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誰知道寧波人為何八月十六過中秋節

誰知道寧波人為何八月十六過中秋節

阿拉寧波的中秋節,與全國不同,全國各地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寧波人竟自撰歷書,定八月十六為中秋節,居然壹直延續了下來。寧波老話“天下中秋皆十五,唯獨寧波在十六”,聽起來頗有些與眾不同的自豪。寧波還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八月十六中秋天,月餅餡子嵌嘞甜;新米蜂糕(又稱水溻糕)紅印添,四親八眷都送遍。”舊時寧波府所轄的縣,均以八月十六為中秋節,寧波俗語:“八月十六大節肯(節日),湖西河邊看戲文。”至今仍為壹些老戲迷所津津樂道。     

那麽,為何寧波人的中秋節會比全國各地推遲壹天呢?這壹習俗究竟起源於何時呢?其中的緣由,寧波民間流傳著種種傳說。

勾踐孝母說

傳說越王勾踐十分孝順母親,為了給母親生日(八月十六)祝壽,下令將中秋節改為八月十六。這樣,將母親生日和團圓節合而為壹,母壽自然倍添光彩。

古城句章在今江北區慈城鎮王家壩村壹帶,據史誌記載,句章城始建於周元王四年,為越王勾踐所築。當年,越王勾踐的母親長居此地,每到八月十六,越王都會陪母親過生日,內容是越王母親對兒子的過失先進行教誨,之後母子壹同賞月。此事壹經傳開,民間爭相仿效,把八月十六作為聆聽父母教誨、陪同長輩賞月的日子,迄今已近兩千年了。當地縣誌記載:“越王母以八月十六生,故四明以十六日為中秋。”

宋高宗避難說

據乾隆年間王椷筆記《秋燈叢話·風俗獨異》記述:“慈溪以八月十六為中秋,壹傳宋高宗南渡,金兵追迫,值中秋,避匿其地,居民不忍宴賞,改期次日,遂延以成俗。”

當初宋高宗(人稱“小康王”)聽說金兵已駐長江沿線的消息,逃離建康(南京),後逃到鎮海澥浦壹帶海灘躲避,由於樓船龐大,吃水深,無法在灘塗靠岸,鄭氏就用泥馬將宋高宗自樓船經過泥塗送至自己家中,宋高宗於是留宿鄭宅,這就是後來“泥馬渡康王”傳說的來歷。

據說,宋高宗趙構樓船到曲匯塘鄭家時,恰好是八月十五這壹天,當地百姓不忍心在皇帝逃難到達的這天過中秋節,就將中秋節推遲到第二天。寧波民謠道:“泥馬渡康王,中秋曲塘藏。十五不成圓,十六月更朗。”從此,800多年來,澥浦、龍山壹帶百姓八月十六過中秋的習俗便沿襲下來了,並漸漸成了浙東中秋的習俗。  史浩說

有關南宋右丞相、明州人史浩的傳說有三種版本。

版本壹:史浩誤期。宰相史浩是宋孝宗的老師

,被封為越王,竹洲是他的花園。每年夏歷八月十五中秋佳節,總要從京城臨安(杭州)趕回寧波,與親屬團聚,與民同樂,壹起在月湖賽龍舟,賞明月,吃月餅,***慶團圓。據民國《鄞縣通誌·文獻誌·習俗》載:“史浩從臨安返裏過節,歸途馬失前蹄,坐騎受傷,夜宿紹興,於十六日才到,故百姓也等至此日過節。”

版本二:史浩母誕。史浩侍母至孝,傳說他母親的生日是八月十六,母親愛看龍舟,於是,每年到她生日,史家要在月湖賽龍舟,以博老母的歡心,附近居民、遠道親友,紛紛前來觀賽,史家必備飯菜招待。而每年過中秋史浩只能向皇帝請壹天假,若陪父母過中秋就不能再給母親祝壽。於是史浩想了個辦法,把明州的中秋推遲壹天,這樣,既陪皇帝過中秋,又能轉天從臨安(杭州)返回老家孝敬父母,忠孝兩全,百姓以明州出了丞相為榮。百善孝為先,善良樸實的寧波百姓,紛紛仿效史家的做法,改在八月十六那天過中秋節。從此,寧波八月十六過中秋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版本三:禦賜月餅。每年中秋,南宋皇帝總要賞賜壹些禮品給重臣及其家屬。這壹年八月十五,史浩收到皇上的禦賜宮廷月餅後,馬上派人快馬加鞭送回鄞縣老家,因路途崎嶇,送到已是十六日,於是史府只得把在月湖賽龍舟等與民同樂的慶祝活動都改到了八月十六。為了避免往後幾年再出現這樣的尷尬,百姓順水推舟把十六過節的習俗延續下來。

