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社區零售的全渠道之戰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社區零售的全渠道之戰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比如,前置倉火了,既然是倉,就和物流有關,但是在壹個老物流人看來,前置倉碰生鮮是險棋;同樣,業內也有幾個開店的“狂熱份子”。瑞幸計劃2021年開10000家咖啡店,星巴克說看不懂,然後壹群做便利店的人驚呼,他們不是打星巴克,是要打我們,大家小心!蘇寧小店開店飛快,便利店圈對此沒有人會公開評論。而社區生鮮店也沒有閑著,錢大媽悄悄走進了上海,而誼品生鮮近期則低調進入北京市場。

所有這些新變化,都可以說是零售業劇烈變革中的過渡業態。他們可能不是未來,也或許就是未來,所以眾說紛紜。今天虎嗅君想探討壹個問題,所有這些看似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者,他們的***同點是什麽?

***同點在於,這就像壹場尋寶競賽。所有的參與者背景不同、裝備不同、口音不同,但是他們瞄準的是同壹座寶藏。這座寶藏,就是中國城市的社區流量。他們從不同品類、不同賽道切入,爭奪的是社區流量的再分配權,他們都想做新時代的社區流量入口。

問題來了,誰會是最後的贏家?這個贏家的概念,可能不是壹個公司,而有可能是壹個賽道上的所有幸存者。在筆者看來,這場戰爭其實是軍團與軍團之間的戰爭,而不是公司與公司之間的戰爭,不是叮咚買菜與每日優鮮誰能成為前置倉老大的問題,也不是瑞幸咖啡與便利店軍團誰能拿下早餐市場的問題。

大凡做預測者,都無異於自己挖坑自己填,企圖穿越時間看到未來,這註定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在現階段,還是可以根據整個行業的狀況與商業規律,做出壹些判斷。

第壹個問題,當所有人都在談社區的時候,究竟什麽是社區?我家樓下過條馬路就有壹個微型購物中心;我們辦公室下面就有星巴克和阿迪達斯,然後街對面就是北京市壹個 歷史 悠久的小區,那裏的朝陽大媽也是網紅。那麽請問,星巴克與阿迪達斯和街對面的朝陽大媽們,算不算處在同壹個社區?

這個問題可以換個問法:靠近社區的商圈算不算社區的壹部分?還是僅僅以住宅和底商為界限才算社區?現在的很多城市裏,住宅與商圈的分界線正在模糊。除了壹些特別地標性的城市商圈,比如北京西單、上海南京西路之外,很多都是混搭狀態。如果妳去北京三裏屯酒吧壹條街看看,三裏屯也是有原住民的!

提出這壹點的意義在於,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零售業的位置還重不重要?

傳統零售業認為位置重要,因為位置即流量。妳的位置能夠輻射多大範圍,這個範圍內有多少人口經常路過妳的門口,這基本就是妳的流量池。但是即使在實體零售業,這也只是存在於非充分競爭的情況下。餐飲便利店行業都曾經碰到過門對門做生意,以及類似火鍋壹條街的情況,這意味著所謂的壹定社區範圍的流量,也不是妳獨享而是***享的,就看誰有本事占據更多。於是零售業還有壹句行話“三步死”,意味著壹家店和另壹家店只差三步,也可能人家門庭若市而妳就要死翹翹了。

所以新零售伊始,其實也是想改變過去的流量分配方式。盒馬鮮生線上線下全渠道運營,表面看是用互聯網的方式改造實體零售,其實首先影響了流量的走向。曾經,侯毅先生在壹次演講中公開說了幾個“不再重要”,其中之壹就是:有了盒馬,位置不再重要。

真的嗎?當時侯毅此言壹出,筆者旁邊幾個昏昏欲睡的人都立刻被驚醒了,來了精神,開始交頭結耳起來。

對於此問題,筆者自己的認知,都經歷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又似山的三個階段。

說位置不重要,看看盒馬自己的選址,哪個門店敢開在荒郊僻壤?當然後來盒小馬的蘇州第壹家門店,確實位置很偏,有人倒了三趟車才看到門店。

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線上到家平臺開始介入這場 遊戲 ,虎嗅君突然發現 遊戲 規則正在悄悄改變。在盒馬最先植入同行心智的三公裏配送範圍內,不同門店在同壹條街上的微觀位置,真的沒那麽重要了。因為只要在配送範圍內,都是送貨上門,差異化體現在商品的品質、豐富度和服務效率。

