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紫深夜哭訴媽媽的愛令人窒息:母親的情緒藏著孩子的未來
近日,楊紫在節目《聽見她說》中飾演小雨,哭訴著。
節目中,她扮演的是壹個26歲的女孩小雨,從小因為媽媽強烈的控制欲而痛苦不已。媽媽在懷孕時候,爸爸出軌了,自此,媽媽像瘋了壹樣報復爸爸,毀掉爸爸的名譽和工作,直逼爸爸跪下認錯,但還不夠,媽媽當著小雨的面對爸爸說“那妳去死。”爸爸背負著巨大的罪惡感活著,最後因爸爸病逝媽媽才罷休。即便如此,媽媽也沒有放過自己和無辜的小雨。她失去了丈夫的愛,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小雨身上,拒絕小雨見父親,拒絕小雨交友和戀愛。她希望小雨是壹個完美的女孩,於是她瘋狂的控制小雨。小時候為了解女兒的壹舉壹動,偷看小雨的日記,收買小雨同學當“間諜”向自己匯報小雨在學校的情況。
長大後,媽媽壹次次警告小雨,不許談戀愛,在知道小雨戀愛後,又過分的幹涉小雨,跑去對男孩說,她配不上小雨,讓他遠離小雨。
工作後,小雨以為總算能解脫,媽媽卻壹個小時就打壹次電話,壹旦小雨不接,就打給同事,直到打通為止。
面對媽媽的控制,小雨不斷做著反抗。她努力學習,比別人加倍努力,努力考第壹,努力考全校第壹。目的只有壹個,逃離媽媽,越遠越好。
媽媽的控制讓小雨失去了愛人的能力,對生活也失去了希望。
最後她崩潰地問媽媽“媽媽我不明白,我做錯了什麽,妳要這樣對我,妳要這麽折磨我,我不明白這壹切到底是為了什麽?”
“我知道妳愛我,妳把妳的整個世界都壓在我身上,可是妳的這份愛,讓我真的覺得好窒息。”
壹段視頻,讓人淚目。
現實中,有很多個小雨的媽媽,因為愛,而控制孩子,因為愛,讓孩子失去自由,又有多少個小雨,在父母控制下,痛苦的活著。
有人曾說,當時年紀還小根本不知道為何媽媽會變得脾氣暴躁和歇斯底裏,後來為人妻為人母之後才真正的理解媽媽。
但是即使很多人後來意識到自己組建新的家庭出現的問題依然還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影響。那些根深蒂固的信念早已植入到內心深處,那些原本以為自己忘記的傷痛早已不知不覺的轉為身體的疼痛。所以妳以為過去忘記的,都能從身體出現的問題找到答案。
心理學家作者李雪說過:“壹個身體只能承受壹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除了壹種密不透風的愛,還有壹種長期不穩定的愛。這種不穩定的愛與控制型的愛後果是壹樣的會導致孩子愛無能。
近日阿嬌鐘欣桐在接受采訪時被問到“與賴弘國的婚姻是否有回轉余地。”她斬釘截鐵的回答哦“沒有!”同時還表示自己“不適合結婚,不會再結婚了,沒有必要。”
經過14個月的結婚期,賴弘國也最終接受了這樣的結局,並對媒體表示“她不愛我。”
日本心理學家岡田尊司的“依戀理論“來看,阿嬌很可能屬於”逃避型依戀。”
壹句話來說,就是“比起親密關系,更追求距離感。”
親密關系與分享情緒都無法讓他們感覺舒適反而容易形成巨大的壓力。
因此,為了逃避與人建立親密關系,他們通常選擇拉開心理與物理的距離。阿嬌就是這樣的例子,她在結婚前派對就表示“後悔了”後來賴弘國多次用實際行動去感動和挽留才得以繼續維持關系,但是後來阿嬌多次提出離婚,她曾從臺北跑到香港壹個人生活,然後單獨寄離婚協議單方面解除婚姻關系。不難看出阿嬌早已在心裏和物理方面做好了逃避。
在我們身邊常見的還有壹種是——愛無能。害怕失去所以會選擇不開始。比如遇到喜歡的男孩子,女孩會選擇放棄,因為害怕相處之後發現自己愛無能。常發現自己渴望愛卻又很難愛上壹個人。這樣的人也很難建立親密關系。導致愛無能的,有壹重要原因就是長期得不到父母的愛。另壹個方面,不僅得不到母親的愛,還時常受到母親負面情緒影響。我的母親就是這樣壹個冰箱媽媽,她總是覺得嫁錯了人,處處拿著孩子發泄情緒,總是抱怨身邊的人和事。她教育孩子只會說教卻不懂以身作則的重要性。生活不盡人意就會遷怒到其他人身上,永遠把最壞的脾氣與家人相處,轉而變著笑臉用最好的脾氣喜迎陌生人。她對世界的認知過於狹隘,每天總是圍繞著她的心情展開,心情好就會對孩子好,心情不好總是認為是別人的錯,還喜歡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其他人身上。
我母親負面情緒嚴重影響了我,所以在我小時候,母親的不快樂造成了我現在的不快樂,曾經不管什麽時候我都要看著母親的臉色生活,壹旦選擇快樂就會背負沈重的罪惡感,所以我與母親站在同壹戰線上與母親同時悲傷和憂愁。我從很小就開始懂得快樂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惹媽媽生氣了我就不能快樂,如果不乖不聽話,那麽我也讓身邊的人不快樂,這壹切都是我的錯造成的。我深刻的意識到,如果別人不快樂,我也不要快樂。我沒有權利擁有快樂,那時起我的快樂神經就被母親切斷了,如今也無法感知微小事物所帶來的快樂。
後來的我依舊不容易因為壹些小事情快樂,長期缺愛我難以建立親密關系。即使有過這樣的念頭也嘗試過建立親密關系,但最終都破碎了。
我與母親沒有建立親密關系,使得我出社會難以與其他人建立親密關系,或友情或愛情,總之沒有壹個人能走進我的內心真正的成為我知己。我總是難以接受那種越界的關系,心理上解釋為“逃避依戀型。”和阿嬌的情況類似。
但我發現,如果長期沒有與母親和解,不管去到多遠的地方,相隔多麽遙遠,總會有那麽壹個心結妳沒有解開這個心結會影響日後的人際關系和事業發展,這個心結就是與母親和解。
長期缺愛的孩子成年後,即使成家依然還會與母親有些不可思議的心結。直到妳去面對去解決這樣的心結才算真正徹底結束,否則,壹直都無法更好的前行。
在控制型母親養育下會成為壹個愛無能的人;情緒時常崩潰的母親養育的孩子容易患有精神抑郁,沒有給孩子穩定愛的母親養育的孩子會有逃避型依戀人格。
母親的情緒早已決定孩子的壹生
孩子這壹生會過什麽樣的生活遇到什麽樣的人,全藏在母親的情緒裏。
如果沒有清醒的意識到這壹點,就難以擺脫原生家庭的傷害,漸漸成為母親的模樣。重復壹種叫輪回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