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築木雕的美學意蘊?
中國傳統建築木雕的美學意蘊_碧森尤信_建築文化_建築中文網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天人合壹”,崇高自然,與自然相融相生,所以,幾千年來,中國建築壹直以木構架建築房舍宮府,形成了我國獨特的木建築文化。建築木雕則始於對部分構件的裝飾加工,使之符合於建築審美的需要,久而久之,便成了建築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並融於整體建築中,與白墻青瓦相呼應,構成了和諧統壹的整體建築外觀。同時,木雕的形象與庭園草木、室內陳設家具相互映襯,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文化精神與審美趣味。
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天人合壹”,崇高自然,與自然相融相生,所以,幾千年來,中國建築壹直以木構架建築房舍宮府,形成了我國獨特的木建築文化。建築木雕則始於對部分構件的裝飾加工,使之符合於建築審美的需要,久而久之,便成了建築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並融於整體建築中,與白墻青瓦相呼應,構成了和諧統壹的整體建築外觀。同時,木雕的形象與庭園草木、室內陳設家具相互映襯,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文化精神與審美趣味。
中國建築木雕源於何時,壹直沒有定論,但據史料記載,戰國時期的建築就有“丹楹刻桷”的常規做法,可見其歷史之久遠。宋代《營造法式》中記載了關於建築木雕的詳細做法和圖樣,說明在五代兩宋時期,建築木雕的發展已相當成熟。至明清兩代,木雕技藝相當高超,建築木雕向立體化方向發展。
木雕離不開對木質的選擇和技法的運用。通常,對木質的選擇十分慎重,木纖維的橫向結構要緊密,這樣不易開裂。木質要十分細膩,具有壹定的韌性,便於用刀。木料的強度也很重要,以保證刻好的作品不輕易變形。《營造法式。雕刻制度》中,對木雕的技法描述得很詳盡,縱觀歷代建築木雕,其雕刻技法可分為混雕、剔地雕、線雕、透空雕、貼雕幾大類。
混雕:相當於雕塑技法裏的圓雕,具有三維主體的效果,可多面觀賞,多應用於撐拱、垂花等部位,常利用混雕技法,將形象刻畫得非常精細,充滿生氣。
剔地雕:是傳統木雕中最基本的雕刻技法,通常指的是剔除花形以外的木質,使花樣突出。剔地雕有兩種刻法,壹種是半混雕刻法,將花樣做很深的剔地,再將主要形象進行混雕,成為半立體形象,常用於額枋上。另壹種是浮雕刻法,花樣周圍剔地不深,花樣不是很突出,然後在花樣上作深淺不同的剔地,以表現花樣的起伏變化。或者在花樣上作刻線裝飾,勾勒花形,增強作品的裝飾效果,或表現花瓣的輪廓和結構,多用於裝板、裙板的雕刻中。
線雕:通常以刀刃雕壓花紋,講究刀法,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對於花紋的刻畫和形象的勾勒有著重要作用,還可以雕刻紋理,表現景物的質感。線雕易於表現物像的外形,亦可增強物像的裝飾效果。
透空雕:將木板刻穿,造成上下左右的穿透,然後再做剔地刻或線刻,這種雕法需要有高超的技巧,刻成的作品正反兩面都可觀賞。其花卉作品枝葉穿插流暢,花瓣翻卷自然舒展,常見於花罩、掛落、雀替、木門窗中。
貼雕:是後期雕刻技術創新的結果,即將雕刻好的圖案紋樣直接粘貼到建築構件中,通常壹些難以做剔地的刻件、連續紋樣、軸對稱的構件都是利用貼雕來完成。其工藝省工省料,方便制作,而且藝術效果絕不遜色其它浮雕形式。
建築木雕的雕刻技法大致可分為以上幾類,但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風俗習慣的影響下,建築木雕的形式和雕刻技法的運用也不盡相同,木雕風格呈現出各自的特點。