其實,這種位置不重要的言論,和“互聯網來了,世界是平的”這種論調沒什麽差異。但是問題在於,世界從來不是平的,而且市場越大,越是崎嶇陡峭。回到社區場景,在三公裏範圍內壹個新課題又凸顯出來,本地化和個性化。

社區這個詞無論怎麽定義,有兩層含義肯定是包含其中。第壹,屬地性,第二,生活性。

過去人們常常說重慶,街的這面看像香港,翻過去看就是貧民窟。這話是否準確另說,但是它至少說明,即使在壹個相對狹小的生活空間內,人們的生活層次,也是多樣性的存在。由於生活習慣、消費能力的差異,導致同壹棟樓裏的人,都可能過著不同的生活。

那麽重新回答這個問題,位置究竟重不重要?每個做過零售的人都老老實實承認吧,還是重要的。妳對於本地社區的理解,基本決定了妳的選址定位和商品結構。30分鐘到家,無非是解決了“三步死”的問題,但是它無法解決整個社區的消費層次和結構問題。

直白的說,當妳選址在A社區開店而不是在B社區開店的時候,不管妳是什麽形態,門店的毛利空間區間從那壹刻,就已經決定了。

說清楚這壹點,我們才能繼續討論社區流量入口的問題。

中國市場的復雜多樣,決定了中國商業玩家的多樣與另類。從這點上說,中國零售業確實是世界範圍罕見的樂土,從未有過如此不同甚至自相矛盾的模式,可以同時出現在壹個市場上。

如果按照筆者前面的理論,瑞幸咖啡的出現就是壹件非常奇怪的事。

瑞幸咖啡對傳統零售業的顛覆,不僅在其做生意的方式,而且在於其投機取巧之能,完全是對傳統零售業精耕細作價值觀的推翻。但是另壹方面,我們必須承認,瑞幸咖啡的開店方式,其實是基於社區思維的。對於城市社區的理解和認知,這是瑞幸敢於快速開店的基礎。但是,他們的產品又是標準化的,沒有社區差異性的。

這種對於不同的社區提供標準化的商品或者服務,同時也能收獲壹部分社區用戶的模式。還有壹點,他們並不追求對社區消費需求的全覆蓋,而是追求單點突破,尋找有毛利空間的品類,盡量吸足這個社區的流量。同樣的類型包括水果連鎖店、烘焙店等等等。社區生鮮店不在此列,後面再說。(伴隨新零售崛起的新茶飲,其實也可以算在這個類型裏面。只不過,現階段新茶飲很多還是開進購物中心走商圈流量。)

這類打法的好處是,只要後臺供應鏈足夠穩定,前端可以快速復制,不只是門店,還有商品本身。瑞幸的機巧在於,它選擇了壹個難度小於水果和蛋糕的品類,通過全渠道的方式,用盡可能小的開店成本,獲取盡可能大的線上流量。

與之有相似也有不同的是盒馬模式。盒馬用比較高的開店成本,換來優勢位置,從而盡可能多的獲取更多的入口流量,再轉化為線上流量。

但是他們的***通之處在於,門店真的只是個入口。他們借助移動互聯網和標準化兩種武器,來獲取社區流量的最大化。而且他們還有***同特點,所獲取的流量,都成為了自我的閉環。這可以算是社區流量戰爭的第壹個流派。

這種標準化,在瑞幸是商品;在盒馬,是30分鐘到家服務。把服務標準化,這壹招後來叮咚買菜也做到了。

但是瑞幸的問題在於,當它選擇了壹個高度標準化可復制的品類切入社區、吸收其流量時,它那些通過高額補貼獲得的復購習慣,能不能轉化到其他品類?筆者認為,轉化的難度依然存在。瑞幸模式的悖論在於,當有壹天壹個社區的基礎流量都完成線下向線上的轉化,流量池重新回到線上時,復購頻次已經穩定,線下的門店價值最終被簡單化符號化,其存在的意義還有多大?維持其門店的日常成本會不會成為壹種浪費?