史彌遠罷職返鄉說

據民國《鄞縣通誌·文獻誌·習俗》:寧波八月十六過中秋起因“壹說謂史浩之子史彌遠,時任宰相,歸途受官員宴請而延期”。

相傳南宋寧宗時候,有個寧波人叫史彌遠的在朝廷做宰相。有壹次,皇帝問:“史愛卿,妳平時總是誇妳的家鄉,孤命妳以家鄉地理為題,即刻吟詩贊之,可否?”史彌遠說聲“領旨”就吟詩贊美起家鄉來:“金雞報曉旭日來,龍虎把門衛江山;十裏冰廠萬裏花,更喜招寶連四海。”史彌遠是寧波人,贊美的是甬江口的風光。

詩剛吟完,旁邊壹個太監躬身奏道:“萬歲,臣以為這是反詩!”皇帝莫名其妙,寫景詩怎麽會是反叛詩呢?那個太監說:“天下只有聖君誕生之地,才有金雞報曉、龍虎把門之福。史丞相乃萬歲殿下壹臣,怎敢居此福地?更何況詩中說有兵場十裏,花園彌望,這不是存心謀反嗎?”這個太監平素和史彌遠有仇,今日趁機報復。果然龍顏大怒,幸虧文武百官下跪求情,皇帝才免他壹死,讓他“削職還鄉,永不返朝”。

史彌遠為官幾十年,家室壹直留在寧波,逢年過節,難得***敘天倫。這次罷官回鄉恰逢中秋臨近,他急忙派家仆飛馬傳書,報於老母妻兒,相約中秋,合家歡聚。

誰知返回明州老家已是八月十六,全家老少已苦等了壹晝夜。史彌遠壹下馬就向老母賠罪:“兒誤時了!”史母笑容滿面地說:“不誤,十五的中秋,咱們就十六過吧!”對門的鄰裏水沓先生接口說:“對!對!八月十五正團圓,十六中秋有情緣!”

而據清乾隆《鄞縣誌》記載:“吾鄉以十六為中秋,始於史忠定(即史浩),聞誌以為彌遠非也。”對這個民間故事的主人公是史彌遠提出爭議,認為應該是史浩。

四明光復說

元朝末年,朱元璋準備聯合各路起義軍反元,但元朝官兵搜查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令屬下把寫有起義時間、地點的小紙條裹入月餅餡子,派人分頭傳遞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晚上起義響應。沒想到由於路途遙遠,起義信號傳到寧波已是八月十六了,朱元璋的軍隊早已攻下了元大都,並建立了大明政權。起義成功了,百姓團圓了。朱元璋派大將朱祖亮來浙東任明州知府,傳達朱元璋的口諭:將起兵時用來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後人為紀念起義信號傳到寧波這壹天,就流傳八月十六吃月餅的習俗。又因為八月十六月兒圓圓,故有在這壹時間合家團圓的習俗。

梁山伯殉職說

據史書記載,梁山伯曾為明州府縣令,有壹年,姚江洪水泛濫,為抗洪救災而獻身。

當年,會稽書生梁山伯,與女扮男裝的祝英臺三載同窗,返鄉後求親不成,祝英臺已被父母強許有財有勢的鄮西廊頭馬太守之子馬文才,梁山伯抑郁成疾。時逢東晉簡文帝舉孝廉,梁山伯因品學兼優,被舉薦任鄮縣(鄞縣)縣令,年方二十。他暫把個人私情折磨拋壹邊,不顧體弱多病,上任後,勤政愛民,深得民心。第二年農歷八月十六大潮汛,梁山伯冒著瓢潑大雨,巡視鄮西姚江大堤,終因積勞成疾,突然昏倒在高橋清道源九龍墟。臨終叮囑隨從,將他安葬在九龍墟江堤邊。其用意壹是為民防洪澇死守大堤,二是祝英臺出嫁從上虞到鄮西廊頭,坐船必經高橋九龍墟。梁山伯殉職之事傳到朝廷,皇上念其政績卓著,特賜禦書碑名:“敕封晉梁聖君山伯之墓”,後人還在墓前建了壹座梁山伯廟。因梁山伯殉職於姚江在八月十六,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他,就把中秋定於八月十六。

戚繼光抗倭說

相傳,當年抗倭形勢吃緊,倭寇意欲八月十五過中秋節時偷襲,戚繼光得知後決定設下埋伏,十五晚,倭寇中計,戚繼光部大勝,軍民於是在第二天夜晚也就是十六夜,同慶抗倭勝利,補過中秋佳節。後來為紀念這壹事件,百姓過中秋總是推遲壹天,循例八月十六為中秋節。

追溯寧波八月十六過中秋這壹習俗的由來,還有不少說法,如“方國珍防元軍偷襲”、“趙文華充軍”、“楊鎮龍起義”等,這些傳說,經過多少代人的口口相傳,孰真孰偽,已無從考證,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美麗的傳說中,蘊含的寧波人的忠孝禮義文化等元素,增添了寧波人品味中秋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