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臺灣軍演首日壹架F16撞山墜毀
經過壹個多月的調查,今年臺軍F16戰機在“漢光軍演”中撞山失事的原因已有基本定論。臺灣《聯合新聞網》7月23日報道稱,該機飛過預定的轉彎脫離位置時卻被空管要求待命,導致戰機在壹團低雲中飛過頭撞進山裏。
此次墜機的6685號F-16
報道稱,臺軍方通過調查,已經基本還原了事情經過:今年6月4日,臺軍兩架F-16戰鬥機參加“漢光軍演”扮演“來襲解放軍戰機”,其壹是臺軍少校吳彥霆操縱的6685號機。該戰機從北方“入侵”,在兩千英尺(約610米)高度南南西航向飛行,模擬攻擊基隆港,原定計劃是在“投彈”之後就立即向左轉彎並且爬升脫離。
臺軍公布的計劃飛行路線
然而該機在接近目標區時卻飛進了壹片低雲,吳彥霆此時向地面指揮請示脫離,但指揮要求他“stand by”(待命)。吳彥霆就這樣保持高度和航向直直地飛,錯過脫離點撞上了新北的五分山。
撞山之後散落的殘骸
為何吳彥霆在事關生死的關鍵時刻被要求“待命”?《聯合新聞網》消息稱,原因在於如果戰機爬高就會和松山機場的離場航線重疊,容易發生空中接近意外。當時在松山機場正有壹架上海航空的班機正在起飛,因此地面指揮決定要先通知空管,結果造成致命的延誤。
臺軍在制訂“模擬攻擊計劃”時就發現,基隆港後面是高度超過610米的山頭,壹旦完成投彈,就肯定要進行規避,即使地面不發命令,飛行員也要自行飛離。然而由於進入低雲,吳彥霆提出要脫離,又被要求“待命”。本來想要提前脫離,卻反而被耽誤了時機。再加上能見度太低,未能察覺逼近的危險,終於導致了撞山。
然而問題在於:從實際航線來看,上海航空班機並未進入演習區,何況“漢光軍演”本來就預先劃了管制區,在管制區內肯定是軍機優先,民航機飛入是需要預先通知的。臺軍地面指揮的“小心謹慎”顯得多余。
那麽這種“小心謹慎”又是為何呢?報道稱,因為近年來壹旦發生民航機與臺軍戰機空中接近的事情,地面指揮人員往往就會遭到嚴厲的處分和批評,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保守心態,即使有優先使用權,即使民航機並未進入演習區域,地面指揮也不敢第壹時間獨斷。
不過對於媒體的報道,臺空軍並未立即予以證實,而是表示調查正在進行,黑匣子也已經送回美國原廠進行分析,為避免影響調查,對相關消息均不予評論。
撞山F-16戰機的黑匣子
觀察者網軍事評論員表示,報道傳出之後,有臺灣網友質疑:“飛機壹舉壹動都要聽地面的指揮,還要飛行員幹什麽?”不過考慮到臺空軍的現實情況,臺軍飛行員壹舉壹動都聽地面指揮並不意外。
臺灣空軍設想的主要作戰形式是防空攔截。而在防空攔截當中,戰鬥機飛行員非常依賴地面的引導,依賴地面提供空情,甚至是攻擊策略上的具體指示。不然,靠戰機本身的傳感器搜索和跟蹤目標是極其困難的,在暗夜或者復雜氣象條件下能見度不良的時候尤其如此。
然而,地面引導雖然能更全面地掌握空情,卻無法全面掌握具體飛機所面對的具體環境,而且存在指揮上的延遲。如果飛行員完全依賴地面指揮,就容易陷入危險當中。1960年11月19日,我軍在截擊國民黨軍低空入竄的P-2V偵察機的戰鬥中,也曾接連撞山損失兩架圖-2轟炸機。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夜間能見度低,機載設備又落後,圖-2只能依賴地面指揮飛行,結果雖然能不斷追蹤低空飛行的P-2V,卻忽視了地形導致撞山。
不過,本次臺軍F-16撞山事故中的具體情況,較之我軍當初截擊P-2V時還是優越了不少:當時我軍戰機追著P-2V到處跑,完全沒有預計到會遭遇什麽樣的地形條件。而臺軍F-16面對的地形條件卻是已知的,而且在原定計劃中也早就意識到了山區的危險性。在這種情況下,吳彥霆和地面指揮對於撞山危險應該完全清楚,即便如此,壹個依然選擇等待,而另壹個則有了點多余的“謹慎”,結果就是慘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