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文縟節的拼音和意思
繁文縟節的拼音是fán wén rù jié,意思是比喻過分繁瑣的儀式或禮節。也比喻其他繁瑣多余的事項。出自《上圓丘合祭六儀》:“儀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節,則壹歲可以再郊。”
繁文縟節的成語典故:三千多年前,周武王伐紂,取了殷人的江山,大封諸侯。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分封到今天的山東曲阜壹帶,是為魯公;而武王的軍師姜太公被分封到今天山東的海邊,是為齊公。
武王去世後,周公姬旦因為輔佐年幼的君主成王,壹直在首都的朝廷做官,魯公由他的兒子伯禽擔任。伯禽到魯國上任,過了三年才給周公匯報他治理的情況。周公問,為什麽這麽遲才來?伯禽回答說:“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而後除之,故遲。”
而姜太公到齊國後,過了五個月就向周公匯報工作。周公問,為什麽這麽快?太公說:“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也。”兩相對比,周公慨嘆說,“嗚呼!魯後世其北面而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成語用法如“不知道南宋比現今如何,但對外敵,卻明明已經稱臣,惟獨在國內特多~以及嘮叨的碎話。 ”魯迅《墳·看鏡有感》;《四世同堂》:文化是文化,文化裏含有許多許多不必要的繁文縟節,不必由他去維持,也不必由他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