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成立簡史
美國國安會是美國政府討論和研究重大戰略決策的核心組織,為總統國家安全和外交事務方面的決策提供參考。
美國是世界上第壹個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國家,美國總統為國安會主席。目前,定期參加會議者包括副總統、國務卿、國防部長、財政部長和國家安全事務顧問。此外,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是國安會法定軍事顧問,美國國家情報總監是法定情報顧問。經常參加會議的還有白宮辦公廳主任、美國司法部長、美國國土安全部長等重要官員。艾森豪威爾時期設立了壹個總統特別助理來處理國家安全事務,後來這個頭銜定為“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也習慣性地被稱為“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國家安全事務顧問是國安會日常工作的負責人,由總統直接任命,無需經過國會批準。當然,其實際權力的大小,完全取決於總統的信任度和政治需要。
美國的國安會誕生於冷戰的風雨之中。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美國密蘇裏州的富爾頓發表了壹個題為“和平砥柱”的演講。這個講話,被後人視為冷戰正式開始的標誌。壹年後的7月26日,美國國會通過了《1947年國家安全法案》,國安會由此誕生。國安會下設中央情報局,協調政府各部門的情報工作。
美國的國安會起初並無太多權力。時任總統杜魯門擔心這個機構權力太大,會影響自己的權威。1947年9月26日,他第壹次參加了國安會會議,此後國安會的會議他只參加了1/5。國安會工作人員缺乏,不能經常開會,總統也常繞過它決策,並直接指示各部部長執行。
隨著冷戰的加劇,國安會身上的“情報血統”得以凸顯,這讓杜魯門看到了國安會的價值。當時,擔任國安會情報顧問的是中情局局長。國安會開會時,經常由中情局局長率先匯報有關情況,然後進行討論。此後幾十年,抓情報和采取秘密行動壹直是國安會的重要功能之壹。由於壹些秘密行動被曝光後給總統帶來尷尬,裏根時代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弗蘭克·查爾斯·卡盧奇改組了國安會,提出國安會主要職能是向總統提供政策咨詢,協調政府工作,秘密行動應由中情局去執行。
然而,這並未改變國安會在安全領域統攬全局的地位。目前,美國有16個情報機構,除中情局這個獨立情報機構外,還有國防部下屬的國防情報局、國家安全局等軍情部門,司法部下屬的聯邦調查局和美國緝毒局。此外,國土安全部、能源部、國務院和財政部也各有情報機構。這些情報機構由國家情報總監統管,他又將情報匯總到國安會。
為了美國的國家利益,國安會可以在東西方情報戰中大打出手,也可以推動震驚世界的秘密外交,更可以站到反恐的第壹線。2001年9月11日,紐約世貿大樓遭到恐怖襲擊。從那壹刻開始,美國的國安會有了壹個新的使命:反恐。當天晚上9時,時任總統小布什對全美發表電視講話,隨後立刻召開國安會會議,拍板“嚴懲策劃和發動這些襲擊的組織及任何庇護這些組織的國家”。10月7日,美國主導的聯軍開始進攻阿富汗“基地”組織和塔利班,“反恐戰爭”正式打響。小布什還成立了國土安全委員會,建立了國土安全部,與國家安全系統平行,以加強美國的國內安全工作。
小布什的8年總統任期,“反恐”是其底色。在他的第壹個任期內,把持國安會的是兩位鷹派人物:副總統切尼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缺少軍方背景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康多莉紮·賴斯對反恐戰爭比較外行,但小布什非常信任賴斯,無論出訪國外還是在戴維營度假,他身邊總有賴斯的身影。白宮甚至流傳這樣的說法:總統會聽副總統切尼的意見,對國務卿鮑威爾的提議也很重視,但總是和賴斯商量後做最後決定。
2009年,奧巴馬上臺。他對小布什的“反恐戰爭”壹直持批評態度,力主從阿富汗和伊拉克戰場抽身。入主白宮後,他做出壹些改革姿態,包括將國土安全委員會並入國家安全委員會,精簡了機構設置,強化反恐情報的***享。
在加強反恐措施方面,奧巴馬毫無松懈。他選擇了海軍陸戰隊上將瓊斯擔任自己的第壹任國家安全事務顧問,以彌補自己在安全事務方面經驗的不足。接替瓊斯的是他的副手湯姆·多尼倫,後者在個性上與奧巴馬更合拍,與奧巴馬核心圈關系也很密切,其妻子凱西曾是副總統拜登夫人的辦公室負責人。如今的安全事務顧問蘇珊·賴斯,更是奧巴馬的親信。在國安會領導之下,刺殺拉登等壹系列反恐行動得以展開,美軍的無人機襲擊行動也在全球多個熱點地區進行。美國反恐專家穆德表示,“基地”組織曾是美國的心腹大患,如今其影響力已大大消退,意圖襲擊美國的恐怖組織也減少了,雖然始終有恐怖分子揚言襲擊美國,但行動能力今非昔比,而這也證明了國安會反恐機制的有效。
美國國安會從無到有半個多世紀,產生了不少“明星型”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其中,值得壹提的是基辛格,他是尼克松主政時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
在基辛格之前,時任總統肯尼迪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邦迪權力很大,肯尼迪及其繼任者約翰遜不斷升級越南戰爭的行動,就是在邦迪等人的催促下實施的。邦迪還搞過與中國有關的“秘密動作”。上世紀60年代,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決心和新中國建交。1963年秋,他派前總理富爾以私人名義訪華,商談建交。10月24日,邦迪收到中情局的情報,認為中法不會建交,戴高樂“得看華盛頓有什麽反應”。但邦迪不放心,仍多方試探戴高樂的態度。11月2日,毛澤東接見了富爾,中法建交談判順利結束。1964年1月,法方通知美方,法國即將與中國建交。約翰遜急壞了,找邦迪商議。邦迪說,這時唯壹的辦法是不讓臺灣的蔣介石當局宣布與法國斷交,企圖造成“兩個中國”的現實,讓北京難堪。但這樣的小動作,最終被證明無濟於事,淪為笑談。
接下來的基辛格吸取了邦迪的教訓,表現不俗。為結束1973年到1974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基辛格乘飛機輾轉往返於以色列、埃及和敘利亞進行調解,“穿梭外交”壹詞因此而誕生。他還在中美關系解凍過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1971年7月,他秘密訪華,周恩來與他舉行會談。當時,周恩來嚴肅地批評了美國對越南的侵略,也批評了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錯誤立場。基辛格恭恭敬敬地聆聽。中美關系是基辛格壹生引以為豪的成就,因為這改變了世界局勢。他是唯壹壹位健在的見過所有新中國最高領導人的美國政治家,至今在中美關系上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基辛格之後,活躍於外交舞臺成為美國國家安全事務顧問的壹個傳統,這個位置上又先後出了不少外交名人。卡特時代的布熱津斯基,老布什時代的斯考克羅夫特,小布什時代的康多莉紮·賴斯,奧巴馬時代的多尼隆、蘇珊·賴斯等都是如此。當然,假如總統更看重國務卿,或希望大權獨攬,情況就不同了。裏根就不重視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執政期間換了6名顧問,且他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不能直接向總統報告,是歷屆總統班子裏最沒權力的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