北方皇家建築和各類宮式建築中的木雕往往刻工精細繁復,裝板壹般采用線刻、淺浮雕和貼雕等手法,多采用如意圖案。垂花門的垂花以圓雕手法雕刻出各種花卉圖案。飛罩則采用透空雕,刻工精良,層次豐富,形象生動。北方居民建築木雕則質樸敦厚,通常“髹以桐油”,很少彩繪,大構件木雕粗枝大葉,盤旋纏繞,牽連牢固,細部則精雕細刻,註重裝飾性。
江南傳統建築多屬民間宅院,由於制度限制,建築面積有壹定的規範,因而只能在裝飾上多花費心思和財力。所以,江南地區的民間木雕精致古雅,構思巧妙,有中國繪畫的意境和趣味。江南建築木雕以東陽木雕最為著稱,據說已逾千年,東陽木雕主要裝飾部位在構架和門窗上,技法以線刻、淺浮雕、深浮雕、圓雕為主。梁架常用深浮雕,雀替用圓雕,門窗則為淺浮雕,裝飾題材豐富多樣,如民間傳說、歷史故事、蟲草鳥獸、吉祥圖案等,充滿生活情趣。
四川建築木雕的風格與形式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道教發源於四川,受天人合壹和順其自然的思想影響,四川民居建築的撐拱少有裝飾。但寺廟官府的撐拱必有裝飾,其撐分為圓木和板式兩種。圓木撐拱以透空雕、高浮雕、圓雕為主,題材有人物故事、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等,如成都武侯祠撐拱木雕,鳳凰安排在花木中間,遍飾金漆,作展翅狀,分外醒目。板式撐拱的題材則更為豐富,有花卉人物、動物、幾何圖案,雲龍等,多采用透空雕和淺浮雕。在四川,木雕垂花通常雕刻成瓜形,俗稱吊瓜,瓜筒不作裝飾,吊瓜采用圓雕,以裝飾檐口。四川吊瓜壹般沒有富麗的裝飾,只取其吉祥之意。吊瓜有燈籠、花卉、獅子等各種造型。
廣東金漆木雕頗具特色,上漆後遍貼金箔,看起來金碧輝煌,富貴華麗,技法通常為浮雕和透雕,尤擅多層鏤空雕法。廣東建築木雕分為潮州和佛山兩派,潮州木雕發展至清末,風格漸趨纖細富麗,題材多為戲曲人物和花鳥蟲魚。佛山木雕至清代開始興盛,形象生動,刀法精練,具有很強的雕塑感。
雲南和大理壹帶的木雕通稱為劍川木雕,木雕裝飾於梁枋、托梁、雀替、欄桿等處。技法多用多層疊壓雕刻,並在表面上彩,題材有動物花卉、琴棋書畫、福壽圖案、佛教人物等。
徽州建築木雕多體現於民居之中,具有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技法以浮雕,半圓雕和透雕為主。明代風格粗放,清代細膩繁復,不施油彩,題材為人物故事、風俗民情、山水樹木等。
建築木雕相對於其它的建築裝飾方式,更註重立面的觀賞效果。在構圖布局方面深受傳統繪畫的影響,在形象塑造和題材選擇上與民間藝術和工藝美術互融互通。如河南山陜會館的額枋木雕,其木枋表面浮雕表現了《白蛇傳》的幾組畫面,依次為“遊園遇雨”“還傘歸家”“賣藥老人”“金山寺上香”“水漫金山”及“斷橋送別”將整個故事情節發展形象地勾勒出來。畫面的場景布局以山石樹木為隔斷,故事發展順著畫面依次展開,布局錯落有致,構圖疏密得當,深得傳統繪畫構圖布局的精髓。在人物刻畫上,善於用人物肢體動作表現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動,人物動作自然生動。額枋則刻以二龍戲珠之圖,龍的形體在牡丹枝葉之間穿插盤旋,顯得矯健無比,充滿力度與動感。枝葉豐茂繁盛,生機盎然,牡丹雍容華貴。整個畫面顯得剛健有力,富於動感,正好與上面的“白蛇傳”圖的平和柔美形成對比。建築木雕屬於人們日常生活的壹部分,其題材的選擇和表現的方式偏向於世俗化和生活化,具有濃郁的生活意味。
總的說來,木雕作為建築裝飾的壹部分,壹方面有裝飾美化建築的作用,另壹方面有寓意、象征和祈願的意味,以直觀的形象表達非物像本身意義的內容,其藝術特色和美學意蘊根植於傳統文化和審美習慣之中。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制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