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的嶗山有什麽神秘之處?
嶗山又稱勞山、牢山,亦名輔唐山,位於山東省青島市,東面臨海,面約300平方公裏,距青島市4公裏。
山自古有?神仙之宅,靈異之府?海上名山第壹?之稱,宋元以來,寺觀次第興建,遂成道教名山,現存有上清宮,下清宮,太平官,華樓官等。史載,遠在吳越時代,嶗山就有道家居住,此後兩千多年香火不絕。最盛時全山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道眾壹、二千人。
著名道士邱處機,劉誌堅、王漁洋、高風翰等都曾來此,多有題刻。蒲松齡以此地事物為襯托寫出了《嶗山道士》這樣膾炙人口的故事。由於與道教之緣,嶗山成了與青城可以比美的道教名山,有?青城姊妹?之稱。
太清宮建於北宋初年,是嶗山十余處寺觀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道觀。現有殿宇140多間,分為三宮殿、三清殿、三皇殿等三組建築,另有忠烈祠、經神祠二處庭院。
三宮殿前有兩株四五百年的山茶樹,壹株花開紅艷似火,壹株活白如雪。樹下有壹大青石,刻有?絳雪?二字。三殿西側有壹小院,傳為蒲松齡當年居所,《香玉》,《嶗山道土》等名篇即在此寫成。嶗山以?仙境?著稱,三官殿的逢仙橋,上清宮的有千年樹齡的銀杏仙樹,白雲洞二仙臺的會仙臺,北九水的仙人髻,仙姑洞及八仙墩、迎仙觀、霞仙合等,這裏的山是仙山,水是仙水,石是仙石,壹草壹木,壹樓壹閣都染上了仙氣。
嶗山還是壹座披著神秘色彩的山,自古便以神仙洞天窟宅而聞名海內。吳王夫差曾在此遇到神人,李白也在此與仙結交。現蟠桃峰山腰,有壹塊刻著李白遊嶗山的碑石,上刻?願隨夫子天壇上,閑與仙人掃落花?詩句。
嶗山東臨大海,遙望扶桑,山海勝景,奇石綠樹,確為隱佳地,難怪道士、詩人們在此結廬,以避塵世之紛擾。
嶗山還以山奇石怪享有盛名。行在山中,可見峰巒四起,有的飛上九霄,只在雲霧的輕紗圍繞中露出尖頂;有的直入大海,壹去無蹤。山勢陡峭,懸巖如削如切,造型變化無常,千姿百態。通體完整的石障,層巖重疊的石山,巨大的圓石壘成的石嶺,在晴空麗日之下,突兀巍峨;在白雲四合之際,又變化萬端;加之山下部的蒼郁林木,更使人感到仙境之妙。
從中路登山,可盡覽山形的奇特。壹水附近,有壹酷似昂首高叫的駱駝的山嶺,對面又有壹座如壹頭躍起的猛虎的山峰,這就是虎鴕相鬥的飛虎崖。進入三水,只兩峰並列,峽谷深幽,山徑穿於谷中,眼前奇峰不絕:如倚天劍般拔地而起的折雲峰,象丹鳳淩霄的飛鳳崖。臨近五水,路旁又出現壹奇妙景觀,山右側,壹排壹二百米的疊峰相接,赭黃色的石壁上巖隙平列,自山頂直達山腳,形成壹個個長形條狀石巖,如幾十艘巨艦上的風帆,故名錦帆峰。其次還如蟠桃峰、石門峽、小西天、芙蓉峰、華表峰、錦羊石等,各以象形而命名,美不勝收。
嶗山不僅山奇,而且水好,浩渺的大海,環繞嶗山,站在山頂,東望大海,真使人心曠神怡。山上,更有九水風景區,其中以音瀑為最佳,潮音瀑深藏幽谷,群峰環繞,上涵嶗峰,下臨深澗,不見其瀑,先聞其聲,而且其聲有如青島的海潮之聲,故名。
瀑布從右門瀉下,形成S型的三折瀑布:第壹折短,第二折長,註人半壁凹陷的石臼中,臼滿翻出,形成第三折,順壁而下,高達數丈,跌落深潭。經三次跌擊,在這四壁合圍的深谷中,瀑音包然,山鳴谷應,聲音不同他山之瀑。
嶗山有仙、有山、有石、有水,嶗山的道教宮觀、日出與雲海,都極富盛名;南線是流清河和埡口;東線是仰口;中線是北九水;走水路在太清灣登陸的遊客主要遊覽太清和上清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