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nazism

nazism

第壹個答案:

希特勒的納粹德國的覆亡在很多人看來是因為他那幾個眾所周知的戰略性錯誤和壹些關鍵時刻的不佳運氣.比如他選擇的向蘇聯宣戰和讓人沮喪的俄羅斯嚴冬.

我認為希特勒的外交敏銳性要強過他的軍事戰略眼光,但也並非是說他的軍事戰略眼光壹無是處.進攻蘇聯的選擇和時機都基本沒有問題,如果非要為戰敗找到壹個理由那就是俄羅斯太大了,然後就是突然的南斯拉夫事件耽誤了德國人的寶貴時間.這壹點好多德國高級將領都承認過,南斯拉夫危機的處理使巴巴羅薩推遲了大概4周,而德國人離勝利也大概就是4周時間,就在這個時候,冬天提前到了.

1933-1936的德國外交顯的極為精明,如果讀過那段德國訛詐史妳真的會為希特勒的狡詐與膽略折服.這段歷史的詳細經過我不想多說,給我的啟發是:1弱國肯定無外交;2敢於不怕戰爭,訛詐到底的人會在實力相當而且不威脅對方根本利益的情況下勝出;3要大範圍的和縱連橫;4沒有人會真正遵守會帶來災難的條約;5要看到敵人性格上的弱點.

1936年後的希特勒有些忘乎所以的感覺,盡管他的大戰略壹直沒有什麽太大的問題,但是壹些小事情上的沖動卻毀掉了他終極目標的實現機會.比如說上邊說的南斯拉夫危機,還有著名的基輔圍殲戰等.這裏又提到了俄羅斯問題.德國的處境和與俄羅斯結盟時期的拿破侖法國極其相似.打垮了歐洲除英國於俄羅斯外的所有敵人,卻在與俄羅斯的決戰中失敗.

如果說德國與1810年代的法國有什麽不同的話那就是,法國可以不打俄羅斯便可保障起歐洲霸權,因為法蘭西帝國的實力和當時的俄羅斯相比我以為是不成比例的.而納粹德國不同.希特勒和斯大林是真正的同類,兩個人都要追求歐洲大陸的霸權,而且蘇聯在和德國壹起瓜分掉波蘭以後肯定就意識到和自己的盟友德國人的戰爭已經不遠了.他們已經開始積極備戰,部隊開始有步驟的更換裝備補充人員,但是蘇聯人的判斷是戰爭將開始於1942年,所以他們所有的戰備工作應該說只是剛剛開始.這也就是我所說的德國進攻蘇聯的時機沒有問題的原因所在.戰爭並不總是爆發在自己完全準別充分的時間,但壹定要努力讓它爆發在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時間.希特勒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堅決的選擇了對蘇宣戰.戰局的發展也證明了他這個時機選擇的正確性.

想起孫子所說的,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查也.希特勒在壹些小事情上的小不忍與小沖動終於亂了他的大謀略.

第二個答案:

納粹黨給人的歷史啟示

說到納粹黨,就不能不談及作為德國二十世紀初的主要政治思潮與運動的納粹主義。納粹主義(nazism),意譯是“國家社會主義”或“民族社會主義”。但納粹主義並非是壹個嚴格定義的意識形態,而是壹些政治觀點的集合:極端愛國主義、種族主義、極權主義、反猶太主義,與限制宗教自由。

德國經過了第壹次世界大戰戰敗後,由於戰爭的消耗,以及全球性的金融危機,1929年至1933年,德國經濟開始出現了嚴重的蕭條,緊密伴隨著的是失業和通貨膨脹的加劇,至1933年希特勒剛上臺時,德國經濟幾近崩潰,失業率高達33%,通貨膨脹率增長了100%,德國6600中,失業人數竟然高達600萬,上百萬人在街上遊蕩,由於長期找不到工作,他們連房租都交不起了。

再加上由於德國戰敗而簽署的《凡爾賽條約》,德國不僅割地賠款,還遭受了極為嚴厲的經濟和軍事制裁,德國的經濟每況愈下。德國人正是在極度惡劣的經濟環境和外交屈辱的困境中,孕育了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這樣的時代背景,為時刻聲稱代表著人民最大利益、代表著國家發展方向的納粹主義運動的興起提供了土壤。

