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企業家事跡
1990年,王傳福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碩士畢業,並留在該院301室工作,按部就班地歷任副主任、主任、高級工程師、副教授,還曾帶出過壹批研究生。
在研究院工作了5年的王傳福,某壹天忽然發現作為自己研究領域之壹的電池面臨著巨大的投資機會。當時要花2萬-3萬元才能買到壹部“大哥大”,而欲買者趨之若鶩。王意識到手提電話的發展對充電電池的需求會與日俱增。而在他這個教授看來,技術不是什麽問題,只要能夠上規模,就能做出大事業。1995年2月,王傳福毅然下海經商,在深圳註冊了比亞迪實業。
王傳福上項目還有他的獨到之處。與國內很多企業盲目追求現代化,往往不切實際地花大價錢引進國際領先水平的生產線相比,王傳福從頭到尾都是自主開發研制產品。不僅如此,王傳福在工藝、原料和質量控制、降低成本等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此外,王傳福直接介入供應商的材料開發環節,利用比亞迪強大的科研能力,***同制訂降低成本的方案。如鎳鎘電池需用大量的負極制造材料鈷,如果進口國外性能較好的鈷,成本極高。比亞迪與深圳某公司合作,在明確了國內外鈷的品質差距之後,制定了提高國產鈷品質的詳細辦法,終於使國產鈷達到國際品質要求,同時較國外產品成本低40%.由於負極材料應用極廣,比亞迪僅此壹項,壹年就可以節省數千萬元。
1995年下半年,王傳福試著將比亞迪的產品送給臺灣最大無繩電話制造商大霸試用。沒想到的是,比亞迪產品優秀的品質,低廉的價格,引起了大霸濃厚的興趣。當年底,大霸毫不猶豫將給三洋的訂單給了王傳福。
1997年,比亞迪已經從壹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成長為壹個年銷售近1億元的中型企業。3年來,比亞迪每年都能達到100%的增長率。
1997年,金融風暴席卷東南亞,全球電池產品價格暴跌20%到40%,日系廠商處於虧損邊緣,但比亞迪的低成本優勢越發顯得遊刃有余。飛利浦、松下、索尼甚至通用也先後向比亞迪發出了令人激動的大額采購訂單。在鎳鎘電池市場,王傳福只用了3年時間,便搶占了全球近40%的市場份額,比亞迪成為鎳鎘電池當之無愧的老大。
在鎳鎘電池領域站穩腳跟之後,王傳福緊接著抓住了第二次機會,開始研發蓄電池市場具有核心技術的產品鎳氫電池和鋰電池。為此,王傳福投入了大量資金,購買最先進的設備,搜索最前沿的人才,並建立了中央研究部。當時鋰離子電池是日本人的天下,國內同行不相信比亞迪能搞成,據說王傳福當時在業內受到了嘲笑,但他相信這是機會。
隨後,王傳福專門成立了比亞迪鋰離子電池公司,這壹決定在今天已經結出碩果。根據《日經電子新聞》的統計,目前比亞迪在鋰離子電池和鎳氫電池領域僅排在三洋、索尼和松下之後,成為與這三家日本廠商齊名的國際電池巨頭。
目前,比亞迪的生產規模達到了日產鎳鎘電池150萬只,鋰離子電池30萬只、鎳氫電池30萬只,60%的產品外銷,手機領域的客戶既包括摩托羅拉、愛立信、京瓷、飛利浦等國際通訊業巨頭,也有波導、TCL、康佳等國內手機新軍,而無繩電話用戶包括偉易達、松下、新利等行業領導者。比亞迪壹躍而成為三洋之後全球第二大電池供應商,占據了近15%的全球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