時至今日,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仍舊有很多人迷信PC互聯網時代的贏家通吃理論。當然,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社交領域已經贏家通吃。但是在以商品為紐帶的弱社交屬性交易場景中,贏家通吃是否存在?這壹點值得商榷。我們看到,即使在強社交屬性的百貨業,目前也未見到贏家通吃的曙光。

在這個時代,很多人都在講,消費者是個性化的,但是很多人沒有反過來看這個問題。在消費者眼中,商家也是越來越個性化的。無論商家如何標榜自己,能進入消費者心智中的,只是和消費者即時需求相匹配、具備粘性的壹部分屬性標簽。移動訂單的小額化、碎片化,導致不同商家在消費者眼中的認知也被賦予了很多個性化的標簽。

筆者以為,消費者的這種反向個性化,使得過去那種贏家通吃的規則,可能難以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重現。當然,如果是資本主導,使得供給側的商家出現高度集中,則是另壹回事。

在目前的新興業態中,能夠兼顧標準化擴張和個性化的面孔,最典型的例子是前置倉業態。

前置倉的崛起有很多原因,具備個性化的因子肯定是原因之壹。同時,前置倉擴張的成本相對而言,又低於社區生鮮店。

不過,前置倉的模型現在還不是終局。而且值得仔細思量的是,從發現趨勢看,由於主打生鮮帶來的毛利壓力,使得擴充品類成為行業內比較主流的選擇。這是壹個好的選擇嗎?

壹個商家的種類越豐富,商家對於商品力的深度開發能力越弱,能夠被消費者貼上個性化標簽的可能性越小。有人說,沃爾瑪以前不是做得很好,很多小商家都在其覆蓋範圍難以存活。請註意,沃爾瑪和PC時代大型電商平臺的核心競爭力壹樣,聚焦於“多、快、好、省”四個字中的“多”和“省”。

過去的消費者並非沒有個性化,但是過去的零售渠道結構使得“壹站式采購”成為主流,家庭采購占據主導,個性化被淹沒其中。而移動互聯網時代、30分鐘到家的普及,使得壹站式采購的需求和習慣被大大減弱,個人消費擡頭,這才會使得碎片化的訂單中,更容易凸顯買主的個性化。

如果不是如此,那麽多零售商熱衷的數字化改造還有什麽意義?

換句話說,前置倉模式如果不能維持被消費者認可的核心價值,而是希望重返大電商平臺之路,來解決盈利問題,那麽,為什麽終局的贏家,不是目前已有的超級電商平臺呢?既然同樣是做綜合平臺,這些超級大玩家,降維打擊起來豈不是更容易?

當然,在社區流量的分食者中,還有社區團購的身影,筆者認為社區團購與前置倉的核心競爭力有類似之處,是基於社區的社群裂變來做生意。他們如果不甘心深耕社區,做出差異化,想走向所謂的大電商平臺,下場是壹樣的。

前置倉與社區團購壹起,可以算作是第二個流派。

在不久前杭州召開的菜鳥2019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菜鳥發布品牌升級計劃,新配送品牌“丹鳥”浮出水面。由於行業不同,零售業可能很多人沒有註意到這個信息。

丹鳥計劃的核心是,通過對全國落地配業務進行整合,為商家提供多種解決方案,為消費者打造本地生活的極致物流體驗。

丹鳥CEO李武昌表示:“丹鳥在1.0階段,聚焦於生鮮、鮮花、母嬰等領域,主打中件服務,通過服務觸點,積累應用場景和用戶,聚合配送能力模型。”配送鮮花蛋糕不是新鮮事,但註意菜鳥還有菜鳥驛站。也是5月28日,菜鳥總裁萬霖宣布:菜鳥未來三年的數字化計劃包括,與快遞合作夥伴***建10萬個社區級站點。

本地生活、中件服務、10萬個社區級站點,這幾個關鍵詞的描述都很含糊,但是也正是菜鳥留有後手的地方。

筆者相信,聚焦於即時城市配送的大玩家,看到這些計劃都會產生壹些聯想。城市即時配送之前是三足鼎立格局(京東到家、美團、餓了麽),今天可以湊足壹桌麻將了。只不過新上牌桌的這壹位,還有線下的網點(美團有前置倉)。

社區站點除了收派包裹之外,還可能在基礎業務的基礎上,提供更多的社區衍生服務。

從 歷史 看,社區+服務的模式,歷來就是壹塊誘人的蛋糕,在O2O的1.0時代,社區服務就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時至今日,這仍舊是充滿魅力的戰場,在便利店行業,衍生服務壹直被認為是和商品銷售並列的營收來源。

為什麽要做社區服務?和瑞幸的向上引流的機巧相比,這是非常辛苦而微利的賽道。

筆者以為,原因可能有兩個。

第壹,在社區零售戰爭中,所謂的全渠道,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全渠道這個詞現在用得非常普遍,也有人不喜歡這個詞,而用“泛渠道”。壹字之差,差別還是有的。“全”的含義之壹,就是“無差別”,比如全球化,後面往往跟著“壹體化”。而泛渠道,則有“可視為”的意思。

說句直白的話,做全渠道的各位,妳們哪壹家認為自己線下線上的訂單比例,可以做到50%對50%?

