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湖北鄖縣譚家灣鎮水樂園社區滑坡
1 引言
2013年7月17日晚8時至18日8時,十堰市鄖縣城關壹帶遭強降雨襲擊,24小時內降雨量達到243.7mm,受該強降雨影響,鄖縣譚家灣水樂園社區2號樓右側擋土墻整體坍塌毀壞,其堆積物直抵3號樓與4號樓之間的溝谷部位,暴雨誘發泥石流災害將壹輛小轎車掩埋。該滑坡系壹滑坡群,由3個小型滑坡和3個不穩定邊坡組成。該滑坡群災害直接經濟損失近150萬元,直接威脅水樂園社區8棟居民樓202戶782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2 地質災害特征及危害
(1) 1號樓左側滑坡。
該滑坡位於1號樓左側坡體,平面形態呈圈椅狀,在滑坡中部形成壹緩坡平臺,斜長約80m,寬度約30m,厚度4~6m,總方量約12000m3。滑坡體物質為黏土夾碎石,推測滑坡面為巖土接觸面,滑床基巖為震旦系燈影組淺灰色中厚層狀白雲巖。在17號晚降雨期間,滑坡前緣出現小規模滑移,前緣剪出堆積物於1號樓左側墻體部位。目前該滑坡處於不穩定狀態,若發生整體滑移,將直接威脅1號樓10戶46人的生命安全。
(2) 2號樓與3號樓之間滑坡。
該滑坡位於2號樓與3號樓之間,滑坡寬度為19.5m,高度約5m,長度約12m,方量約450m3。主要表現為擋土墻及其內側約1.5m寬的土體產生滑移破壞,從現場看,滑距達10m,破壞高度達5m,直接影響到3號樓第二層以下房屋墻體穩定性。根據現場調查,該滑坡主要在17日強降雨影響下,2號樓右側約2m處的擋土墻發生坍塌破壞,由於擋土墻外側為臨空狀態,滑動距離約10m,直抵3號樓左側墻體,造成墻體自地面以上4m處形成凹陷,1樓和2樓陽臺毀壞。目前已導致3號樓變成危樓,若該滑坡再次滑動,直接影響2號樓10戶47人、3號樓21戶81人的生命安全。
圖1 2號樓與3號樓之間的滑坡堆積區
(3) 2、3號樓後潛在不穩定斜坡。
該滑坡不穩定邊坡位於2、3號樓後部,邊坡沿東西向寬度約40m,坡頂高程約300m,坡底高程約240m,斜坡坡度約35°。坡體上距下部樓房約10m處存在壹圍墻,坡體上危石較多,在降雨作用下,可能產生崩塌落石、圍墻倒塌的危險,對下部房屋存在威脅。
(4) 4、5號樓後泥石流。
在4、5號樓後部坡體部位形成壹寬緩溝谷,方向200°,在17日晚強降雨過程中,由於坡體下部排水溝排水不通暢,造成4、5號樓之間形成泥石流堆積物,沿200度方向堆積長度約15m,寬度7~9m,厚度0.8~1.2m,堆積體規模約120m3。
當地政府已組織人員對泥石流堆積物進行清理,該泥石流物源區巖體結構較為松散,若再次發生強降雨,發生泥石流災害的可能性較大,從而直接威脅到4、5號樓的安全。
(5) 4號樓與5號樓之間的變形體。
在4號樓與5號樓之間的變形體,寬度約37m,水平長度約12m,高差約7m。該變形體前緣部位現存在壹處擋土墻,與4號樓後側墻體間隔約1.2m,後緣位於5號樓前部。
圖2 2號樓與3號樓後不穩定斜坡
據現場調查,前緣擋土墻存在多處裂縫。由於擋土墻未設置排水孔,在降雨入滲條件下,入滲水無法及時排出,從而導致擋土墻荷載增大,在水壓力和土壓力雙重作用下,可能會使得擋土墻發生變形破壞,則會直接影響 4、5 號樓的安全。
(6) 6、7號樓後潛在不穩定邊坡。
該潛在不穩定邊坡位於6、7號樓後部,平面上呈舌型,剖面上呈近直線狀,沿315°方向延伸約50m,斜坡頂高程約305m,坡底高程約240m斜坡高度約45°。該不穩定邊坡前緣與6、7號樓墻體交接,後緣位於山頂部位。
該段滑坡為順向坡,坡體上危巖分布較多,巖體較為破碎,在降雨作用下,易發生崩塌落石、順層滑坡等地質災害隱患。壹旦產生災害,將直接威脅前緣6號樓22戶89人、7號樓36戶133人的安全。
(7) 7號樓與8號樓之間潛在不穩定邊坡。
該潛在不穩定邊坡位於7號樓與8號樓之間,平面上呈舌形,剖面上呈近直線狀,沿205°~310°方向弧狀延伸長約65m,斜坡坡頂位於7 號樓前,高程約252m,坡底位於公路左側修建的排水溝靠近8號樓,高程約240m,斜坡坡度約45°左右。
