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高中節選《離騷》中的全部“之”與“以”的用法 急!!

高中節選《離騷》中的全部“之”與“以”的用法 急!!

答案如下:

壹、《離騷(節選)》(高中語文第三冊)中,有12個“以”字用法和意義:

1、連詞,相當於“而”,表示前後兩個詞或短語間的並列、承接、轉折等關系。如:

①、長太息以掩涕

②、余雖好修_以_(革+幾)羈兮

③、伏清白以死直兮

以上的“以”都表示並列關系,解釋為“並且”。

④、寧溘死以流亡兮

⑤、回朕車以復路兮

以上的“以”都表示承接關系,解釋為“並且”。

⑥、進不入以離尤兮

“以”表示轉折關系,“但是”的意思。

2、介詞:

(1)、“因為、由於”,表示原因或理由。

⑦、既替余以蕙_兮

⑧、又申之以攬_

“以”引出了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作“因為、由於”講,介詞。不作連詞看待,因為不是分句間的關系。

(2)、“憑借、用”,表示動作、行為等所憑借的工具。

⑨、眾女嫉余娥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以”,憑借、用。“以”後省略了賓語“之”,即前文中的“娥眉(好看的眉毛,借指女性的美貌)”,意思是說“那些奸佞小人,嫉妒我的容貌,造謠汙蔑我憑借美貌做淫蕩的事。”

(3)“以”和後面的“為”組成固定短語“以為”(壹般“以”後面省略了介賓短語中的賓語“之”,即介詞“以”前面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意思是“把當作”、“認為是”。

⑩、競周容以為度

⑾、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⑿、余獨好修以為常

⑩中可解釋為“把修飾容貌、獻媚討好當作規矩。”

⑾中可解釋為“把采集到的芰荷、芙蓉作為衣裳。”

⑿中可解釋為“把修身養性當作法則。”

二、“之”的用法分類如下:

1.代詞。代詞分為人稱代詞和指示代詞,在《離騷》中指示代詞沒有出現,出現的只是人稱代詞,而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居多。有時靈活運用於第壹人稱。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第壹人稱代詞--代“我”)既替余以蕙_兮,又申之以攬_。 (第三人稱代詞--代“蕙_”)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第三人稱代詞--代“它)

2、助詞。分別有三種情況出現,如下:

①、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②、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沒有意義。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③、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誌。及榮華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詒。(送給可愛的美女,女是可詒的賓語,“之”字是 語提前的標誌)

④、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後置的標誌。

節選《離騷》原文: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余雖好修_以_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_兮,又申之以攬_。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_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_郁邑余佗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誌兮,忍尤而攘詬。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步余馬於蘭臯兮,馳椒丘且焉止息。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節選《離騷》翻譯:

我長聲嘆息而淚流滿面啊,為老百姓多災多難而哀傷。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約束自己啊,沒想到早上進諫晚上就被貶官。 貶黜我是因為我用香蕙作佩帶啊,給我加罪是因為我愛好花香。 這也是我心中向往的美德啊,縱然九死壹生我也毫不懊喪。

始終不能明了我心跡啊,我怨恨我那君王過分荒唐。 眾女子嫉妒我長得美貌啊,放出謠言說我行為放蕩。 本來世俗就崇尚投機取巧啊,任意而為將規矩背向。 違背準蠅而追求彎曲啊,竟相把茍合奉迎作為榜樣。

憂悶失意啊我孤獨仿徨,忍受著此時的窮困我好不心傷。 寧願突然死去隨著流水消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樣。 雄鷹和凡鳥不可能生活在壹起啊,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方枘圓鑿自然不能結合啊,道路不同哪能有相同的思想。 忍受著委屈而壓抑著意誌啊,忍受強加的罪過又將恥辱品嘗。 保持清白為正道而死啊,古聖先賢都認為應該是這樣。

真後悔選擇道路時沒有看清啊,我久久佇立徘徊傍徨。 轉過我的車子返回原路,好在我雖然迷途卻並沒有失去方向。 趕著馬車來到長滿蘭草的水邊啊,奔馳後休息在長著椒樹的山崗。 為君分憂反受指責啊,我退隱山林整理我當初的衣裳。

裁剪荷葉做出我的上裝啊,連綴花瓣做出我的下裝。 不了解我的心意也就算了啊,只要我的本心確實善良。 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將我長長的佩帶延長。

清香和汙臭雜糅在壹起啊,唯獨我明潔的品質沒有毀傷。 忽然回過頭來放眼遠眺啊,看到了遼闊大地的四面八方。

我佩戴上繽紛多彩的服飾啊,渾身上下散發著陣陣清香。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樂趣啊,我獨愛美啊而且習以為常。 肢解我的身體我也不會變心啊,又有誰能改變我的誌向?

此文選自戰國時期詩人·屈原所寫的《離騷》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離騷》的創作緣由,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引劉安《離騷傳》說:“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又說:“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的“憂愁幽思”和怨憤,是和楚國的政治現實緊密聯系在壹起的。

《離騷》就是他根據楚國的政治現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發憤以抒情”而創作的壹首政治抒情詩。由於其中曲折盡情地抒寫了詩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歷程的形象記錄,稱它為詩人的自敘傳。

作者簡介: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愛國詩人。名平,字原。出身楚國貴族。初輔佐懷王,曾任左徒、三閭大夫。學識淵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後遭讒害而去職。頃襄王時被放逐,長期流浪沅湘流域。