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士德訪問中國前後,歐洲大陸發生了什麽重大事件?
1815年,拿破侖在滑鐵盧戰役敗北。這標誌著拿破侖時代的終結、歐洲專制皇朝的復辟,以及和平的重臨。而隨著拿破侖戰爭的結束,英政府亦重新審視對華政策;由於英商壹直不滿清朝實行的公行制度,擴大中國市場的呼聲愈來愈高,這遂促使了阿美士德使團訪華,試圖展開通商會談。
1815年12月30日,阿美士德勛爵獲委任為樞密院顧問官。1816年1月20日,英政府宣布委任他為駐華全權公使,副使分別是埃利斯(Henry Ellis)以及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廣州的特別委員會主席小斯當東爵士(Sir George Thomas Staunton)。他們此行的任務主要是敦請清朝廢除公行制,多開商埠以及進行自由貿易;此外,他們還打算向清朝解釋英國對尼泊爾的軍事行動。阿美士德勛爵在1816年2月從英國南部斯皮特黑德(Spithead)出發,7月初抵達廣州。可是,阿美士德勛爵擔心英使團會被攔截面聖,於是沒有在廣州停留,繼續乘船向天津進發。
在1816年8月13日,阿美士德使團抵達天津,並得到工部尚書蘇楞額蒞臨歡迎。不過雙方就謹見清帝的禮儀問題出現分歧,清朝要求阿美士德勛爵向嘉慶帝行三跪九叩禮,但是阿美士德勛爵只願以“脫帽三次,鞠躬九次”代替。雙方在禮數上的分歧與爭執使阿美士德使團未能入京,滯留於京師附近的通州。在通州期間,理藩院尚書與禮部尚書曾拜訪使團以遊說其行叩頭之禮,不過副使小斯當東爵士與東印度公使的大班卻以此舉將有損英國威嚴為由堅持反對。盡管此前英政府曾訓示阿美士德勛爵在有需要的時候,對待中國禮數可以便宜行事,但由於使團成員的強烈反對,他最終決定以“單膝下跪低頭三次,並重覆動作三次”代替三跪九叩。
清朝最初對阿美士德勛爵的讓步不予接受但立場逐漸軟化。在8月27日,理藩院尚書向嘉慶帝上奏,指阿美士德勛爵“起跪頗不自然,尚堪成禮”,並奏稱他演習叩頭多次,已有長進。嘉慶帝聞奏後,決定在8月29日於頤和園接見阿美士德勛爵。阿美士德使團連夜趕路終在29日淩晨時分抵達北京。盡管阿美士德勛爵得知清帝即將準備接見,但是由於載有官服與國書的車輛仍未抵達,加上顛簸的路程使他疲憊不堪,他要求稍事休息。經過壹輪爭吵後,阿美士德勛爵堅持歇息,結果負責帶領謹見的官員不得要領,唯有向嘉慶帝謊稱英使生病。嘉慶帝以為英使傲慢,目無聖駕,大為光火,於是取消陛見,並下令驅逐使團離京。
次日,嘉慶帝得知實情後,怒氣稍息,除下令酌收由攝政王所進的52件貢品,又賞賜壹些珍玩予英皇。另外,嘉慶帝更破天荒地準許使團沿大運河南下,沿途壹直得到禮待,最後經由廣州至1817年1月28日在澳門登船返國。阿美士德使團離開中國後,曾到訪馬尼拉,其後因為船只遇險觸礁沈沒,輾轉流落到巴達維亞,期間受到馬來亞壹帶的海盜襲擊。安頓好後阿美士德使團繼續啟程返國,中途到訪聖海倫娜島;阿美士德勛爵曾與遭放逐的拿破侖進行過數次面談。據阿美士德使團記載,當時拿破侖的精神與健康十分良好,而拿破侖則認為阿美士德勛爵出使中國理應入鄉隨俗,向清帝叩頭。
由於禮儀的問題,使阿美士德使團的任務失敗,沒法與清朝討論貿易問題。而貿易問題沒有解決,市場沒有開拓,更使英商的走私活動與日俱增,鴉片貿易在此後更成為了走私貿易的大宗。壹方面,英方日益不滿對華貿易所造成的龐大逆差,壹方面清朝亦對鴉片毒害國民的情況愈益反感,這使中英兩國的貿易爭議遂漸升溫,最終要訴諸武力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