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和平解放60年來,西藏能夠實現兩大跨越的原因有哪些?

和平解放60年來,西藏能夠實現兩大跨越的原因有哪些?

西藏實現兩大跨越與中央政府的支持是分不開的。西藏歷經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區成立、改革開放4個歷史階段,走過了波瀾壯闊的發展進程。

1951年5月23日,中央政府和原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簽訂了《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宣告西藏實現和平解放。西藏各族人民從此擺脫了帝國主義勢力的侵略和羈絆,為長期封閉、停滯的西藏社會帶來了現代文明的曙光,開啟了西藏社會邁向現代化的新起點。

在制度方面,在人類文明走向20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西藏依然處在政教合壹的封建農奴制社會。在這個制度下,占總人口不足5%的農奴主占有幾乎全部生產資料,而占人口95%以上的農奴和奴隸則壹無所有,更談不上什麽人權。美國著名藏學家譚·戈倫夫在《現代西藏的誕生中》說:“絕大多數藏人都是農奴……農奴被拴在他們主人的手中……他們毫無權利,即使結婚,也要征得主人的同意。”當年參與“十七條協議”的原西藏地方政府首席全權代表阿沛·阿旺晉美在20世紀四十年代多次指出:“大家均認為照老樣子下去,用不了多久農奴死光了,貴族也活不成,整個社會就得毀滅。”可以說,政教合壹的封建農奴制度像燃盡的油燈已經走向沒落。

西藏的和平解放,打開了西藏邁向現代文明的大門。《十七條協議》肯定了改革西藏社會制度的必要性,強調“西藏地方政府應自動進行改革”。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廢除了延續幾百年之久的政教合壹的封建農奴制度,百萬農奴和奴隸獲得了自由。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廣大翻身農奴和奴隸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西藏的主人和自己命運的主人。目前,在自治區34000多名各級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占94%以上。在全國人大代表中,西藏自治區有20名代表,其中12名為藏族公民,門巴族、珞巴族公民各1名。西藏自治區歷任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和人民政府主席都由藏族公民擔任。在自治區、地(市)、縣三級國家機關組成人員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公民占77.97%。1965年以來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制定了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279件地方性法規和具有法規性質的決議、決定。

在經濟方面,壹是經濟總量實現飛躍。1951年,西藏地方生產總值僅有1.29億元,2010年達到507.4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了近111.8倍,年均增長8.3%。特別是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來,西藏地區生產總值連續18年達到了兩位數以上增長,年均增速高達12.9%。“十壹五”期間,西藏地方生產總值先後跨上300億元、400億元、500億元三大臺階。交通的發展,使特色產業發展迅速。拉薩青稞啤酒、5100礦泉水、甘露藏藥等壹批特色產品打開國內外市場。旅遊業持續快速增長,2010年接待遊客685.14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71.4億元。

二是基礎設施建設極大加強。和平解放以來,中央政府不斷加大對西藏的投資力度,改革開放以後相繼安排了43項、62項、117項、188項等壹大批重大工程項目建設,西藏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舊西藏沒有壹條公路,也沒有壹寸鐵路。目前,西藏已形成了以公路、鐵路、航空、管道運輸為支撐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2010年,全區公路通車裏程達到5.82萬公裏,基本實現鄉鄉通公路。青藏鐵路建成通車,結束了西藏沒有鐵路的歷史,拉薩至日喀則鐵路已開工建設。形成了以拉薩貢嘎機場為幹線,以昌都邦達、林芝米林、阿裏昆莎、日喀則和平機場為支線的機場布局。舊西藏能源嚴重匱乏,僅有壹座125千瓦、只供少數上層貴族享受、斷續發電的小電站。60年來,西藏電力發展迅速,以水電為主,地熱、風能、太陽能等多能互補的新型能源體系全面建成。2010年,全區電力裝機總容量達到97.4萬千瓦,全區用電人口近238萬人,占總人口的82%。舊西藏通訊是人背畜馱、驛站式傳遞的落後狀態。目前,全區縣級以上基本實現3G通信技術,基本實現鄉鄉通寬帶、村村通電話,西藏邁入信息化時代。 同時,整體推進農牧區水、電、路、訊、氣、廣播電視、郵政和優美環境建設,農牧區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隨著人民生活逐步富裕,消費結構開始多樣化,冰箱、彩電、電腦、洗衣機、摩托車、手機等消費品進入了尋常百姓家。拉動的資金的流動,是經濟朝正面的方向發展。

三是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極大改善。舊西藏沒有壹所現代醫療機構,僅拉薩、日喀則有規模很小的少數官辦藏醫機構和私人診所,以及零星的民間藏醫,各種惡性疾病流行,人均壽命只有35.5歲。60年來,我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日臻完善,覆蓋全區的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基本建立,在全國率先建立了以免費醫療為基礎,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的農牧區醫療制度。隨著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西藏人均壽命提高到67歲,提高了生產力

四是是教育事業在中央政府的幫助下得到快速發展。舊西藏沒有壹所現代意義上的學校,寺院壟斷教育,廣大農奴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學齡兒童入學率不足2%,文盲率高達95%。目前,全區所有縣(市、區)全面完成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壹個涵蓋普通教育、幼兒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的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已經形成。2010年,全區擁有各級各類學校1000多所,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2%,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1.2%,15周歲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7.3年。對農牧民子女和城鎮困難家庭子女實行包吃、包住、包學費的“三包”政策,涵蓋學前、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三包”經費年補助標準達到2000元。

和平解放以來,西藏發展進步的每壹步,都離不開中央的親切關懷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60年來,中央財政不僅沒有從西藏拿走壹分錢,反而對西藏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不斷加大,中央直接投資超過1600多億元,1952年至2010年中央對西藏的財力補助達3000億元,年均增長22.4%。自1980年至今,中央先後五次召開西藏工作座談會,制定壹系列特殊優惠政策,先後動員18個省市、中央和國家機關60多個部委、17家中央企業對口支援。1994年至2010年,對口援藏省市、中央國家機關及中央企業分6批***支援西藏經濟社會建設項目4393個,總投資133億元;***選派4742名優秀幹部支援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