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大泉五十”到「 ”永通萬國” 古代虛值大錢有哪些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新朝建立後,其鑄發了多種虛值大錢,以便搜刮民財。這些虛值大錢的典型代表就是「 ”大泉五十”錢。圖1為壹枚少見的大泉五十背「 ”黃帝陳”(篆書)錢,直徑約28.4毫米,質重為十二銖,實際重量12.35克。此錢諸譜未錄其圖,且鮮為泉界所知。因為周武王滅商後,封舜的後代於陳。公元前672年陳厲公子陳完因避禍而奔齊,改姓田氏,為大夫。其後代善於收買民心,受百姓擁戴,田和自立為侯(公元前386年),稱姜齊王。公元前221年,秦國滅掉齊國,擄齊王建(齊國最後壹位國君),但當地仍稱田氏後裔為齊王家,後來齊字省略,就改姓王了。王莽稱帝以後,為了證明王家本就是皇族,自稱出自這壹宗族。由此看來,此枚錢幣所鑄錢文「 ”黃帝陳”,道出了王莽的身世,很是奇特。 圖1 另外,此種錢既可流通使用,又是壹種紀念性質的特種錢,鑄期很短、鑄量極少,這是我國古錢史上的壹個獨特現象。當時有批評者指出,大錢「 ”大泉五十”重不過十二銖,卻要當五十倍使用,故王莽的貨幣改革被時人譏為「 ”瞎胡鬧”。 到了東漢末年,先後爆發了黃巾軍農民起義和董卓之亂,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此時群雄並起,爭奪天下,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由於連年混戰,「 ”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社會運轉幾乎到了難以為繼的邊緣。 同時,各割據勢力還面臨另壹個問題,即財政困難。整個社會「 ”鬧錢荒”,貨幣市場出現了五花八門、質量低劣的「 ”惡錢”。如董卓的「 ”榆莢錢”;民間減重五銖、剪邊五銖、侵輪五銖等。 其中,通過發行虛值大錢解決財政困難的,首先是三國中實力最弱的蜀國。漢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劉備攻打益州,為解決軍需,開鑄「 ”直百五銖”。這種錢幣由兩個五銖錢的原料鑄造而成,但面值卻為五銖錢的壹百倍,實與搶錢無異。 圖2 相鄰的吳國面臨的難題是人丁缺乏、財政困難,因此,鑄造貨幣成為當務之急。《三國誌·吳誌·孫權傳》有兩項記載:壹是「 ”(嘉禾)五年(236)春,鑄大錢,壹當五百。”二是「 ”赤烏元年(238)春,鑄當千大錢。”從當時看,孫權至少鑄造過這兩種錢幣。目前所發現的「 ”大泉當千”錢,最早鑄於公元238年,最晚是公元246年,早期的較重,不到三十五銖,後期的則不足二十銖。東吳赤烏元年至九年(238-246年)所鑄大錢,直徑為3.6厘米,重14.5克(圖2)。後所鑄錢幣直徑2.5厘米,重約3.5克。篆書「 ”大泉當千”四字旋讀,壹當五銖錢壹千,是繼王莽之後最大的虛值錢。遭社會 *** 後,孫權即令停鑄並使官府作價收回。但民間因貪其巨值,多以私鑄減重錢通行,故傳世「 ”大泉當千”所見不鮮。 歷史上錢幣減重或者大額錢幣的出現,都會引起私鑄(投機行為)。剛開始,官方鑄造的「 ”大泉當千”直徑壹寸四分,重十六銖,還比較規矩。後來,私鑄壹發不可收拾,有縮量的,有減重的,甚至有些「 ”大泉當千”錢只比普通五銖錢大壹點,重壹克多,卻當壹千個普通五銖錢使用。此外, *** 間更有仿制盜鑄的「 ”大泉二千”「 ”大泉五千”錢。據說當時不少商販根本不敢收銅錢,索性恢復了物物交換。 而北方的曹魏情況好得多,曹操實行屯田,且規模很大,以邊耕邊戰的軍屯方式解決了軍民的生計問題。早期時候,曹操要求人們使用五銖錢,不允許使用董卓時期的小錢。然而,谷帛依然為當時主要的流通貨幣,直到明帝太和元年,曹魏正式使用新的五銖錢,被稱為曹魏五銖,這說明曹魏的經濟實力遠超過蜀漢和東吳。 圖3 之後經過東西晉與五胡十六國,在南北朝北周時期,北周靜帝宇文闡為解決 *** 日益嚴重的財政緊縮,於大象元年(公元579年)開鑄「 ”永通萬國”大錢,幣質為青銅和少量鉛材,制作精致。初鑄時直徑約30毫米(圖3),後直徑減至25毫米左右。其字廓深峻,形體厚重,面文「 ”永通萬國”,為著名的玉箸篆字。「 ”永通”意為永遠通行,「 ”萬國”以示天下萬國可用。值得稱贊的是,「 ”永通萬國”以及當時鑄發的「 ”布泉”和「 ”五行大布”,在我國乃至世界鑄幣工藝史上,都達到了壹個嶄新的高度。 圖4 但那時的老百姓卻不樂於使用這種錢,因為其是虛值大錢。壹枚「 ”布泉”相當於原來的西魏五銖5枚;「 ”五行大布”相當於「 ”布泉”10枚;「 ”永通萬國”等值於「 ”五行大布”10枚,即壹枚「 ”永通萬國”相當於500枚五銖錢。所以,民間交易依然使用絹布、黃金、金銀幣等。不過,「 ”布泉”「 ”五行大布”「 ”永通萬國”後來亦逐漸減重。如今,泉界將北周的「 ”布泉”「 ”五行大布”「 ”永通萬國”稱之為「 ”北周三品”(圖4),這是從錢幣的美術觀賞性、鑄造工藝水平上進行評價的。「 ”永通萬國”錢文和鑄工均臻妙境,堪稱「 ”北周三品”之首,綜合展示了中國古代錢幣的文化特點,即文字精美、工藝精湛、形制多樣…… 值得壹提的是,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後,都是將軍篡權,故將軍逐漸出現在了錢幣背文上,這也是將軍攝政的壹種暗示。 圖5 「 ”永通萬國”的錢文寓意確實很好,以今天的觀念看,甚至具有全球壹體化的美好意願。但在當時的絲綢之路上,真正能被沿途各國普遍接受的貨幣只有真金白銀,即金銀幣。圖5是壹枚波斯呼羅珊地區鑄發的薩珊王朝霍爾米茲德壹世的金幣與壹枚薩珊的俾路支銀幣。其雖然沒有號稱「 ”永通萬國”,可流通使用範圍卻比「 ”永通萬國”錢大得多! 作者:姚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