圖3 3號樓與4號樓之間的滑坡堆積區
目前,在7號樓前緣,由於臨空面條件較好,前緣地坪產生拉裂下座變形,沿295°方向長度約10m,下座約5cm,若在降雨條件下,變形加劇,將直接影響7號樓36戶133人的安全。同時,在8號樓後面,由於高差20m左右,存在崩塌和表層土滑動隱患。
3 成因分析及趨勢判斷
(1)工程地質條件不夠好。受構造影響,區內巖體結構較為破碎,且巖層存在泥質、炭質泥晶灰巖等軟弱夾層,在巖體風化程度較為劇烈,在斜坡上多見凹腔,且小區住房後部坡體結構主要為順向坡,植被發育較差,巖體以及土壤裸露,在降雨作用下,易產生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
(2)區內排水系統不暢。區內人口居住較為密集,排水設施主要分布於1、2、3號樓後部排水渠道和4、5號樓之間的排水渠道,這些渠道多被泥土淤積,在強降雨作用下,排水不暢,導致社區內壹些擋土墻承擔較大的荷載和水壓力。極易使區內現有的防護設施損壞,導致災害的發生。
(3)治理工程不當。該社區建於20世紀90年代,現有的防護措施主要為2處排水渠道和擋土墻。區內擋土墻均未設置排水孔,在降雨入滲作用下,擋土墻在承擔額外荷載的作用下,極易發生坍塌破壞。
(4)強降雨誘發。2013年7月日晚8時至18日8時,鄖縣城關鎮壹帶遭強降雨襲擊,24小時內降雨量達到243.7mm,其中17日晚上8點到11點之間3小時降雨量達到199.5mm。這次強降雨直接造成多處邊坡局部變形破壞,直接誘發地質災害。
4 地質災害應急防治
當地政府在滑坡產生後立即制定和啟動了地質災害防災應急預案,在滑坡險情未排除前,做好監測預防工作。
(1)當社區地質災害險情再次預警時,立即組織轉移滑坡影響的住戶致安全地段;並加強區內7處地災隱患穩定性監測。
(2)采取警示措施,在地質災害隱患點前緣及後緣設置警戒線和樹立警示牌,人員要遠離地災隱患地段,防止災害危及人員生命、財產安全。
(3)組織專家對3號樓進行質量安全評定,對2號樓右側已經破壞的擋土墻盡進行清理及重新設計施工。
(4)對區內各處邊坡上的危巖進行清理,疏通區內現有的排水設施,對4、5號樓之間的變形體上覆蓋隔膜的方法進行隔水引流措施。
5 經驗與啟示
(1)經驗方面。壹是信息報送及時。險情出現後,當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處理果斷,速報及時,為滑坡險情的解除在時間上爭取了主動。二是技術支撐到位。有壹支專業強、技術硬、不怕苦的地質災害應急防治隊伍,接到險情通知,鄖縣國土局相關領導及工作人員能在第壹時間趕到災害現場,克服災區山高路遠、交通不便等困難,第壹時間趕到現場進行了踏勘,並及時作出了應急處置,處置措施適宜有效。三是人員出動及時。險情出現後,國土資源部門與地質災害防治單位反應快,人員到位及時,為下壹步地質災害的防治提供了基礎地質資料。
(2)有關啟示。壹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在得到滑坡險情報告後,各級政府需要果斷決策,及時組織滑坡影響區內的人民群眾迅速避讓。二是必須及時啟動應急預案,確保搶險救災工作有序進行。在接到險情報告後迅速啟動應急預案,並嚴格按照預案的相關要求,開展應急處置工作,使搶險救災工作有序進行。三是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力求有效開展應急搶險工作。滑坡險情出現後,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召開現場工作會議,落實應急預案,指導應急搶險工作。四是正確引導輿論,維護社會穩定。險情出現後,按照“及時準確、公開透明”的原則,及時對滑坡險情進行了公開報道,消除了群眾恐慌,有力地推動了災害的有效處置,維護了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