至1932年,由阿道夫·希特勒領導的納粹主義運動先鋒德國國家社會工人黨(簡稱納粹黨),從1925的2.7萬人,短短7年增至140人。從而使納粹黨由壹個微不足道的小黨壹躍成為國會內第壹大政黨。在1932的國會選舉中,該黨議席從12席增至230席。1932年11月,在德國民眾和議會的普遍呼聲中,希特勒被任命為總理,並於次年上臺執政,納粹黨也成為執政黨。

希特勒上任伊始,就對德國人民宣布要“拯救德意誌的農民,維持給養和生存基礎!拯救德意誌的工人,向失業展開壹場大規模的全面進攻!” 從這個目標出發,希特勒主張“反對自由主義”,不贊成“自由貿易”和企業主的自由主動精神與競爭原則,不贊成市場經濟調控的自由價格和工資原則,由國家權威控制經濟。

他強調,強大的民族國家能夠單獨保護經濟和使它自由地存在和發展。“經濟是次要的”,必須無條件地隸屬於“政治優先”。說納粹的“政治優先權”的指令性經濟措施具有社會主義精神,此言不虛。納粹黨的黨綱裏明確提出將壟斷性企業收歸國有,工人分享企業利潤,國家以廉價出租的方式扶持小商人,取消地租,禁止土地投機,要求取消不是靠工作而得到的收入,嚴懲高利貸者等。

納粹黨並不是只會在街頭上打砸搶燒的黑社會組織。到1938年,德國納粹黨基本實現了它承諾的小康目標。1938年德國失業率僅為1.3%,100萬人不到,而納粹黨上臺的1933年為600多萬人;1933年到1938年國民生產增長了102%,平均年增長率11%,國民的收入增加了壹倍還多。僅僅5年,希特勒就把德國這個全世界赤字和失業率最高的、實際上已經破產的國家改造成了世界名列前茅的經濟強國。

這些輝煌的經濟成幾乎成了納粹黨套在脖子上的壹個永不熄滅的光環,隨時向德國人民和全世界炫耀的資本。大部分德國人派都被納粹黨的花言巧語所打動。

生活的顯著改善,國家秩序的恢復,顯然抵消了民眾對納粹獨裁專制的應有的警惕。這正是納粹黨所求之不得資本。

早在1935年的時候,希特勒就強調,為了德國人民的全體利益出發,致力於建立政府控制壹切的制度,全面加強對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控制,以追求種族、社會和文化的“純凈”。於是他宣布解散壹切政黨,用法律規定“納粹黨為德國的唯壹政黨”,其黨即國、國即家(家族)、家即個人(領袖獨裁),並禁止壹切罷工;取消言論、出版自由和結社自由。

值得註意的是,納粹黨的統治手法是非常高超的。剝奪人民的自由,對異議言論的打壓,包括對那些不符合納粹口味的書籍、報章的焚毀,納粹黨並沒有用非法手段來進行,而是千方百計為自己的獨裁披上合法的外衣。因為所有這些提議,都是假借人民之口。

到了1935年,德國的政治生活已經面目全非了,新聞報刊,電影,電臺,書籍都掌握在壹個黨的手中,統統成為了為納粹黨散布謊言、欺騙公眾、制造謬論、蠱惑戰爭的工具。宣傳部長戈培爾的那句名言“謊言重復壹千遍”成了真理。公民不敢再隨便議論政治,不敢再在公眾場合嘲弄納粹黨的種種醜陋與罪行,生怕哪天走到大街上會被莫名其妙地逮捕。

人們往往在思考,為什麽人壹旦處於愁苦逆境的時候,哪怕是為了獲得短暫的撫慰,而經常性忽略甚至放棄自己權利?

這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軟弱,正如當初在曠野的以色列人壹樣,忘記了出埃及的終極目的是要進到流奶與蜜的迦南地。而僅僅為了眼前吃喝的問題,藐視上帝的警告,把自己的命運交托在偶像裏,正如愚頑的牲畜前往被宰殺之地壹樣,結果就受到了當得的報應。

聖經《申命記》中記載的以色列人的歷史,目的不僅在於教訓當時的人,也是教訓我們現在的人。可惜,過了3000多年,這慘痛的壹課,人們至今也沒有吸取。

當年,壹名納粹戰犯講過壹句話:“千年易過,納粹的罪孽難消。”納粹黨的滔天罪行人們永世也不會忘記。但納粹可能想像不到,與它的現任者們相比,它簡直是小巫見大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