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礦山遊(楚雄小水井金礦-1)
據陪同我的礦山地質工程師老張介紹說:按《雲南區域地質誌》的劃分,礦區屬揚子準地臺、川滇臺背斜、滇中臺陷、楚雄凹陷哀牢山造山帶的紅河剪切帶後陸盆地,呈窄長條狀平行造山帶分布(圖1)。
礦區及外圍出露上三疊統雲南驛組第二段、第三段,兩者約占礦帶面積的80%以上,為該區主要成礦層位。尚見少量上三疊統羅家大山組、花果山組、白土田組。
楚雄市小水井金礦及其外圍,在區域構造上屬紅河斷裂東側的哀牢山造山帶後陸盆地。盆地於印支期形成後接受了中生代(主要為上三疊統)沈積,於燕山期遭受褶皺變形形成復式背斜,構造線NNW方向,與紅河斷裂平行,主背斜軸線大致沿禮社江分布,兩翼次級褶皺發育。規模較大的有發育於主背斜西翼的泥格底向斜和東翼的峨苴向斜及大水井向斜等(圖2)。
該復式背斜核部地層為雲南驛組二段,兩翼依次為雲南驛組三段、羅家大山組、花果山組、白土田組。其中,西翼因緊靠紅河斷裂,相對於東翼地層斷失較多,出露寬度小。該復式背斜規模較大,主背斜軸線向北可至彌渡,向南可至雙柏密架街。背斜在北部稱為依皮堵背斜,在南部稱為龍崗背斜。
復式背斜兩翼發育與褶皺軸線壹致的斷裂,總體為NW~SE走向,相互平行延伸,局部有帚狀分支復合現象。沿斷層帶碎裂巖、角礫巖發育,多為鐵泥質膠結。斷裂旁側發育牽引褶皺、節理、裂隙。斷裂走向西翼總體向西,局部向東傾;東翼總體向西,局部向東傾,傾角50O~70O。主背斜軸線兩翼構成背沖式逆沖推覆構造系。
區內還發育壹組NE向斷裂,斜截上述早期NNW向構造。該組斷裂為陡傾平移斷層,錯斷早期NW向構造,兩側礦體及地層亦明顯錯位,破壞了礦體和構造連續性,給掩蓋較多地段的找礦帶來壹定難度,幸該期斷裂規模小,沿走向延伸不長。
區內巖漿巖出露較少,僅在礦區外圍山尾巴NE方向雲南驛組三段中局部零星出露正長斑巖、雲斜煌斑巖,近期又在大坎子金礦發現少量雲斜煌斑巖,但規模均較小,呈細小巖脈狀產出,與金礦化無明顯關系。其中,新鮮煌斑巖脈中的絹雲母KAr年齡值為500.9Ma.BP,屬喜馬拉雅期。
登上小水井金礦,眼前的礦床特征盡收眼底。
小水井金礦沿小水井斷裂破碎帶呈透鏡狀、似層狀或囊狀體產出。該斷裂傾向NE,傾角60°~70°,沿走向被後期NE向斷裂錯斷分割成多個塊段。斷裂含礦部位NE盤(上盤)為雲南驛組二段第二亞段碎屑巖,SWW盤(下盤)為雲南驛組第壹亞段泥晶灰巖,由南至北分別為蘇布金礦、小水井金礦,大坎子金礦、西西郎金礦等呈不等距零星分布於該斷裂破碎帶上。下盤所處位置大多較陡,局部甚至為陡劈。破碎帶及上盤碎屑巖相對平緩或呈平臺地貌,礦體主要分布在陡緩交接部位及靠近平臺壹側,屬典型的斷層線型。
含礦斷裂破碎帶上巖石多為未膠結的碎裂巖,少量膠結較緊密的構造角礫巖、灰色泥晶灰巖和灰黃色碎屑巖的混雜巖。其中,靠近下盤的SW側則以泥晶灰巖為主,灰黃色碎屑巖次之,多為鈣泥質膠結的構造角礫巖,少部分為未膠結的構造碎裂巖。局部可見較為集中、寬3m~5m、長5m~15m的灰巖構造透鏡體,但多為礦化較弱或未礦化的夾石。靠近下盤SW側~靠近上盤的NE方向,破碎帶構造巖中泥晶灰巖逐漸減少,碎屑巖逐漸増多,碎斑粒徑逐漸變小,上部常為無泥晶灰巖成份的碎屑巖質碎裂巖。礦石本身即為斷層破碎帶的構造角礫巖或構造碎裂巖。雲南驛組第二段二亞段碎屑巖沿走向不穩定,作為上盤隔擋層,在小水井斷層走向上部分地段缺失,直接導致部分地段礦化較弱或無礦化。
野草淡淡泛黃和周邊農人西瓜的叫賣聲毫不客氣地提醒我們這裏的秋天已經到了,秋季的小水井金礦處處散發著成熟味道和收獲的喜悅。
我隨手揀起壹塊金礦石,用放大鏡觀察小水井金礦的礦石礦物組份,礦石礦物組分簡單,褐鐵礦、黃鐵礦及唯壹有用組分微粒自然金;脈石礦物為石英、玉髓、方解石,少量絹雲母、水雲母和螢石。
據地質資料介紹說,小水井金礦的礦石化學成份亦較簡單,經不同金品位組合樣品多元素分析平均結果為:Ag1.66g/t,Cu0.03%,Bi0.03%,As0.03%,Mb0.002%。可以看出,礦石伴生有用元素含量較低,無綜合利用價值;有害元素As,S含量亦低,對堆侵法提金十分有利。
小水井金礦中金的賦存狀態:據電子探針測定,金在反光鏡下呈金黃色,圓粒狀或不規則狀,粒徑在0.003mm左右。以單礦物形態存在,賦存狀態主要有兩種包裏狀:自然金被褐鐵礦、石英包裏,說明應早於褐鐵礦和石英形成;裂隙狀自然金沿石英微細裂隙產出,該類金的形成應晚於石英。石英和褐鐵礦為金的載體礦物。其中,褐鐵礦為原生黃鐵礦氧化而成,部分保留有黃鐵礦假晶,它形細粒狀褐鐵礦載金含量相對較高,而粗粒、具黃鐵礦假象的褐鐵礦含金較差。矽化形成的微細粒石英含金較高,充填於裂隙中的次生石英幾乎不含金。
小水井金礦山的山坡上莫名其妙地出現壹條路,似畫,似夢,又似高原上的盤山路。恍惚間,但見兩輛越野車壹前壹後像幽靈般向高山深處行進,我才確信這確實是壹條天然的土路。車與路都在綠色的山間慢慢移動。
由於金礦區地形高差較大,礦帶所處位置亦較高。礦體埋藏於淺表部,目前控制到的礦體斜深壹般為20m~30m,最大達100m(17勘探線)。均為氧化礦。礦石中硫化物及矽酸鹽礦物大部分組份淋失,使礦體變富,品位升高。礦石具它形~半自形粒狀,包含交代、碎斑等結構,以角礫狀、碎裂狀構造為主,局部具孔洞或裂隙構造,其結構構造與斷層帶構造巖基本壹致。
小水井礦山上的灌木叢生長得異常茂盛,造型奇特且富有詩意。用“鋪天蓋地”來形容連片灌木叢的長勢壹點也不誇張。有些灌木長得很壯碩,壹根根造型各異地立在山上,形成優美的弧線或不規則的線。這些灌木叢千奇百怪,有的像幾何圖形,有的像牛羊,有的像象形字,反正遠看近看都像是壹幅難以看懂的寫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