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對人類的影響?
壹、環境汙染。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代工業生產的急劇增長,環境汙染日益顯出全球性,對整個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威脅,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酸雨、核放射汙染是具體的壹些環境問題。
二、生態危機。由於人類不合理的活動,特別是利用科學技術向自然無限索取的活動,在全球規模或局部區域導致生態過程即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損害和瓦解,從而危害人類的利益,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現象,森林毀壞、物種滅絕加快、土地荒漠化是具體的壹些生態問題。三、戰爭和恐怖活動及犯罪活動。戰爭中,交戰雙方利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制造各種武器,人類之間互相殘殺。而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我們已經可以看出,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的戰爭所造成的破壞與損失以遠遠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類滅亡的命運恐怖分子利用先進的技術進行恐怖襲擊,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社會動蕩。人身安全越來越沒保障,現在平均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犯罪行為發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與時下的新科技相關,如短信詐騙、電話詐騙,網上詐騙等。四、資源短缺。長期以來,人類有壹種錯誤的看法,認為地球上的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但隨者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已經面臨自然資源短缺的局面,如礦產資源匱乏、能源危機、水資源精湛等。聯合國有關機構已發出警告:“不要認為水是無窮無盡的天授之物,事實上世界上的水荒正在不斷地加劇,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五、人口和健康問題。人口問題好似工業文明所帶來的惡果之壹,它又為成為環境汙染、資源枯竭、糧食緊張等全球問題的重要根源。其中人口膨脹、人口老齡化、糧食危機等問題日益嚴重。各種新興病菌不斷出現,很多病菌的殺傷力已經遠遠超過以前的病菌的破壞力。.這是由於醫藥科技的迅速發展加快了病毒的變種,以至於科技的發展速度已經跟不上病毒的變種速度,或許有壹天人類會滅亡於某壹場大的瘟疫。六、科學技術還帶來倫理問題,特別是人類基因組計劃帶來的社會、倫理與法律問題 人文主義技術哲學的反思,德國哲學家、存在主義的創始人海德格爾通過對技術的本質的分析,認為在技術時代中,不是人控制技術,而是使人完全束縛在技術的框架中,受技術的統治和支配,自覺不自覺地按照技術的需要去行動。結果,地球及其環境變成了原料,人也成了人力物質,以滿足技術生產的需要,破壞了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哈貝馬斯認為,科學技術今天具有雙重職能,他們不僅是生產力而且也是意識形態。作為當代生產力的科學技術已成為奴役人的力量而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提出人的解放方向是重新恢復實踐理性對工具理性,交往合理性對目的合理性,實踐問題對技術問題的優先地位,途徑是建立壹個交往合理性的社會。著眼與科學技術結構本身在現代社會中的變化,科學技術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變化,在科學技術影響下社會本身的變化,以及改造社會具體目標和方案。 如何正確地評價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科學技術究竟是人類的福星還是人類的禍患?這決不是簡單的問題,可以作出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回答。實際上,科學技術是壹把雙刃劍,它壹方面為創造人類的幸福提供了空前無限的能力和廣闊美好的前景;另壹方面又為破壞自己的生存基礎,造成自我毀滅提供了條件,給人類的未來籠罩上陰影。這就是說,科學技術即是福星,又不是福星;即是禍患,又不是禍患。它把“友性”和“敵性”“非友性”和“非敵性”集於自己的壹身,是壹個復雜的矛盾統壹體。法蘭克福學派陷入了理論誤區,首要原因在於沒有仔細區分科學技術與意識形態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嚴格區別,混淆了這兩個概念之間的相互聯系,無條件地誇大了科學技術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所發揮的作用。科技的負面效用不能歸罪於科技,恰恰相反,那正是人類未能從整體上科學地認識世界,以及不合理使用科技所造成的惡果。高估科技給人類帶來的困難,卻低估了人類解決這些困難的能力。目前暫時不能解決的科技難題不等於將來也不能解決。人類將不會毀於科技,因為科技發展的歷程證明,魔高壹尺,道高壹丈,科技給人類帶來的難題,都可以通過科技本身的再進壹步來解決。70年代,科學家曾經預言,由於科技產品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到21世紀初人類將面臨壹個能源危機,而現在,能源的開發和微太陽能源開發,使這種恐慌蕩然無存。科技掌握在人類手中,人類可以通過倫理道德與法律規範來創建壹個科學的防範體系,使壹個個單項的技術發明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整個體系中得到制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5年專門成立了由科學家、倫理學家及各界專家組成的“國際生物倫理委員會”。經3年討論,反復修改,起草了“關於人類基因組與人類權利的國際宣言”,簡稱“人類基因組宣言”。“人類基因組宣言”是人類歷史上第壹個有關科學研究的宣言。它的發表,充分反應了人類基因組計劃可能產生的對科學、經濟、倫理、法律及社會的方方面面的影響,反應了全世界對人類基因組計劃對人類的現在與將來的這些影響的關切,以及就這些問題討論的迫切性與嚴肅性。技術對環境的正面影響主要是科技進步使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和改造不斷加深和拓寬,並且科學技術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手段;而科學技術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則是科學技術對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產生了負面影響。《科學技術與廣西百色生態環境保護》的作者通過了解百色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以及分析百色的科技資源現狀,總結出生態環境建設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政策,生態環境建設存在障礙,科技資源落後,以及科技發展水平低,是造成百色生態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根據對百色的生態環境狀況及科技資源狀況的分析,具體提出了利用科學技術保護生態環境的壹些策略。從百色生態環境的角度對科學技術的價值進行研究,實現科學技術與人、社會和生態環境良性互動、協調發展這壹目標。當代,我們應該汲取儒家的人本觀點,努力建立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為了建立這種和諧的社會關系,我們應該發展對人類發展有益的技術,例如綠色制造技術。綠色制造技術是指在保證產品功能、質量、成本的前提下,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制造模式。它使產品從設計、制造、使用到報廢整個產品周期中不產生汙染或環境汙染最小化,符合環境保護要求,對生態環境無害或者危害極少,節約資源和能源,使資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我們應該大量發展這樣的制造技術,最大限度的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