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出問題了嗎
日期
事件
2009年11月19日
因拿不出6000元的房租費,吉林省吉林市壹位73歲老人趁老伴出去找房子時在家中自殺
2010年2月8日
安徽省利辛縣8旬老人孫仲學遇野蠻拆遷在家中被砸死
2010年3月3日
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壹名70歲的老婦人,在阻止拆遷方施工的過程中被人毆打摔入溝內致死
2010年3月
甘肅省蘭州市壹小區遭拆遷停水停暖,4名老人半月內相繼離世
2010年5月11日
2010年3月 河南省鄭州市壹名74歲老人潘合慶因拒簽拆遷協議被毆傷……
□特別調查
法制日報記者 郭宏鵬 劉百軍 法制日報實習生 範傳貴
老人作為壹個特殊群體,在面臨拆遷時存在著非常特殊的情況,應該引起壹些政策上的關註。在拆遷過程中,還有很多精神上、感情上、生活上的工作需要去做,不能給錢了事
5月10日晚,福建省永春縣91歲老人劉線,疑因害怕拆遷後拖累子女、無處可去,在家裏喝農藥自殺。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向前,拆遷成為不可避免的社會現象。在那些要搬離故居的拆遷戶中,老人又是特殊人群。有專家呼籲,決策層應該從制度和政策上,開溝機,保護這個拆遷中最脆弱的群體。
疑因擔心拖累子女而自盡
種種跡象表明,關於死,劉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5月10日,晚飯剛過,劉線在二女兒家的每個房間門前都靜靜地站了壹會兒。然後她回到屋裏,把夾在玻璃鏡框裏的老照片壹張張翻出來,挑了女兒年輕時的幾張黑白小照片和壹張結婚照擺到櫃櫥上。
晚上7點左右,當二女兒看到照片後,“立馬意識到,媽媽走了”。當她發瘋似地沖進劉線房間時,桌上放著的農藥已經將老人91歲的生命帶走。
《法制日報》記者次日趕到事發的永春縣五裏街鎮仰賢村,劉線的死已經在村子裏傳開。拆遷,被劉線的兒女和鄰居們壹致認為是劉線輕生的原因。
在壹個村民家裏,《法制日報》記者看到了壹張日期為4月30日的拆遷通知書,上面寫道,由於建設永春縣桃源北路、通賢路及安置區壹期工程,通知村民們召開房屋拆遷動員大會。據村民介紹,村子裏***有200多戶接到了這張通知書,劉線家便是其中之壹。
按照計劃,正式動遷的第壹時間為5月15日至29日,第二時間為5月30日至6月13日。根據拆遷範圍,除了劉線目前居住的老房子,兒子在老房子後面新蓋的兩層平房以及隔壁二女兒的房子都將被拆遷。
“她身體壹直很健康,但得知要拆遷後壹直郁郁寡歡。”二女兒說。村裏知情的老人還告訴《法制日報》記者,死前三四天,劉線壹直在抹眼淚,2名劫匪假裝拍婆媳裸照威脅不許報警,時不時地念叨著“沒地方去了”。
《法制日報》記者了解到,根據永春縣土地收購儲備中心下發的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實施方案,拆遷過渡期限為36個月。也就是說,村民的房屋被拆遷三年後安置房才能建成,期間村民們只能租房住。
“對於有老人的家庭來說,租房太難了。因為擔心老人死在自家的房子裏,所以沒有人會租房子給年紀大的人。”村民林明貴告訴記者,這不僅僅是劉線壹個人的苦惱,村子裏幾十個老人都在為這個事情發愁。他認為,劉線的死很大的可能是老人擔心因為自己而拖累子女租不到房子住。
記者隨後欲采訪五裏街鎮黨委書記,他僅說了壹句“此事和拆遷無關”便掛斷了記者的電話。此前還有官員大呼冤枉說,僅僅貼了拆遷公告,沒有動手動鏟,死了人卻怪拆遷,難道就不會是因為婆媳不睦或其他原因嗎
5月13日,記者再次致電村民了解情況,得知老人已經出殯。“這麽快下葬是不符合風俗的,聽說政府給了她兒子錢。”村民說,據說錢不是賠償款,80後白領時興考家長執照學習育兒專業知識,可能是以救濟金的名義發的。
有媒體事後評價此事,稱之為“長壽人遇到催命鬼”。
拆遷老人面臨無處可去難題
《法制日報》記者調查了福州、廈門和泉州的多個租房中介及多個正在拆遷的小區,發現永春縣五裏街鎮拆遷老人們所遇到的問題並非特例。根據中介和拆遷戶們的反映,老人租房在福建各地的確存在較大難度。
“超過65歲就不好租了。”福州市壹家網上租房中介的工作人員告訴《法制日報》記者,“在福州幾乎每個人都會有這個顧慮,怕老人在家裏出了什麽事,不吉利,男子逼婚不成持刀殺死女友及其弟弟。”
廈門市湖裏區壹個拆遷安置小區的王先生告訴《法制日報》記者,5年前村莊因修路被拆遷後,雖然拿到了租房補貼,但他帶著母親找了多家中介,均沒有找到合適的,最後只能和親戚擠在壹起住。“要考慮很多,不能太高,老人行動不方便;不能太吵,老人要休息;而就算找到了合適的房子,房東壹聽說有老人,大多都不願意租。”
“拆遷戶加上老人,那是最難租到房子的組合了。”福州市壹家名為“金海岸”的房屋租賃中介公司的工作人員告訴《法制日報》記者,這在業內已經成為規律了,因為遭遇拆遷後很多年輕人都要外出打工,“孤零零的老人是肯定租不到房子的”。
在福州市的壹個租房網站上,記者看到雖然有壹個專門的老人租房欄目,但房源記錄顯示為“無”。
老人成拆遷中最弱勢人群
《法制日報》記者在網上檢索了近期由拆遷引發的事故,發現老人受傷、死亡的比例極高;而調查福州市目前存在沖突的多處拆遷小區後,《法制日報》記者發現,抵制拆遷最強烈的正是老人。
在被稱為“最短命的小區”的福州鴻祥苑小區,《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發現,前去反映情況的幾乎清壹色都是老人。其中壹位老人剛從醫院打點滴回來,但不願拆遷的情緒卻最為激烈。記者打聽後得知,這位老人壹生經歷了4次拆遷。
“住上壹套房子不容易,到這個年齡,幾乎所有老人都不願再折騰了,也折騰不起。”鴻祥苑小區壹名年過六旬的老人告訴《法制日報》記者,之所以老人反應最強烈,最主要的原因是,老人最難接受拆遷後的生活變遷。
“老人們在所居住地區生活最久,社會網絡也最穩定,而拆遷卻是要將老人的社會網絡硬生生地打破,老人適應新社會網絡的能力又最差,這讓老人們無論從感情上還是生活便利上都無法接受。”從事老年保障與老年社會工作研究的廈門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友琴說。
“老人作為壹個特殊人群,在面臨拆遷時存在著非常特殊的情況,應該引起壹些政策上的關註。”張友琴認為,拆遷中的壹些沖突,不僅是賠償款上的沖突,還有很多精神上、感情上、生活上的工作需要去做,不能給錢了事。比如老人租房難問題,應該考慮給老人建壹些輾轉宿舍,或者有專門的老年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