這是筆者的壹孔之見。在所謂的全渠道時代,線上線下的魚與熊掌,其實不可兼得。之前有媒體也報道過,同樣是做零售業的轉型,盒馬鮮生的線上線下訂單比是7:3,而永輝則是3:7。這是基因使然,但是也是規律使然。

線上線下訂單做到50%對50%,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任何壹個商家和平臺,想在線上線下維持絕對的平衡(會有瞬間的平衡),都是徒勞,妳的基因、定位、服務方式,決定了妳的收入結構在不同渠道必然有所側重。

那麽對於線下更重的公司,顯然發展衍生的社區服務,是必經之路。

第二,線下的粘性是粘性,線上的粘性是習慣。

這兩者的差別比較微妙。簡單壹點說,線下的服務更容易形成人格化的信任和溫度。

個性化、有生活的煙火氣或是社區的根本特征。在傳統三大零售業態中,為什麽近年來只有便利店行業能夠維持連續三年接近20%的行業同比增速?同時,便利店行業是互聯網滲透率比較低的行業。這或許說明,個性化的能力可以彌補互聯網基因的不足。同時,小店還天然且具備社區鄰裏 情感 因素的沈澱能力。

壹位區域便利店品牌的督導曾經告訴筆者,他們服務過的加盟便利店中,生意好的門店不壹定是裝修最好的,但是壹定是店主為人最熱情的。而且他們會不時讓妳沾點小便宜,比如買了19塊2角的商品,老練的店主都會說:這兩毛錢不用給了。

我們看這兩年新零售對傳統行業的改造,有哪些積極的成果?消費者與商家的信任度是增加的。舉個例子,我在家做飯等著料酒下鍋,我下單就是相信妳30分鐘壹定會送到,不會耽誤這頓飯,這是信任。但是這種信任還是抽象的信任,是壹個人面對壹個平臺。在有些行業,人們更加相信熟人和社區的推薦,比如母嬰、比如寵物。線上聯系是因為方便,線下需要見面,則是有問題我還能找到妳的人。

信任是開展服務的基礎,畢竟很多社區服務都是要進家門的。不過,服務整合的難度在於細碎而缺乏工具與規則。在壹些相對低頻的服務領域,目前平臺的聚合效應還沒有顯現出來,所以相對而言,服務的內容本身比搭建平臺更重要。

另外,不同服務之間的打通效應,目前看起來比商品更困難。比如,我不會因為妳幫我收快遞,就請妳幫我做家政或者清洗油煙機,這是兩回事。從這點上看,直接提供服務內容,反而更容易被消費者認知,形成深度聯結,這壹點老牌的家電零售企業都頗有心得。

所以,物流軍團再壹次殺入社區服務領域能否得勝而歸,還是未知數。服務項目如何的盈利難題也存在,比如代收快遞這件事,壹直有人做,但是壹直沒有更經濟合理的解決方案。社區的快遞櫃大多是虧損的。

在衍生服務方面,便利店和社區生鮮店都具有天然的可能性。但是,平臺方的角色和責任也不容易界定。相對前兩種流派,這可能是爭奪社區流量入口之戰中,最苦的壹個流派,但是其前景廣闊。

綜合而論,社區流量爭奪戰大致可以分為以上三種流派。

第壹,用標準化的商品或者服務迅速擴張,引流線上。目前看起步很快,但是後勁如何,面臨諸多考驗。

第二,本地化+社群化的前置倉和社區團購,難點在於如何迅速構建護城河,避免被大平臺降維打擊。

第三,更重線下的便利店和社區生鮮店以及“社區站點”。對他們而言,其線上的延伸只是補充,更多的空間在於線下服務領域的延伸。但是難點在於找到好的服務聚合和管理方式。

不過,無論哪壹種方式,都需要基於社區本地化、生活化的場景,重新理解商業和人的關系,進而修正自己的商業模式,而不是躲在雲端,僅僅靠數據來做決策。

註:文/房煜,公眾號:十億消費者(ID:gjgc168),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邦動力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