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裏巴人是什麽意思?
出處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裏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用法 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示例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現在是'陽春白雪'和'~'統壹的問題,是提高和普及統壹的問題。”
近義詞 通俗易懂
反義詞 陽春白雪燈謎 望鄉戰國時代流傳於巴、楚交匯之地的《下裏巴人》,應該是周武王伐紂時巴人樂歌的歷史延續與自然演進。關於《下裏巴人》的記載始見於宋玉的《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裏》《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
中國流傳的“下裏巴人”的成語故事,講的就是2000多年前戰國時,有客人在楚國郢都唱巴人歌曲,壹曲“下裏巴人”,“國中屬而和之者數千人”。這可以說是有史記載的世界上最早最有名的“流行歌曲”了。巴部族以白虎為圖騰,以部落首領廩君(傳說是白虎的化身)為祖,勇猛且善歌舞。公元前1000多年前,武王伐紂,聯合八百諸侯,其中“巴師勇銳,歌舞以淩殷人”。
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壹部分保留在古籍中,壹部分埋藏在地下,壹部分流傳在民間。民間文藝之所以千古流傳而不絕於世,在於它通過人民大眾世代口頭傳承的形式,既可以免遭“焚書”之劫,又可避“文字獄”之難。戰國時期流傳於巴、楚民間的《下裏巴人》,便是由古代人傳承下來的原始樂歌,巴人是壹個歷史十分悠久的民族,其歷史可上溯至夏禹時代。
宋玉將當時(楚王即楚襄王,其年代在公元前3世紀)楚地傳唱的歌曲分作三類:壹類之《下裏巴人》相當於現代的通俗歌曲;二類之《陽阿》、《薤露》比較通俗;三類之《陽春》、《白雪》為高雅歌曲。
後來泛指通俗文藝,如:
譚、婁純正儒者,那得動意於下裏巴人。——清·李綠園《歧路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