以壹目了然的表格對比統計,縝密的思考清晰的思辨、開闊的眼界,向人們亮出了他的觀點:新聞播音員不等於“真正意義上的新聞主持人”,而“新聞節目主持人必須要有很好的新聞素質,富有新聞敏感性,具備良好的分析能力,目光犀利,見地深刻、獨到,能熟練掌握采編技能”。在電視節目和主持人的說詞愈來愈娛樂化的當今,周康梁的觀點顯得不同凡響。看央視,人們熟悉的新聞節目主持人白巖松、水均益、敬壹丹、方宏進、王誌等,誰不是從記者隊伍中走出來的,他們現場細致的觀察、發現、壹針見血的提問、評述,無不表現出很好的記者素質,無不在引導人們於輕松娛樂之余,也不妨“深刻”壹下,啟用我們天然就具備的大腦思考壹些問題。他們富有語言魅力的主持詞,已經讓越來越多的觀眾主動鎖定新聞。周康梁以自己從壹個新聞節目的記者到出鏡記者、編導、攝像、策劃、新聞主持人8年的切身經歷和對自己本職工作的真切熱愛,喊出了“新聞節目主持人的最佳人選應該來自於具有豐富新聞工作經驗的記者和編輯”的心聲,並對有的地方臺至今“仍然沿用著主持人念記者寫好的稿件、貼片頭片尾的方式使“不少有潛力的記者、編輯和主持人處於自生自滅的尷尬境地之中,表示了自己的遺憾和擔憂。

周康梁的思考是沈重的,如同普利策所說:“倘若國家是壹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上的了望者。他在壹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壹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暗礁險灘,及時發出警告。”曾在央視《東方時空》,擔任過編導、出鏡記者的周康梁,認定“新聞是可以做壹輩子的事業。”認定“做新聞要有吸納壹切的能力、要有運動員的狀態,思想家的激情。如果妳自己都僵化、怎麽能做好被稱為‘新聞’的工作。”然而在電視泛娛樂化的時代,周康梁自認為他僅能以壹顆深愛電視新聞的坦誠之心,借論文發出他雖然弱小但不失堅定的聲音。

謹防新聞過度娛樂化

隨著“資訊使人焦慮,何不娛樂使之”的口號在香港鳳凰衛視提出,梁冬成了最初的新聞娛樂化形象代言。在多元化的信息時代,這項舉措無疑是順應潮流、迎合了大眾口味的,因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壹時間,全國上下,效仿之為層出不窮,紛紛開始籌劃類似的節目。

冷眼觀之,這類節目的確贏得了不少觀眾,創造了較高的收視率和廣告收益,觀眾把新聞節目看得津津有味,既獲取了信息,又得到了身心的愉悅,達到了雙贏的效果。

然而,新聞過度的娛樂化勢必造成對新聞價值的把握失準。節目制作人過分地追求新聞的新奇刺激,甚至雇用攝像者蹲點大橋,守候輕生之人。三番五次地將這些人的跳橋過程進行報道,其中意義,究竟是敲響人們需緩解壓力的警鐘,還是通過電視屏幕帶領觀眾湊熱鬧、過把癮呢?後者在某些娛樂化新聞當中往往占據了主導地位。當新聞過分娛樂時,就變成無聊了。

過分地遷就大眾口味會造成壹種媚俗的傳媒狀態,使大眾的價值判斷水平降低,這樣的價值判斷水平反過來又會影響傳媒。如此惡性循環,最終受到損害的既是受眾,也是傳媒自身。(

新聞可以娛樂化嗎?

瞧瞧吧,就連CNN都抵擋不住新聞的好萊塢化,用壹名BBC的老記者以英國式禮貌所形容的就是:莫非新聞正在走進壹個小道消息的走廊裏?

從壹九九五年以後,美國電視所有的新聞故事都有了壹個***同的新標準,就是以辛普森案件審判的電視轉播和報道方式為衡量標準。緊接著,萊溫斯基醜聞更加把美國電視新聞推到極致,有美國資深電視人形容說,從萊溫斯基事件的曝光那壹刻起,就打開了美國電視媒體最丟人的壹章 —— 當時正值教皇約翰·保羅二世訪問古巴,為了報道最具歷史性的時刻,美國幾大電視網和上百個地方電視臺投入了數百萬美元,派出幾千名記者趕往那個島國。場面之壯觀,只需用壹個畫面就可說明:幾大電視網聯合租用了壹條巨輪由美國向古巴運送電視設備。僅CNN壹家就派去了將近百人,采訪費用為壹百二十萬美金。在美國有羅馬天主教徒超過六千萬人,遠多於全球其他地區,教皇在美國特別得人心,所以做好教皇訪問古巴的新聞,是任何壹家電視臺提高收視率的良機。那些日子,美國新聞機構在哈瓦那壹口氣占據了幾家酒店,酒店整幢大樓都成了新聞工作間,樓頂和後院架滿了衛星碟,裝滿設備器材的卡車沿街排滿壹線,建築物上布滿了通訊線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這時,卻刮起了北風——華盛頓刮起了萊溫斯基的旋風。當這個白宮實習生宣布她同克林頓總統有染的消息傳出時,僅僅在幾個小時之內,包括彼得·詹寧斯、丹·拉瑟、湯姆·布羅考和特德·科貝爾等人在內,當時在哈瓦那的各大電視臺的幾乎每個名主播都立刻收拾行裝打道回府,甚至根本就不想想,每家電視臺在華府都有足夠的人員報道這壹(只不過剛剛開始的)醜聞!

為什麽會出現這樣荒謬的景象?答案很簡單:各大電視網之所以都立即放棄古巴,因為是白宮發生了性問題。答案很簡單:性,總是最賣座的。電視新聞的主管們都不約而同地斷定,比起訪問古巴的教皇,性醜聞有更多的觀眾。

這樣的例子在美國電視新聞中屢見不鮮:二○○三年八月二十日,正當CNN知名財經記者朗達·阿恰夫樂(Rhonda Achaffler)從紐約股票交易所大廳做現場報道時,亞特蘭大總部的控制室突然在她的報道中加入了音樂。稍後,在她的報道中出人意料地插入了壹種專治男性陽痿的新藥“樂威壯”(Levitra),它的生產商德國制藥化工股拜耳希望能夠爭奪威而鋼(偉哥)市場中的份額……

如今,就連戰爭都要同電視新聞配合。壹九九壹年那場海灣戰爭,據說五角大樓就有意把開戰的時間設定在方便CNN做現場直播的最佳時段,而二○○四年這場戰爭的開場“斬首行動”,不但是早早廣而告之全世界媒體,並且依舊是在美國的電視網絡的“晚間新聞”黃金時段開打。簡直就是壹場全球電視秀或者壹場體育表演秀。這又使我想起二○○壹年那場阿富汗戰爭開打那天,首批轟炸喀布爾的壹批美國飛行員回到“小鷹號”航空母艦之後,壹個飛行員向采訪其感受的電視記者說:“當我起飛去作戰時,感覺就好像參加壹個受到千萬人歡呼的橄欖球比賽!”

電視新聞娛樂化到底是腐蝕了電視臺,還是加強了電視臺,這是壹個爭論不休愈吵愈烈的問題。但即使是在爭吵中,分寸總還是有的。可是當我們正在俄羅斯報道別斯蘭人質慘案時,國內有消息說,某電視臺編輯竟然發明出競猜別斯蘭到底死了多少人這樣的遊戲。這就超出了行業規範,自然就引起了民憤,後來的結果可想而知。不久俄羅斯傳媒也紛紛報道了中國廣播電視當局關於禁止搞手機投票競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